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小憨憨 作品

第216章:猴棍的精髓


 脱粒机,前斗塞豆秧,后盖喷豆秸,至于豆粒...打下方槽口出来。

 这时,许毅已加好柴油。

 他拧紧圆盖,抄起钥匙(弯折的铁棍),插进机身的圆孔,再拉一下减压器(一根绳子)。

 接着,一只手按机身,一只手疯狂转动钥匙。

 很快,黑烟升起,水箱颤动,机声还发出突突的响声,算是启动成功了。

 许毅拔掉钥匙,歪脑支棱起耳朵,似在靠声音分辨机子是否存在故障。

 众人屏息敛声,生怕打扰到他。

 三分钟后,许毅熄灭了柴油机。

 他拿起皮带,圈住两机的转轮,时而拉拽皮带,时而挪动机位,似在调整皮带的松紧。

 皮带过紧!

 运作时,两机会互相拉拽,导致机身晃动,甚至是侧翻。

 皮带过松!

 运作时,动能传输不稳当,机内旋片转速会时快时慢,令负责‘塞秧’人,陷入危险之中,旋片割到手,可不是一件小事。

 须臾,许毅调整好皮带,来到拖拉机前。

 他望着车兜内的青石板,嘴角微抽,该死的许冒,胃疼不出工,害他一个人忙活。

 “喂,来俩人,帮忙抬一下东西。”

 “大青,走,咱俩去。”二人走上前,豆子问道:“抬啥?”

 沈青望向车兜,里头装有木棍、麻绳、折叠桌、油桶......和一带槽青石板。

 许毅蹬上车兜,“你俩,一个抱走折叠桌,支在脱粒机的小斗旁,一个...跟我抬青石板。”

 豆子:“大青,我---”

 “你搬桌子,我抬石板。”

 沈青说完,跳上车兜,抱起折叠桌,递向豆子,

 “好吧,我忙完再过来找你俩。”

 豆子接过折叠桌,转身离开了。

 沈青望着两端的两侧,各有一凹槽的青石板,问道:“怎么抬?”

 许毅拿起一两头系有麻绳圈的铁棍,塞给了沈青。

 “我翘起青石板,你把麻绳塞到凹槽底下,咱俩再肩抵铁棍,把它抬过去。”

 “行~”

 许毅寻一‘l’形的粗钢筋,较短的那节钢筋头截面是斜的,将其插入石板底下,以‘拐角’为支点,使劲向下压,将石板边缘翘起。

 沈青迅速将一麻绳圈的下半部,塞到凹槽里面。

 哐---

 许毅抽走钢筋,石板砸向车兜。

 随后,二人以同样的方式,往石板另一头的凹槽内,也塞进了麻绳。

 “小伙,我在前,你在后,怎么样?”

 “没问题。”

 沈青右肩抵住铁棍,暗暗一用力,便抬起了石板。

 “嚯~”许毅目露震惊,“你瞧着不咋壮,力气却蛮大得嘞。”

 说完,他也用肩抬起石板。

 二人动作极缓的下了车,折返回原处,将石板搁在脱粒机底部凸出的铁框架上,使其运作时,不会太剧烈晃动。

 许毅抱起数根一端被削尖的粗木棍,用铁锤将它们锤在柴油机旁。

 再握起钥匙,插进圆孔,拉一下绳子,再猛转钥匙。

 很快,柴油机、皮带、脱粒机,都运作起来了。

 豆子抱来晒布,几人帮忙,把它铺在脱粒机的右侧,并用土块压住四角。

 晒布上满是交错的缝线,摸着很厚实,似乎是将三层布,缝在了一起,还很大,大到能盖住一分多地。

 柴油机、脱粒机、晒布,所在的这一小片地,被人提前收整了一翻。

 豆茬,薅光了,豆叶,搂净了,就连土壤,也用石滚碾了一回。

 这时,许毅搬来一竹片制成的大家伙,其长1.7米、宽0.5米,两侧安有挡板,一头钻有三个小孔。

 他将无孔的那一头,压到晒布上,将有孔的那一头,塞到脱粒机底部槽口的下放。

 再用三个‘+’形的木棍,从下向上,插进小孔内,架起一侧竹板。

 如此,竹家伙成了一简易的滑梯,打槽口落下来的豆粒,会顺着竹排,滑滚到晒布上。

 咳---

 许毅朝豆子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可以动工了。

 豆子走向地头,推回一独轮小斗车,斗内还装了一些蓝布团,他拿起蓝布,给每人分一团。

 沈青展开一团布,其呈长三角形,酷似蓝版的红领巾。

 张林目露困惑,“豆子,这布条...是干嘛用的?”

 “嗐。豆秧一塞进机斗,黄灰就满天飞,布条两端系在脑后,一端垂于胸前,遮住鼻子和嘴巴,能少吃很多黄灰呢。布条用肥皂洗过了,干净得嘞。”

 簌簌---

 众人把布条围在了眼睛以下,小年轻捡起一豆秸,激动的耍起了...不伦不类的猴棍。

 沈青悄摸瞥了一眼,抓耳、龇牙、挠脖,其实,他已掌握猴棍的一半精髓---猴。

 豆子嘴角微抽,他这位小堂弟,真是个人来疯。

 “张年,把玩心收一收,要开始分工干活了,忙完,给你做一根又长又圆又结实的木棍,让你耍个够。

 大青,李叔(李茂秋),你俩负责把地里的豆秧,拉到这儿来。

 二叔(张林),三叔(张广),你俩用木掀和小斗车,把竹排出口处的豆粒,运到晒布的中央。张年,咱俩负责往机斗内塞豆秧,豆秸---”

 “我来~”

 许毅举起手。

 于他而言,村户人手不够,凑个数帮衬下,是常有的事。

 “豆垛若垒太高,挡着新豆秸道了,我就用铁叉,把它们挑远点。”

 “那行,谢喽~”

 霎时,众人忙活起来了。

 有的推动小斗车,测试其灵活性,有的将就近的豆秧,抱到木桌上,有的拉开活绳,将豆秧分成小波,塞进机斗内……

 李茂秋领着沈青,来到了地头,抱起织壳子,斜立的展在车兜内,来加高挡板。

 随后,二人拉车朝相反方向走去。

 虽然,豆子家地很多,还连成了一大片,但成捆的豆秧们,并未分散在豆子家地的每一处,而是集中晒在附近3~4亩地的区域内。

 这给拉运豆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沙沙---

 地里的落叶,历经数天曝晒,变得很酥脆,一脚踩上去就沙沙作响。

 沈青目光略过南瓜坡,瞧见水沟旁的豆地内,有一持搂耙的老妪,双手一伸一缩,倒退着搂豆叶。

 虽离得远,看不清楚搂耙,.沈青也能猜出它的样子。

 搂耙,和竹耙子一样,由烧弯的竹片+藤条+木头制成,但也有着些许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