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作品

弟134章 水果历史2

【苹果:非舶来品,华夏古代也有苹果,但个头比较小,吃起来绵软,口感还很酸,地位远低于桃、李、杏、梅。

 古人称苹果为奈,也叫林檎,可能是源于这种果子成熟时能招来林中的飞禽和小鸟。

 《滇南本草》记载“苹果生津、润肺、解暑、开胃、醒酒,可治筋骨疼痛等。”

 现代汉语所说的“苹果”一词源于梵语,为古印度佛经中所说的一种水果,最早被称为“频婆”,后被汉语借用,并有“平波”、“苹(苹)婆”等写法。

 古人也称这种果子为沙果、韩语中苹果的发音就来源于此,读作sa gua。

 而日本深受华夏文化影响,苹果则一直被写作林檎,如日本女歌手椎名林檎。

 如今我们吃的苹果是19世纪由美国传教士从山东烟台传入。】

 【与苹果一同传入烟台的还有梨,但传入的西洋梨口感比较绵软,习惯了本土梨脆甜的国人对这种梨子完全不能接受,称其为老婆梨,意思是老太太都能咬动的梨。

 而中国本土脆甜的梨,目前常见的有四种,即白梨、秋子梨、沙梨、新疆梨。

 经常看到的苹果梨也是一种与秋子梨关系相近的梨子。】

 【橘子:华夏最早食用的水果之一,橘皮在古代也是重要的调味料,还诞生了陈皮这一特殊产物。

 网上有一篇图文分析整个橘子世界的混乱关系,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是橘子和柚子杂交生下了橙子,此刻第三者插足了,名为香橼。

 香橼皱巴巴的不能吃,只能闻味,它的一个变种就是佛手。

 作为第三者的香橡跟柚子好上了,杂交产生了青柠。

 橘子见状跟橙子也杂交了,产生了柑。

 柚子回过神来也找到了橙子,杂交出了西柚。

 橙子转身又跟青柠杂交,诞生了柠檬。】

 弹幕区:

 『你站在原地别动,我去给你买两个橘子。』

 『我就吃两个,别的都给你。』

 『你还吃两个?橘子皮泡点水喝得了!』

 『宙斯:他诽谤我啊!』

 “后人当真谦虚有礼啊。”老学究感叹道,颇有上古之遗风。

 后世水果如此便宜,两个橘子还让来让去的,三代之治莫过如此。

 “水果也可以杂交吗?”

 至少在龙山文化,华夏先民已经会对动物进行杂交,也就是着名的骡子。

 “但马和驴行房事,这水果如何?”

 大秦,这个艰巨的任务,始皇交给了农家。

 “会不会像之前看的视频一样,水果切开但不食用,紧紧贴在一起便会愈合?”

 “两种不同水果的枝丫也可以如此?”

 农家领头人由此联想到粮食是不是也可以?

 “后人的高产水稻是否也是采用此法?”

 始皇:“试试吧。”

 墨家心好累,突然想叛墨投农。

 农家的事总比我们墨家的简单。

 巨子,你要不别来了吧,真怕天幕在放些后世武器之类的。

 对了,后人还可以登月,陛下要是突发奇想,这可怎么办?

 咸阳城外,八十里。

 “黑臂,快些,再快些。”墨家巨子不停催促着弟子加快速度。

 感谢天幕,墨家终于能压儒家一筹,甚至可能压倒法家,成为大秦显学!

 越想越激动,巨子已经迫不及待的准备到达咸阳,整合四分五散的墨家,大干一场。

 【瓜:古文中只要提到瓜大概率就是甜瓜。

 从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到汉代马王堆和海昏侯墓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甜瓜籽。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其中的甘瓜就是甜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先秦时期便有木瓜,但它是宣木瓜,属于蔷薇科,果肉非常硬,而且很酸涩,不能直接食用。

 古人一般拿它晒木瓜干或者是加糖做成蜜饯来使用,今天很多人也拿来煲汤做菜。

 宣木瓜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闻香,不好吃但好闻。

 我们今天吃到的木瓜是从明朝传来的番木瓜。】

 【提到明朝番木瓜,可以插个题外话,为永乐大帝辟辟谣。

 明实录记载,朱棣北平起事时曾摔瓜为号。

 有人说是西瓜,也有人说是青瓜或者木瓜。

 但都不是,这里的瓜是指六安瓜片,明朝列为上品、极品的茶,产于安徽。

 读过小学的朋友应该都能理解,这里用瓜代指装六安瓜片的茶杯,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摔杯为号。

 否则你想想这个场景:朱棣左手举着青瓜或者西瓜,右手指着人大骂。

 “纵然手托青瓜,背负宝剑,我朱棣一样无敌于世间!”】

 大明,北京。

 “这说的应该是朕智擒张昺和谢贵的事吧?”朱棣有些不确信向大胖问道。

 大胖不太确定:“应该是……吧?”

 “史官呢?给朕找来!”

 “记的这都什么破玩意?”

 ……

 【提到瓜,自然少不了西瓜,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能吃西瓜的。

 以前读书会里的小故事,有一期就专门讲了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西瓜,我一直深以为然。

 直到前些年才知道,我们现在吃的西瓜其实是五代宋辽时期从北方金国传过来的。

 西瓜原产非洲,后传播到中亚新疆等地,再由此进入东亚。

 提到西瓜就不能不提西瓜女神吴明珠院士,作为袁隆平院士的同学,他们一个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一个解决了解决温饱后的吃瓜群众的吃瓜问题,扎根戈壁50余年悬于哈密瓜、西瓜30多个品种。】

 大唐。

 一男子惊讶道:“女的啊?”

 胡饼摊的老板娘不乐意了:“女的怎么了?”

 “你吃的胡饼不是老娘做的?”

 男子连忙解释,自己只是惊讶,没有其他意思。

 “哼,要吃就好好吃,不吃就滚蛋!”

 男子擦擦脸上的汗,连忙付钱请罪告辞。

 惹谁也别惹她,太凶悍了,打不过。

 刚才追着人打的情形,太残暴了。

 【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国人对水果的喜好也在不断改变,比如黑布林人参果的昙花一现,阳光玫瑰的价格普及。

 但有两种水果已经明显能感觉到它的没落:山楂和柿子。

 野外摘到的山楂吃之前,都要提前做好呲牙咧嘴的准备,因为冷不丁就会酸到怀疑人生。

 而柿子经常需要点上白酒,搁置一段时间,去除其涩感再吃。

 山楂在有些地方也叫山里红,在古代有专门的名字叫朹。

 晋代《广志》记载:“木易长,多种之为薪,又以肥田”。

 拿山楂树当柴火来烧,对其果子最多就是个充饥的野果。

 谈起山楂就离不开冰糖葫芦,目前除了糖葫芦和山楂饮品,大部分人已经很少拿山楂当做水果来食用。

 山楂衍生品是糖葫芦,柿子的衍生品就是柿饼子,鲁迅先生在《人话》一文中引用了一段民间故事:

 两个农妇种地的时候累得够呛,其中一个人就问:“你说慈禧太后得过的啥生活?”

 另一个说:“咱干活的时候人家就睡午觉,老佛爷这边午觉睡起来坐炕头上,给丫鬟一招手,来个柿饼子。”

 一个柿饼子占据了农妇对奢靡生活的全部想象,目前市面上的柿子种类繁多,中国人种柿子至少2000多年了。】

 【刚才提到的水果大都是中原地区的水果,而如果从地理上看,外来水果可以分为西来和南下两个大方向。

 西来:张骞凿空西域瓜果蔬菜都来了。

 水果中混的比较好的就是葡萄和石榴。

 葡萄对西方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葡萄太适合酿酒了,果肉中含有各种糖分,果皮中富含酵母,直接捣碎,葡萄榨汁发酵就可以了。

 但是酿造葡萄酒的葡萄与鲜食葡萄的差别很大,酿酒的葡萄个头比较小且酸涩、不好吃。

 华夏本土在古代其实一直有野生葡萄,但并没有人工栽培。

 张骞带回葡萄后也叫蒲桃,一直是贵族才能享用的水果。

 从汉代一直都有古人饮用葡萄酒的记载,在唐朝在诗人的笔下开始大放异彩。

 李白喝大了放声高歌:“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张翰挥笔写下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最爱葡萄酒的是元朝,忽必烈曾下令祭祀宗庙要用葡萄酒。

 明清时期葡萄酒相对式微,直到近代受西方影响才发展出本土的葡萄酒品牌,如山东的张裕葡萄酒。

 石榴:虽然目前水果市场上的石榴已经被突尼斯软籽石榴占据了,但在广大中国人的庭院里还是不乏本土石榴树的身影。

 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所以历来被国人所喜爱。

 除了多子多福的寓意,还有石榴裙这一意象代之。

 开元年间的万楚逛了一趟青楼,挥笔写下:“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更让人广为熟知的则是武则天写下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李世民死后,感业寺出家的武才人通过这一首诗直白的对皇帝李治表达了三个字:“额想你!”】

 大唐,长安。

 李治,出生于贞观二年。

 李世民此时已经拥有李治,但失去了理智!

 “他,他,他……”唐皇想起后宫里不满周岁的奶娃,望着观音婢。

 现在把他塞回去,还来得及吗?

 母亲怀里的李承乾也惊呆了,孤这弟弟有大帝之姿!

 父子同道?同道中人?人中龙凤?

 长孙皇后连安慰李世民的空闲都没有,自己额头都青筋直跳,我是生了个什么玩意儿?

 李唐出了女皇帝还则罢了,最后好歹还政李氏。

 可这女皇帝居然既是自己妹妹,又是自己儿媳,这是遭了什么孽啊?!

 朝集使武士彟来不及天人交战,直接跪倒下来说道:“陛下,臣有罪!”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李渊称帝建唐后,封他为义原郡开国公,于武德元年八月六日将他列入十七名“太原元谋功臣”之一,有罪可免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