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57章 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

 李嘉诚无奈的摇了摇头,“那还叫什么商量?通知而已。” 

 “我想不到你不同意的理由,这不是笔好买卖吗?” 

 面对儿子的质问,李嘉诚张了张嘴,却无话可说。 

 20亿卖了卫星电视,是不是笔好买卖? 

 当然是好买卖! 

 半年净赚10亿港元,即便是在和记黄埔这种香江顶级财团内部,也算是一等一的投资受益了。 

 这位林太,真是好手段啊! 

 李嘉诚的心中升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李家和林家同住在深水湾的别墅群,又都是巨富之家,按照中国人的处世习惯,两家应该多有走动。 

 可林家入住深水湾两年时间,却十分低调,鲜少与邻居们走动。 

 林家的这种风格并不仅体现在与邻居们的交往上,放在商场上也是一样。 

 凡是香江的大家族,多有联姻、合作、共营之举,这么多年来彼此之间早已盘根错节。 

 但林氏是个特例,大多数时候深居简出,如同一头商场独狼,却每每总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 

 短短五六年间,积攒百亿家资,每一步都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连他都不得不叹为观止。 

 他这个小儿子自小就行事大胆,骨子里崇尚投机,这次陶玉书找上小儿子,一出手就是20亿,出手无比精准果决。 

 不仅是拿捏住了儿子的性格缺点,更拿捏住了他要证明自己的心态,和李家的内部分化。 

 李嘉诚甚至猜想,陶玉书不在私下里找小儿子,而是出现在和记黄埔中心,也是算计着儿子的虚荣心,知道他急于在和黄内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想到这里,他望着眼前兀自得意非凡的儿子,心中冷不丁冒出一句古诗。 

 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老爸!”李泽楷见父亲迟迟没有说话,忍不住催促了一声。 

 李嘉诚回过神来,眼神复杂的看着这个小儿子,语重心长的说道:“你从7岁就不听我的了,何况现在马上27了。” 

 听到这话,李泽楷大喜过望,“这么说你同意了?” 

 李嘉诚收起心中的失望,说道:“卖电视台可以,你跟我借的钱要立马归还。你的第一桶金也有了,以后自己创业,我不会再帮你兜底。” 

 李泽楷朗声道:“没问题,一言为定!” 

 1991年8月16日,周五。 

 清晨的香江已经是一派繁忙景象,街道上车水马龙,路上行人匆匆,写字楼内人流如织,位于北角的明报大厦内如同往常一样忙碌。 

 突然,格子间内爆发出一阵惊讶之声。 

 “你们看新闻没?看新闻没?” 

 年轻的编辑一脸惊容,对刚到公司的同事们大呼小叫。 

 路过的许霭仪见状蹙眉不悦,“阿光,大惊小怪的干什么?我们是做新闻的,越是有重大新闻越要有静气!” 

 她是《明报》的督印人,职责是监督报纸的出版,从职责上来说跟法人没什么区别,负法律上的一切责任,在公司内位高权重。 

 听到她的呵斥,被呼作阿光的青年缩了缩脖子,闭上了嘴。 

 许霭仪问:“出了什么大新闻?” 

 阿光递上手中的报纸,“您看,《信报》说我们要收购和记黄埔的卫星电视!” 

 嗯? 

 什么乱七八糟的? 

 许霭仪听着这话只感觉一头雾水,《明报》也好,明报企业也罢,跟和记黄埔八杆子打不着,又没有电视业务,收购电视台干什么? 

 可等她看到报纸上的内容,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明报企业20亿报价收购卫星电视? 

 《信报》的新闻说的有鼻子有眼,连许霭仪都忍不住狐疑了起来,可她好歹也是明报集团的高层管理,这么大的消息,她没理由不知道。 

 再说了,明报企业自己就是搞新闻的,真要是要收购卫星电视,这么大的新闻还轮得到《信报》蹭热度? 

 估计八成是《信报》不知道从哪打听来的小道消息,也不加求证就敢往报上登。 

 这两年报业竞争越发激烈,为了头条和销量,大家都不容易啊! 

 许霭仪正感叹的功夫,就见金庸自电梯下来。 

 “查先生!” 

 办公室内响起一片问好之声,金庸一一点头回应。 

 明报企业的控制权现在虽然在陶玉书手里,但当初在收购之时,金庸和陶玉书达成过君子协定。 

 他将继续担任明报企业名义上的董事长三年时间,帮助公司内部稳定军心。 

 因此他现在依旧每天都到公司来,只不过大量的工作已经不亲自过问了。 

 路过许霭仪,金庸和她打了个招呼,正要进入办公室,许霭仪却叫住了他。 

 “怎么了?” 

 走进办公室,金庸问跟进来的许霭仪。 

 “《信报》的新闻说,我们有意收购和记黄埔的卫星电视。” 

 金庸将外套脱下,挂到衣架上,“这件事啊……” 

 “还没谈好……” 

 金庸还没来得及说下去,许霭仪急切的问道:“真的要收购?怎么一点风声都没有?还是《信报》先得到的消息?好歹我们自己也是做新闻的!” 

 她的责怪之情溢于言表,但金庸并未在意,两人已经是三十多年的老同事了。 

 “你误会了。不是我们收购,而是我们和林氏影业共同收购,林氏为主。” 

 “啊!” 

 短促的呼声充满了惊诧,充分说明了许霭仪此刻的意外。 

 “林氏为主?电视是新闻传媒,要收购也应该是以我们为主来收购才对。” 

 金庸笑了笑,其实他在听陶玉书说起这个决定时,也是这个反应,可经过陶玉书一番解释后,他就明白了。 

 “电视是传媒,但它不仅有新闻属性,更是文化产业。 

 我们明报企业专注于新闻,你能找到几个电视人才?” 

 听到这话,许霭仪哑口无言。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明报企业做的是报刊不假,电视台有新闻节目或者新闻台也不假,但一家电视台不可能只有新闻内容。 

 对于大多数电视台来说,新闻内容的比重并不高。 

 反倒是林氏影业,因为是做电影起家,天然与电视内容产业有一定的契合性,收购、经营反而要更容易一些。 

 以后即便要做新闻,大不了从明报企业这边内部流动一些人才过去就好了。 

 有了金庸的提点,许霭仪一下子想通了问题的关键。 

 “原来是这样。” 

 金庸说道:“本来这件事还在谈,估计《信报》应该是从和记黄埔那边得到了点消息,迫不及待的就报了出来。” 

 许霭仪点了点头,“那我们这边还是等林太的消息,以……” 

 她的话还没说完,电话铃声响起,金庸接起电话。 

 两分钟后,金庸放下电话。 

 “定了,下午召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 

 会议结束发布联合公告,林氏那边拟文件,接下来几天两家公司都要停牌了。” 

 许霭仪惊讶于林氏影业方面的效率,《信报》才刚放出来消息,那边谈判就结束了? 

 她好奇的问:“花了多少钱?全资收购吗?” 

 “花了21亿,现金,我们出5亿。” 

 “嘶~” 

 许霭仪忍不住惊叹出声,这可是21亿港元啊! 

 果然是林太,出手永远都是大手笔! 

 关键是现金收购,这么大一笔资金,即便是那些蓝筹股公司也没几家能拿得出。 

 可惜整个收购案跟明报企业关系不大,他们这些明报企业的中高层甚至连消息都不知道,还是从竞争对手那里知道的消息。 

 到底不是人家的心腹,许霭仪心中有些幽怨的想道。 

 许是看出她的心思,金庸安抚道:“收购谈判本来就是要保密的事,这件事林太事先已经知会过我。集团这边抽调了三个人,是我嘱咐他们千万保密!” 

 “这次收购成功,对明报而言有利无弊,不光是业务范围的拓展,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流动上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金庸言语之间对这场收购案十分赞赏,当初他在问明报集团寻找接盘者时几经挑选,为的不就是找到一个能让明报集团大踏步的发展下去的人吗? 

 现在看,被林氏收购,简直不要太成功。 

 不但明报集团变成了明报企业,成功上市,一举成为香江最大的传媒业集团,现在连电视台都要有了。 

 金庸只感觉老怀大慰。 

 许霭仪心里也明白,眼下的明报企业在香江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瓶颈,收购卫星电视确实是神来之笔,为明报企业的发展打开了上限。 

 但她也在猜想,林太之所以要以林氏影业为主进行收购,未尝没有制衡明报企业的想法。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明报企业一家独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明报企业内进行一次名为调动,实为清洗的人员大流动。 

 毕竟明报企业现在的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查先生一手带出来的。 

 一石数鸟! 

 林太的心机和手腕,实在莫测! 

 许霭仪忍不住生出几分敬畏之心。 

 关于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联合收购卫星电视有限公司的决定,在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上不过是走个形式。 

 就跟当初陶玉书决定向内地捐赠1亿港元一样,其实打个电话就可以,但这毕竟是一笔涉及到20多亿港元的交易,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广大投资人。 

 上午《信报》报道,下午两家公司开会,消息早已传的满城风雨。 

 这期间,上午时明报企业和林氏影业的股票一直在震荡,直到下午消息确定,市场立刻反应过来,股票直接拉涨。 

 一直到两家公司出公告,向联交所提交收购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公司停牌,明报企业和林氏影业加在一起直接涨出了20亿市值。 

 市场反应如此激烈,甚至不需要两家公司出通稿来画饼,广大投资人已经自行脑补出一幅美妙画面。 

 电影、电视、新闻……这不妥妥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吗? 

 买!必须买! 

 横跨电影、电视、新闻的巨型文化传媒集团,当年的邵氏来了也不够打啊! 

 除了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这两家收购方,这次收购公告放出后,连被收购方卫星电视的母公司和记黄埔的股票都跟着涨了不少。 

 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上涨的逻辑是业务方向上有了新的扩展,和记黄埔股价的上涨单纯是因为赚钱。 

 卫星公司有限公司这家子公司,和记黄埔总共也就投入10亿港元,这才半年时间净赚11亿港元,上哪找这么好的买卖啊! 

 至于说,卖了本来很有潜力的电视业务,让损失了公司的未来潜力,对于别的公司可能是问题,但对和记黄埔从来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