1979年7月1日
已经被专门腾空的西飞厂组装车间内,装卸工人忙碌着把从富海市上飞厂运过来的集装箱从火车上卸下来。
由于与麦道公司的谈判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一切安排都是在谈判达成正式协议后才定下来的。
所以上飞厂移交运十项目到西飞厂也算得上事发突然,西飞厂虽然有所准备,但也只腾了一个车间出来,这些运送过来的运十工装设备只能先存放在组装车间,等待后续安排。
张红旗站在车间一角,冷静地注视着这一切。他的目光时而扫过忙碌的工人,时而落在那些被搬运的集装箱上,心中默默盘算着接下来的工作。
集装箱中的技术资料则被张红旗带着审核组逐一确认进行归档。张红旗和审核组的组员们,细致地检查每一份资料,确保没有任何遗漏。
尽管西飞厂准备不足,但是还是为运十项目专门腾出来十多个办公室,供其专用。这些办公室虽然简陋,但也暂时够运十项目组相关人员工作使用。
张红旗在确认设计资料移交的时候,直接用ai大模型把所有的图纸资料信息一一记录,并且逐一建模存档,确保自己心中有数。
在进行建模的时候,张红旗就已经发现,运十飞机的设计相当激进。
为了满足洲际飞行所需要的大航程,运十在设计的时候,通过牺牲经济性降低载荷的办法,最终满足了这一硬性指标。
不过他想到这款飞机特殊的研发背景,这种侧重大航程的理念就不难理解了。
在70年代的特殊环境下,为了让大领导出访的时候坐上自己的飞机。飞行时的运营成本大一些,能够载的乘客少一些,维护里稍微麻烦一些,这些都是可以容忍的。
当然这只是设计上的侧重问题,并不足以说明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华夏工业基础不足,难以支撑运十这款大型客机的生产研发。很多时候设计人员不得不因陋就简,创造条件也要上。
这一点在运十上,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在欧美50年代以后的大型飞机都已经开始使用液压控制系统,通过液压装置来操控飞机的舵面。
而在这个时期,华夏还没有攻克这一技术,因此在设计华夏第一款大飞机的时候,为了赶工程进度,马总工不得不选择使用软式机械操纵系统。
为此上飞参考了二战中部分大型螺旋桨飞机和部分早期型喷气式客机上面所运用的技术,使用钢索来操纵舵面调整片,再由调整片带动操作面。
看起来这种取巧的办法确实可以免除液压助力系统,从而让飞行员可以以人力来操控这架庞大的客机。
但是张红旗发现,这种设计用在小型飞机上还好,用在大型客机上面问题就会放大。
因为大型客机所需要使用的钢索更长,受到外界温度变化因素影响就更大,就算是在地面调整好了,到了高空过后,操纵起来感觉完全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