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李鹤龄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紧张,匆匆忙忙地寻到了他那位同年进士兼乡试同考官的浦安。两人碰面时,那场景就好似地下党接头一般神秘兮兮的,仿佛正在传递一项极为机密且重要的“秘密任务”。
浦安接过李鹤龄递来的考卷后,仔细端详起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可不得了!嘿,竟然当真有这么一份考卷与他们事先约定好的暗号完全相符。这一发现,令浦安心花怒放,感觉自己就像无意间挖掘到了一座隐藏极深的宝藏似的。他兴奋不已,赶忙将这份卷子留存下来以待推荐,心中暗自思忖道:“哈哈,这任务完成得也未免太过顺利了吧!真是天助我也!”
就在这时,作为主考官的柏葰大佬不经意间瞥见了那份被浦安特意留下的“暗号满满”的试卷。他眉头微微一皱,心头不禁犯起了嘀咕:“这怎么行?如此明显的暗号,一旦被人察觉,后果不堪设想呐!不行,必须得把它撤掉才行!”想到此处,柏葰当机立断,派遣自家的门丁靳祥前去处理此事。
说来也巧,这靳祥和浦安本就是旧识。浦安一见来人竟是靳祥,眼睛顿时一亮,心中暗喜道:“哎呀呀,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啊!”于是乎,他赶忙满脸堆笑地迎上前去,与靳祥热情地打起招呼,并趁机跟他套起了近乎。浦安压低声音,对靳祥百般央求,请他务必回去在柏葰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好让这份试卷能够得以保留。
柏葰听着靳祥这般言语,心中暗自思忖起来:“这人情若是不送出去,岂不是白白浪费?”念头闪过之后,只见他手法娴熟得如同变戏法一般,手臂一挥,眨眼间便将那另外一份中式试卷抽走,取而代之的则是罗鸿绎的卷子。就这样,原本毫无希望的罗鸿绎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地竟然高中了举人。当得知这个喜讯的时候,罗鸿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内心深处犹如炸开了锅一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而在这件事情尘埃落定之后,那个出谋划策的李鹤龄自然也没有忘记索取自己应得的那份“酬劳”。他大摇大摆地找上罗鸿绎,毫不客气地开口索要了整整五百两银子。拿到这笔巨款后,李鹤龄稍作思量,留下其中二百两银子供自己花销享用,剩下的那三百两则转手交给了浦安。
再说浦安这个人,那可是相当精明世故。收到这三百两银子后,他并没有全部据为己有,而是从中取出十六两银子,精心包装成一份“贽敬”,毕恭毕敬地送到了柏葰手中。这份看似微薄的礼物,实则蕴含着浦安对柏葰的巴结讨好之意。
罗鸿绎考中了,那肯定得去答谢浦安啊。浦安就叮嘱他:“你可别忘了酬谢柏中堂的门丁靳祥,你这次能中,多亏了靳君帮忙呢!”罗鸿绎一听,连连点头,上门拜见柏葰去了。
第一次去,柏葰大佬不在家,罗鸿绎只好留下十二两银子当“见面礼”。第二次去,终于见到柏葰了,两人寒暄了几句,罗鸿绎就告辞离去了,这场景,就像是演了一场“科举版的谢谢惠顾”一样
考试结束之后,众多的士子纷纷前往拜谒主考官,这种行为在清朝时期简直就是如同人们吃完饭后必须擦拭嘴巴一般稀松平常,可以说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流程。就连位高权重的柏葰大人也在他的供词当中毫无顾忌、直言不讳地说道:“这些可都是由来已久的旧规矩啦,因此对于那些送上门来的白花花的银子,我收受起来可谓是问心无愧,心里头丝毫没有半点儿压力或者不安呐!”整个案件的发展情节就好似一部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充满着曲折离奇与扑朔迷离。最终,经过一番抽丝剥茧般的调查和追查,真相总算浮出水面,得以大白于天下。
以肃顺为首的一干人等马不停蹄地向咸丰皇帝禀报此事,并急切地进言道:“启禀吾皇万岁,恳请您速速下令让柏葰交出那个至关重要的证人——靳祥!”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靳祥竟然像一只狡猾的狐狸一般,趁着混乱之际偷偷溜出了京城。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经过多方追踪和围堵,他最终还是在陕西潼关这个地方被成功抓获,来了个瓮中之鳖。随后,他便被押送回京。只可惜没过多久,这位倒霉蛋就在狱中一命呜呼,彻底“领盒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