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作品

弟134章 水果历史2(第2页)

 他如今有两个女儿,长女两岁,次女一岁,皆未取名,只有小名。

 究竟谁是这武则天不得而知,但姓武还能成为后妃,和自己绝对跑不了关系。

 “如今多大?”李世民想着直接给她们赐婚,赐的越远越好。

 送女就送女吧,总不能因为将来之事,就杀了两名女子吧?

 大唐之乱,又岂是仅仅因为一名女子?

 “大的两岁,小的一岁。”

 李世民:……。

 后人确定史书没记错?

 朕死之前,武则天成年了没?

 已经能够经行房事了吗?

 “起来吧,朕非商纣隋炀,不是残虐嗜杀之人。”

 “亦不会因将来之事杀人,况且……”

 李世民未言明,武则天最后终究是还政李唐。

 程咬金:“陛下,臣不才,想教太子弓马之术!”

 李靖:“陛下,臣也请教太子兵法!”

 房玄龄、杜如晦:“陛下,臣等请陛下允太子入各部参政!”

 长孙无忌嘴角抽抽,你们都把活抢了,我该说啥?

 “陛下,那太子休沐之时就跟着臣吧。”

 “下下棋,踏踏青,陶冶情操。”

 “后人亦言:寓教于乐,不可强压。”

 贞观朝臣是准备死保李承乾了。

 出个女皇帝不丢人,在后人眼中更是夸赞不已。

 但这个女皇帝是现皇帝的后妃,又是未来皇帝的皇后,这就很丢人!

 【南方水果代表:枇杷、杨梅、荔枝、龙眼。

 枇杷:果实好看,叶子也好看。

 看到枇杷树,想起的便是归有光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还有小时候常喝的京都念慈庵蜜恋枇杷膏。

 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的苏轼曾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大家都被荔枝和杨梅夺去了眼球,其实这里面提到的第一个水果,卢橘指的就是枇杷。

 西域传来的乐器琵琶最初是因为跟枇杷果实的外形较为相近,故将这种乐器称之为枇杷。

 后来为了统一乐器的字形才诞生了琵琶二字专指这种乐器。

 枇杷作为中国本土的作物,过去在国际上的学名一直是“日本山楂”。

 林顺全教授努力一生,最终为枇杷在国际上正名。】

 大明,北京。

 倭国使者还在思考如何遣词造句,门外锦衣卫的声音响起。

 “把这件事也加上去。”

 使者瞬间文如泉涌。

 枇杷,天国之物也,洪武元年,朝鲜遣寇入境,盗之。

 后入倭岛献果,朝鲜人曰:“此乃朝鲜圣树之果也!”

 天皇……使者写顺手了,连忙涂抹掉两字,改为倭王。

 倭王亦遣盗入朝鲜境,取之,分种于宫内。

 邀朝鲜使者共赏,倭王笑曰:“此乃天照大神所赐,左曰母树,右曰公树。”

 “尔之圣树,不过其子也。”

 【杨梅:作为中国的本土水果,在古代是跟荔枝并称的珍品。

 宋代有诗云:“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

 苏轼把荔枝吹得天花乱坠,还说不辞长作岭南人,可一到了江南吃到杨梅立马改口。

 “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

 还专门写诗比较起了杨梅和荔枝。

 “不羡南州锦荔枝,鹤头猩血正红滋。老饕隔岁流涎甚,为趣容山半月期。”

 杨梅:又名龙睛、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故取名为杨梅。】

 【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唐书记载:“走数千里,味未变,以至京师。”

 以现代眼光来看,不论产地是两广、福建还是巴蜀的荔枝,对长安都太远了。

 运输方式无非是三种:整株移送、密封包装、蜡封。

 整株移送:在快成熟的时候直接将整颗树挖起装上马车,然后和时间赛跑。

 密封:将荔枝装在竹节里。

 这种方式在明代史料有记载,但最多只能保存五天左右。

 腊封:在果蒂处用蜡封住,然后完全浸泡在蜂蜜中保鲜。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快马加鞭,劳民伤财之甚,终有渔阳鼙鼓动地来之日。

 因荔枝而劳民伤财的还有汉武帝,在上林苑特地建了扶荔宫,用以移栽荔枝。

 但那个年代在陕西种荔枝,不亚于飞天遁地。

 最终一棵也没活,武帝一怒之下把果农、官员杀了个干净。】

 大汉,长安。

 刘彻问道:“……,朕有这么残暴吗?”

 “没有,陛下可比三皇五帝之仁。”

 “仁、德、才、孝、功,纵三皇五帝不及也。”

 官员就差把刘彻夸成万古第一圣人了,心理还得安慰自己:这不是谄媚,这是为天下万民留待有用之身,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整个大汉,除了霍去病偶尔可以讥讽两句,无人敢触刘彻眉头。

 因为他是真的会杀人,杀人比农民除草还勤快。

 暂时不杀你,不是因为不敢杀你,而是准备憋一波大的,多杀些人。

 官员们深刻相信,要不是有孝道制约,陛下连太皇太后都能宰了。

 【到了清朝,皇帝吃荔枝也难如登天。

 乾隆年间福建巡抚进贡荔枝树58桶,共结了220个荔枝。

 分荔枝时候,圣母皇太后分了俩,其他人也就一人一个。

 荔枝还有一个小跟班龙眼。

 古人直接管龙眼叫荔枝奴。

 太卑微了,明朝时有文人为其鸣不平:“何缘唤作荔枝奴,艳冶丰姿百果无。琬液醇和羞,金丸玫碟赛玑珠。好将姑射仙人产,供作瑶池王母需。应供荔丹称伯仲,况兼益智策勋殊。”

 龙眼晒干了就是我们熟悉的桂圆。

 跟其他农作物一样,明朝迎来了一波水果外来的高峰期且都以番字命名。

 番荔枝:释迦果,因其外形像佛头取名释迦。

 番石榴:芭乐。

 白心芭乐和红心芭乐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芭乐属于第一次吃感觉好怪,习惯之后就好爱的水果。

 番木:木瓜。

 目前主流的热带水果三剑客榴莲、芒果和山竹,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都吃过,但都没有带回来。

 榴莲是因为怕冷,近些年我们才开始本土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榴莲这种奇怪的水果多少有点挑战古人对水果的认知。

 想象一下,你给皇帝进贡榴莲,一打开是臭的,然后解释道: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你觉得皇帝是怀疑你下毒还是你脑子有病?

 芒果和山竹则是因为种子一旦远离果皮湿润的环境就会丧失活性,难以移栽种植。】

 大明,北京。

 大胖一拍大腿:“郑和糊涂啊。”

 朱棣愣了愣,随后无声的笑了。

 儿子终于懂我为何下西洋了,不管什么东西都得带回来试试,朕吃不惯,百姓可以吃嘛。

 灾荒年月,观音土、草根都能吃,臭一点怎么了?

 “害怕吓到老爷子,你可以先给我啊!”

 “我不怕啊,我吃的惯!”

 朱棣:(。?`w′?)!

 我还是把他想的太好了,还想着吃!

 “来人,去催一下汉王爷和太孙,怎么还没来!”

 “不用那么复杂,洒点盐、倒点酱直接端过来。”

 “朕今天亲自伺候太子爷进食!”

 大胖一巴掌呼在自己脸上,连忙找补道:“爹,平日饭食尚且需要人试吃。”

 “儿子是怕外来物品有毒,替爹试毒。”

 “你要信我啊,爹!”

 朱棣笑道:“朕信你,肯定信你!”

 “朕等会把你伺候的舒舒服服,终生难忘。”

 笑面虎,大胖从前只知其意,未见其形。

 今天值得了,他现在见到了。

 【香蕉:算是华夏本土作物,有2000年的种植历史。

 最开始是用作纺织,汉代称:甘蕉。

 晋代人说香蕉的味道像葡萄,脆而甜,跟今天的差距挺大。】

 【猕猴桃:感觉像是外来水果,其实它是本土原生的。

 猕猴桃,古代叫苌楚,但是只做观赏用途,并没有培育成专门的水果。

 上世纪初,一个新西兰女教师将猕猴桃带回了新西兰,被当地一果农培育成新品种的水果。

 并用新西兰国鸟几维鸟的名字——kiwi来命名,然后近些年被我们音译称为奇异果。】

 弹幕区:

 『中医并不提倡吃水果,西医来看果糖是非酒精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知否里南方还有个叫菱角,不知道啥味道。』

 『口感参考板栗。』

 『像莲蓬吧!怎么会是板栗?』

 『熟的味道真跟板栗差不多。』

 “后世真幸福。”

 好像只要有关于后世吃食的视频,大多都能听到这样一句感叹。

 “可同样是人,为何他们过得如此之好?”

 “单纯是所谓科技,亦或者有其他?”

 百姓在思考生活穷困的原因,朝堂就会害怕。

 好一点的皇帝自然会从视频的蛛丝马迹中,挑选出有用的,进行改革或研究。

 先秦两汉之时的墨家、农家,恨不得一个人分成十个人用。

 天幕每放两三个视频,就会听见皇帝说:“墨家,这个能做吗?”

 “农家,这种子朕想要,可以吗?”

 回答只能是肯定的:能做,可以。

 一旦用否定来回答,不仅会死,还会背上黑锅。

 到时候朝廷只需要昭告天下:“他们能做出来,但藏私。”

 “口里还念叨着不能让百姓享受。”

 “宁死也不愿意交出来造福天下,于是朕把他们杀了。”

 百姓或许会惋惜一下,随后就会按照朝廷的剧本开始痛骂墨家、农家,把一切的仇恨都转移到两家身上。

 两家起码千年不得翻身,遇灾年就会被百姓骂一遍。

 好皇帝始终是少数,大多数皇帝……

 “这个朕想吃,这个朕也想要。”

 “百姓?”

 “百姓关朕屁事,他们如野草一般,死了还会有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