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57章 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第2页)

 李嘉诚掌舵下的和记黄埔,从来都是什么赚钱做什么,赚钱才是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 

 林氏影业、明报企业联合收购卫星电视,最大的影响不是股价,而是香江传媒业的整体格局。 

 正如市场上的投资者们所期待的那样,一个横跨电影、电视、新闻的传媒帝国已经形成了雏形,这对于香江的传媒行业整体来说既是提升,也是巨大的挑战。 

 不管是几家报业上市公司,还是电视台,看到这个新闻无不感到压力巨大。 

 原因也很简单,报刊销量、开户费大多都是维持开支,要赚大钱都得靠广告。 

 如今林氏影业、明报企业、卫星电视三家形成集团作战的模式,无论是在成本控制、业务流转、辐射人群、业务量等诸多方面,都将对其他竞争对手形成一定的挤压。 

 这种挤压可能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出什么,毕竟卫星电视才开播半年。 

 可时间长了呢?它逐渐发展起来了呢? 

 都是大家浸淫传媒行业几十年的老狐狸,心里明镜一般,但面对陶玉书的咄咄逼人,似乎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期盼着手底下见真章的时候能够抵挡得住攻势。 

 卫星电视被收购的消息传出来这天是周五,沸沸扬扬的闹了一整个周末,到周一市场才安静下来。 

 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两家公司依旧处于停牌状态,一直到第二个周五,《明报》突然发表了一篇新闻稿,详细披露了收购案的个中内情。 

 其中各种利益谈判的细节较之《信报》的报道清楚了不知道多少,立刻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让本已经沉寂下来的收购案再次获得了市场的关注。 

 有意思的是,《明报》的报道并未把笔墨完全放在两家收购方上,在这篇报道里,负责卫星电视有限公司实际经营的李家次子李泽楷似乎成了主角。 

 豪门出身,初生牛犊不怕虎,以5亿资金(只计算卫星电视牌照费)半年时间博得21亿,这绝对要算是香江商业史上最短平快、最具性价比的投资了。 

 如此巨大的成功也令李泽楷这位超人次子一战成名,成为了这个八月里香江商业界最耀眼的明星。 

 在《明报》的带动下,诸多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着卫星电视收购案,李泽楷“小超人”之名不胫而走。 

 最近李嘉诚在与不少商业伙伴交流时,动不动就会听到“后继有人”、“虎父无犬子”这样的评价。 

 他听了是既憋屈又欣慰,憋屈的是他十分清楚,媒体突然之间一窝蜂的吹捧儿子,必定是出自于那位林太的手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她大抵也是明白最近风头出的太大了,为了减少她自己的受关注度,便将儿子推到了台前。 

 以她手中所掌握的媒体力量,操弄如此级别的舆论,易如反掌。 

 可即便是明白陶玉书的居心用意,李嘉诚却也不能完全怪罪。 

 因为儿子虽然当了挡箭牌,却也结结实实的在香江商业界乃至亚洲商业界扬了一次名。 

 年轻人初入生意场,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一朝成名的。 

 在商业圈子里,“名声”不一定等于“钱”,但一定等于“势”。 

 刘銮雄为什么在当年成为香江股坛人人谈之色变的“股市狙击手”? 

 一战庄士集团、二战华人置业、三战中华煤气……后生小辈挑战名门望族,将大佬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便是以名聚势的好处。 

 儿子的扬名,与刘銮雄的“恶名”完全不同,但结果是趋于一致的。 

 年纪轻轻就在商界一战成名,以后只要稳扎稳打,发展必定顺遂,这也是李嘉诚欣慰的原因。 

 每每思想这其中的奥妙,李嘉诚也不得不暗自佩服那位林太的手腕之高明。 

 让人即便被利用,也甘之如饴。 

 8月的最后一周,停牌十天的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正式复牌。 

 股价在遭遇开盘一波抛售潮之后,很快又拉升到高位,显示出市场对这次收购的强大信心。 

 许多关注股市的人看到两家公司这样的表现,心中不由得叹服,对操盘此次收购案的陶玉书生出一种高山仰止之感。 

 你说她收购花钱吧,她公司股价涨的比收购价还高;你说她没花钱吧,20多亿港元她眼睛都不眨的就花出去了。 

 这般羚羊挂角,妙到毫巅的商业操作,即便是那些见惯了大场面的商场巨鳄见了也要赞一声高明! 

 尽管大众和商业界对陶玉书的手腕叹为观止,讨论不休,但自两家公司停牌之后,报纸上就鲜少见到有关于她的影子了。 

 这便是手中握有媒体力量的好处,想高调就高调,想低调就低调,一切主动权操之在手,不假于人。 

 外界的舆论陶玉书并不在意,她现在正在为卫星电视的后续发展而冥思苦想。 

 正所谓人前显贵,人后受罪。 

 外面的人只看到了她花钱的风光,却没看到她为了经营的殚精竭虑。 

 “唉!你说,我是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难题?” 

 思索了半天,陶玉书愁眉苦脸的问林朝阳。 

 她学中文出身,原来做编辑算是本行,来了香江之后,先做电影,后做新闻,现在又干上了电视。 

 事业触角每向外扩张一次,对她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学习和历练。 

 如果光是学习也就罢了,关键是每一次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个不小心就是以千万计的损失,她根本不敢有丝毫懈怠。 

 “玉墨有句话说得对。你啊,别那么追求完美。什么事都要了解的那么透彻,那么细致,要学会抓大放小。”林朝阳说。 

 “你说的轻松。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做生意不是为了试错的。” 

 感受着她的烦闷和忧愁,林朝阳心怀愧疚,轻轻将她搂在怀里。 

 “要不然,我给你出出主意?” 

 陶玉书哼了一声,“有主意你不早说。” 

 其实从林朝阳撺掇着她收购卫星电视的时候,她就知道丈夫肯定是有全盘的策略。 

 夫妻俩相处这么多年,她太了解这个人了,上辈子就是属松鼠的,就喜欢囤货。 

 不过她却忍着一直没有开口询问,而是示之以弱,引诱林朝阳主动开口。 

 她在外界是女强人形象,但在家里不能也总这样,得适当当个“小女人”才行。 

 你看现在,唉声叹气几句,他不就乖乖把肚子里那点存货都交出来了吗? 

 “我这不也是才理顺了想法嘛。”林朝阳信口胡诌道。 

 陶玉书不去理会他的狡辩,“赶紧说。” 

 “咱们先给卫星电视改个名字吧?” 

 “改名?改什么名?” 

 “叫星空传媒怎样?” 

 陶玉书想了想,说:“名字倒是不错,怎么突然想着要给公司改名字?” 

 “也没什么,就是觉得‘卫星’这两个字不符合电视台的气质。” 

 林朝阳总不能说他觉得这家电视台后世的名字更好听点,就随便找了个理由。 

 陶玉书没有纠结名字的问题,“行,那就改个名字,还有什么?” 

 “卫星电视目前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内容,二是受众。 

 作为一家卫星电视公司,它现在绝大多数的节目内容都是外部采购,美国、英国、日本、湾岛…… 

 这样的做法短时间内没问题,但长久来看,对于电视台的经营是非常不利的。” 

 林朝阳说到里点子上,和黄压根没有做电视的经验,李泽楷掌握了卫星电视之后,仓促之间只能动用钞能力。 

 目前卫星电视仅有的1200小时时长的电视节目全部都是外购的,花费不菲,电视人才他倒是招揽了不少,但短时间内还未形成战斗力,自然也没出什么成绩。 

 “自制节目势在必行,晚做不如早做。” 

 陶玉书说道:“我也明白。但现在的问题是,收购卫星电视已经花费了一笔巨款,再大量投入资金,我们力有不逮,这才是我为难的地方。” 

 林朝阳说:“卫星电视现在有中文台、体育台、合家欢台、电影台四个频道,你要是短时间内仓促进行大面积节目更新,不投入十亿八亿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的想法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集中力量办大事?” 

 陶玉书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先集中办好一个频道?” 

 “对。不仅是要聚焦到一个频道,还要聚焦到精品节目上。 

 任何一家电视台都不可能做到全天24小时的节目都能吸引住观众,我们完全可以先抓住观众的两个小时。” 

 陶玉书点了点头,“有道理,可集中到哪个频道,打造那些精品节目,你有想法?” 

 林朝阳得意道:“小生不才,恰好有那么点想法。” 

 “别得瑟了,赶紧说。”陶玉书眼神娇媚的催促了他一句。 

 “四个频道,电影台现在有林氏影业的支持,短时间内不需要大投入,可以放在后面。 

 体育台之前李泽楷已经投入了一大笔钱购买转播版权,想要有起色,就得买那些级别更高、知名度更高的赛事转播权,性价比太低。 

 中文台有新闻节目,很容易碰到敏感事件。 

 合家欢台以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为主,比较适合进行娱乐化改革。” 

 林朝阳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陶玉书认可道:“不错。就是合家欢台现在只在香江落地……” 

 卫星电视的四个频道,目前只有卫视中文台在香江、湾岛落地了,内地的广东部分地区也可以看到,其余的三个频道都只在香江播出。 

 “饭要一口一口吃,卫星电视落地的事没那么容易的,咱们先修炼好内功。” 

 陶玉书脸色轻松下来,“也对,急也解决不了问题。你快说,节目要怎么做?” 

 “别急,咱们一点一点排除。”林朝阳不紧不慢,很享受的当着狗头军师。 

 “既然是跟本港的电视台竞争,那我们就要看看自己的优劣势。两家收费电视台先不去管他们,我们最大的劲敌是无线和亚视。 

 这两家电视台都是二三十年的老台了,人才底蕴深厚。 

 要是把重点放在电视剧上的话,卫星电视有林氏影业支持,也不差,但很难说有什么优势,电视剧的优先级可以往后放一放,先筹划一批项目。 

 综艺节目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它最需要节目形式的创新,不受人才储备的影响,而且见效快,可以边播边调整。 

 我们完全可以集中精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综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