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53章 翻版林语堂(求个票)(第2页)

 事实证明,罗伯特·戈特利布赌对了。 

 《纽约客》杂志的巅峰时期在六七十年代,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文化实力独步全球,杂志销量一度达到了150万份。 

 但在八十年代之后,杂志的销量却一直在走下坡。 

 这两年在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带领下,杂志的销量好不容易平稳下来,固定在每期百万份左右,但也仅此而已,一直没有更大的起色。 

 在6月的前三期,《纽约客》的平均销量稳定在了963万份。 

 而刊载《自然的馈赠》的6月最后一期,《纽约客》卖了988万份。 

 别小看销量这25万份的销量差距,《纽约客》的读者群体多数是以年度进行订阅,这部分读者占据了杂志销量的半壁江山。 

 销量的起伏只有每年的续订期才会看出来,平时是不会有太大变动的。 

 以剩下的一半销量作为基数再看这25万份的增量,就相当可观了。 

 最近几年,《纽约客》的销量维持在一个非常平稳的水平线上,每期的销量上下浮动不会超过8万份。 

 25万份的销量增长,不是什么创纪录的成绩,而且谁也无法证明这些增加的销量就是因为《自然的馈赠》带来的。 

 但这个销量增长至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为林朝阳开设专栏这个决定看起来是正确的。 

 等到7月第一周,新一期的《纽约客》杂志上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主食的故事》如期发表。 

 罗伯特·戈特利布一直在关注着这期杂志的读者反馈和销量。 

 上周专栏刚开设还看不出来,新的一周读者们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好评反馈变得越来越多。 

 这一周,《纽约客》的销量再次涨了19万份,达到了1007万份,《纽约客》杂志上次出现这个销量已经是半年多前的事了。 

 连续两期刊物销量上涨,并且恰好是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发表之后,这下子所有人都可以确定,这就是新专栏带来的变化。 

 看到这样的变化,罗伯特·戈特利布一直悬着的那颗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他甚至开始期待起了更大的改变。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才发表了两篇,尚未形成影响力。 

 随着读者的好评和反馈越来越多,罗伯特·戈特利布越来越期待这个专栏接下来的表现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篇文章《转化的灵感》发表之前,麦格拉思联系到了林朝阳,先将杂志的销量涨幅和一些读者反馈告诉了林朝阳。 

 “听起来真是个好消息!”林朝阳语气轻松的说。 

 “当然,现在我们都在期待你这个专栏接下来的表现。林,你稿子写的怎么样了?” 

 林朝阳离开美国之前,交给了杂志社5篇稿子,如今远隔重洋,为了保险起见,麦格拉思提前两周就催上了稿。 

 “别担心,我回来之后又写了两篇,用传真还是我在电话里念,你们记录?” 

 电话传文,在互联网大范围流行开之前是很多杂志社的常规操作,一般用于作家不在本地,情况又比较紧急的时候。 

 越洋电话价格昂贵,这种方式传达方式代价不菲。 

 《纽约客》杂志社不差这仨瓜俩枣的,不过现在一来是麦格拉思手里还有稿子用,二来是电话传达存在准确率的问题,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国际传真。 

 以传真的方式向《纽约客》发送了两篇文章后,林朝阳轻松了下来。 

 《纽约客》那边有了一个月的存稿,水灾筹款的事也不需要操心了,他打算歇个一两天就专注于新书的创作。 

 7月中旬,耗时半个月拍摄完成的《豪门夜宴》正式上映,首映礼和开机仪式那天一样热闹,除了一众捧场的明星之外,新h社香江分社的周同志也罕见的出席了首映礼。 

 周同志今天来参加首映礼,一方面是为《豪门夜宴》站台,这部电影的票房收益可全都要捐往内地。 

 另一方面,也是转达几位领导对陶玉书的谢意。 

 “几位领导都听说了林太您在香江的所作所为,深受感动,赞许您是巾帼英雄,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周同志今天的态度十分客气,客气中还夹杂着几分尊敬。 

 他的这种态度跟几位领导对陶玉书的高度评价有关,也出自于他个人对陶玉书的敬佩。 

 从亚运会捐款,到第一个响应浦东开发,再到这次为hd水灾募捐,陶玉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高尚的爱国情操。 

 “几位领导过奖了,我也只是发自本心,做了自己该做的事。”陶玉书语气谦和的说。 

 聊了一会儿,周同志又问陶玉书:“你们家朝阳同志最近在家吧?” 

 “在呢,他上个月刚从美国回来,一直和我忙着募捐的事。” 

 周同志点了点头,“朝阳同志也是劳苦功高。” 

 陶玉书知道周同志既然提起了林朝阳,肯定是有事情,她主动开口问道:“是有什么事?” 

 周同志沉吟着问道:“我听说,朝阳同志在湾岛文学界很有影响力。” 

 心中猜度周同志问这话的目的,陶玉书答道:“他的作品在湾岛还算受欢迎,影响力……应该算有一点吧。” 

 “玉书同志谦虚了。前年我还未上任,但也听说了当时湾岛文化界为了邀请朝阳同志前去交流,还掀起了一阵大争论。” 

 “是有这么回事。” 

 周同志接着说道:“现在有这么个情况……” 

 两人说话的功夫,电影开场了。 

 《豪门夜宴》的故事并不出奇,是香江电影一贯擅长的港式轻喜剧风格,因为打磨的比后世那一版更用心了一些,质量也高了不少。 

 但毕竟是只花半个月拍出来的电影,很难称得上的是精品。 

 好在观众们十分捧场,这样一部电影,光是数星星也值回票价了。 

 这天晚上,陶玉书回到家中已经是九点多了,她拉着林朝阳说:“今天周同志去参加首映礼,找我说了点事。” 

 林朝阳望向她。 

 “你到湾岛交流交流吧!” 

 林朝阳纳闷问道:“好端端的让我去湾岛干什么?” 

 陶玉书便讲起了周同志说的那些话…… 

 林朝阳听完说道:“去交流交流倒没问题,可这事也不是我能说了算的。前年林海音她们闹了那么大动静,不也没办法?” 

 陶玉书意味深长的说道:“之前不行,不代表现在。” 

 林朝阳心中了然的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里,有关于hd水灾的新闻仍旧在香江传播着,市民们的捐款热情有增无减,这种热情具象化的反映到了《豪门夜宴》的票房上。 

 作为一部为赈灾募捐而诞生的电影,《豪门夜宴》的剧情称不上精彩,但却收获了上映首日票房破百万,一周票房924万港元的成绩。 

 这个成绩不能算惊艳,但绝对对得起明星们的卖力演出了,看票房走势有望破2500万港元。 

 林朝阳在这几天里安心的写着小说,效率还算不错,有望在一个月之内完稿。 

 就在这时,林朝阳接到了林海音的电话。 

 电话中林海音的语气有些激动,说林朝阳可以到湾岛进行访问交流了。 

 心中早已有数的林朝阳询问她具体原因,林海音也说不出个一二三。 

 只说是前两天有朋友提起林朝阳拿了美国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说林朝阳现在名满美国,她现在要是再跟当局申请邀请林朝阳来访问交流,说不定能成功。 

 林海音本来没当回事,只是试探性的问了一下,想不到新闻局那边竟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没想到你名扬海外竟然有这样的好处!”林海音在电话里高兴的说。 

 不是名扬海外管用,是政治这只大手管用,林朝阳心想。 

 林海音又聊起了林朝阳得专栏登陆《纽约客》的事,湾岛因为历史渊源,与美国十分亲近,知识分子阶层也是如此。 

 《纽约客》杂志也成了许多知识分子家庭的常备读物,这种情况不是湾岛独有的。 

 《纽约客》每期销量近百万份,但仅有16万份是在纽约本地消化,三分之二的销量遍布美国,剩余的销量均是来自于海外国家和地区,由此可见这份杂志的国际影响力。 

 所以林海音了解到林朝阳为《纽约客》写专栏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你现在在美国的名气和地位,恐怕已经超过当年的林语堂先生了!”林海音又说。 

 林朝阳连忙谦逊了两句,林海音笑声爽朗,说:“你就别谦虚了!” 

 林海音将林朝阳与林语堂相提并论,仔细观察,他们两者确有共同之处。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在海外几乎没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也没诞生那种世界性的文豪。 

 但要说具有国际性声誉的作家,还是有几位的,其中林语堂要排在前列。 

 早在三十年代,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便由好友赛珍珠推动于美国出版,并在四个月内不停加印,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 

 之后林语堂又撰写了讲述西方风俗和中国生活思想的《生活的艺术》,这部书影响力更大,曾高居畅销榜榜首位置一年之久。 

 两部作品的热卖,让林语堂在美国文学界和读者群体名气大增,一度成了明星作家。 

 不仅获得了众多出版机构的青睐,也与当时许多纽约文化界名流多有交集。 

 林朝阳的《梵高之死》《楚门的世界》等作品也是被引进美国,销量不俗,并且也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 

 1935年,他的《吾国与吾民》出版后,《纽约客》“书评”栏目主编克利夫顿·费迪曼盛赞了这部作品。 

 不管怎么看,林朝阳与林语堂的经历确实有种不谋而合的相似,因而林海音的赞誉听起来也是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