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作品

第132章 蔬菜历史(第2页)

 “转眼间,你都这么大了,他还没有任何消息。”

 “唉……”

 武帝目光平视前方,仿佛能透过皇城看到西域之地,一声长叹息。

 “朕听说西域有个大月氏,想约他们夹击匈奴……”

 武帝在感叹,霍去病可没心情听。

 姨夫,你莫名其妙把我搂入怀中,为何?

 卫皇后更是一脸懵,做了场梦吗?

 我刚才不是躺在陛下的怀里,怎么突然变成去病躺在陛下怀里了?

 武帝想到张骞万一能看见天幕,到处搜索作物,若是能找到适合大汉的,又比大汉如今作物更高产的,目光不禁火热起来。

 卫皇后偷瞄着刘彻,看他火热的目光,再看看他怀中的霍去病!

 草,是一种植物。

 彼其娘之,是一句亲切问候。

 天幕都说你们老刘家好男风!

 好啊,将来逼死儿子也就算了!

 你怎么能……怎么能想要去病呢?

 你若是嫌我了,找我弟弟卫青,我可以忍了!

 但去病不行,他还是个孩子,你个畜生啊!

 难道以后他管我叫姨母,我管他叫妹……弟?

 刘彻回过神来,看着一脸懵逼的霍去病,轻拍了一下他的屁股,笑着问道:“还痛不痛啦?”

 这神情,这动作,怎么看怎么像中年油腻大叔和不懂人事小姑娘的故事。

 卫子夫猛的将霍去病拉起,护在身后对着刘彻说道:“有什么,你冲我来!去病还只是个孩子!”

 刘彻懵了,皇后再说什么?朕又不是要打去病?

 霍去病则是懵逼之余有些感动,姨母爱我,姨母果然爱我。

 卫皇后一指卫青:“弟弟可以,去病不行!”

 “这是底线,你若是不同意,我一头撞死在宗庙!”

 卫青也懵了,弯曲着食指不确定的指向自己:“我怎么了?”

 刘彻摸不着头脑,还以为刚才把霍去病打疼了,让卫皇后起了怜爱之心,想起未来被朕冤杀的据儿。

 算朕亏欠吧,刘彻很难得的用起了好语气,这语气除霍去病之外从未有人享受过。

 刘彻保证道:“好好好,朕保证再也不打去病了。”

 “至于卫青,朕打他干嘛?”

 此番话落在卫皇后耳中,自动翻译成:好,朕不碰去病,至于卫青,太老了,不是朕的菜。

 卫皇后俯身行礼谢恩,心里讥讽道:呸,畜生,还只喜欢未成年的小男孩!造孽啊!

 【从五蔬中又延伸出五味。

 《灵枢五味》记载: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腌制蔬菜在古代称之为“菹”。

 《周礼》中记载的七菹:韭、菁、茆、葵、芹、菭、笋,其实就是七种腌咸菜。】

 弹幕区:

 『咸菜还是泡菜啊?』

 『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了,泡菜是泡菜,咸菜是咸菜。』

 弹幕里一长串……飘过,几乎遮挡了整个视频。

 『真是听君一席话,如听君一席话。』

 ……

 【除了五蔬之外,还有一些蔬菜是古人经常能吃到,但大多只留存在诗经之中了。

 《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其中的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长得像小号的睡莲叶片,圆的口感比较滑嫩,一般用来做菜羹,但随着农业发展,这种不便于大面积种植的菜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

 【《诗经·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其中提到了两种蔬菜,葑和菲。

 葑即芜菁,又名蔓菁。

 这种蔬菜长得像萝卜,叶子可以吃,块根也可以吃。

 后来人们培育出专门用来食用叶子的品种叫做菘,宽泛来讲就是小白菜一类,再后来通过杂交在元朝时培育出如今的大白菜。

 葑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而同属该科有一支,直到今天仍然日日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油菜花。

 油菜花幼年期可以直接食用,成熟之后可用来榨油,古人称油菜花也直接称之为芸薹。】

 “可以榨油?居然可以榨油!”

 “如何榨?”

 油菜最早种植在胡、羌、陇、氐等地。

 油菜能榨油对后面的朝代冲击不大,至少认识这玩意儿的人大多数都知道能榨油。

 无非没见过的,想托人问问这玩意儿中原之地能种吗?

 油菜花榨油首见于公元七世纪的史料,随后才开始大规模普及。

 对于秦汉及先秦时期的人来说,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有油菜花的地方一直把它当菜食用,但菜和油是两个概念啊。

 吃菜不顶饿,但往里面加点油,那就不一样了。

 有油菜花之地,自然是众人聚在一起,琢磨着如何榨油。

 没有油菜花的地方,思索着去哪里找。

 天幕说是华夏古有之物,按后世的疆域来算,这范围也太宽泛了。

 不过,这不仅仅是一两户之事,朝堂已经行动起来了。

 ……

 【菲:也就是萝卜。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稳坐中国蔬菜界的两把交椅之一。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吃着萝卜就着茶,气得大夫满地爬。】

 弹幕区:

 『萝卜和茶都解药,所以医生会气,药都白吃了。』

 『菲是萝卜?那我名字叫徐菲菲算什么?』

 『算徐萝萝卜卜。』

 『王菲=王萝卜。』

 ……

 【有一种野菜被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爱了几千年,却一直是野菜——荠菜。

 究其原因无非是需求和种植难度的问题。】

 【刚才提到的这些蔬菜都有单独的字作为名字,因为这里面的蔬菜要么是本土原产,要么引进的比较早,四舍五入也算本土作物。

 但我们如今经常吃到的蔬菜则大多是多个字,如胡萝卜、西红柿、洋葱、番薯等,其实在蔬菜的名字里就蕴含了蔬菜的来源、地点与时间信息。

 目前主流外来蔬菜名字的前缀无非胡、番、西、洋四种,还有带海的如海棠、海桐花等,因类目比较少,就不列入。

 胡:两汉到隋唐时期,受丝绸之路的影响,从河西走廊延伸到中亚腹地,张骞凿空西域带回来大量的蔬菜瓜果外,当时习惯称外部人为胡人,所以这时候引进的食物都带胡字。

 如胡椒、胡麻、胡桃。

 胡桃:核桃。

 胡荽:香菜。

 胡蒜:大蒜。

 胡瓜:黄瓜。

 但其中有个例外,胡萝卜是元朝之后才引进中原的。】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中心由西北转向了东南沿海,而此时习惯称外部为番邦,所以引进的作物都带有番字。

 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后来番薯、番茄、番椒、番麦、番否等相继引入。

 番薯:红薯。

 番茄:西红柿。

 番椒:辣椒。

 番麦:玉米。

 番豆:花生。

 这些作物的引进影响重大,之前有观点认为红薯和玉米的引进是导致清朝人口大幅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弹幕区:

 『华夏本土好像有玉米吧?』

 『玉米、土豆、红薯,既抗旱、产量又高,明朝时候普及,崇祯还真不一定会亡国。』

 『万历年间传入,大家都不知道这玩意儿产量这么高,让清朝捡了便宜。』

 『呵呵,这就是清粉口中康乾盛世的真相。』

 『吃糠喝稀的盛世!』

 『如果没有明末之乱,这应该是属于明朝的。』

 『明粉,死扑街,万历年间就传入了,怎么没看到明朝普及。』

 『红薯、土豆、玉米,全是万历年间传入华夏,一直到明亡,也没见明朝皇帝普及。』

 『吃糠喝稀,不比明末易子而食、吃草根树皮好?』

 『活久见,还真有清粉啊?』

 『清不比明强?不比明朝疆域大?』

 『呵呵,卖国、割地、赔款。』

 『明朝也不遑多让,都是封建帝国,谁比谁高尚了?』

 『朱棣复交趾,朱瞻基放弃,明清都一样。』

 『我大明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哦?那叫门天子朱祁镇怎么说?』

 『呵,多尔衮睡了孝庄。』

 『雍正被绿了,乾隆是汉人血脉。』

 湖南,张家界。

 “看个视频还能遇到明清粉大战?”

 七天快捷店内躺着刷视频的十七,点击全屏,然后关闭弹幕。

 “这下清净了。”

 十七心满意足继续看视频,天幕前的吃瓜群众不满意了。

 “怎么没文字了?”

 “我还想看看呢。”

 大明,老朱恶狠狠的瞪着朱棣。

 要不是妹子拉着咱,你今天非得躺着回去不可。

 “你这后代……”

 算了,懒得骂。

 “郑和在你府上吗?”

 朱棣有些迟疑:“应该没有吧?府上没有姓郑的。”

 老朱无所谓的摆摆手。

 没在就没在吧,又不是离了他就不行。

 打倭国都可以缓缓,派舰队到处给咱搜索种子去。

 天幕都放出图片了,虽然可能略有差异,但按图索骥找到,问题应该不大。

 清朝。

 皇太极和多尔衮仍然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模样。

 “皇兄,是汉人造谣,欲使皇室生间隙,还请皇兄明查。”

 “朕知,朕还不了解你吗?朕相信你!”

 皇太极:混蛋!不称陛下也该称一句大汗!朕是皇帝,等平定朝局,你死定了!

 多尔衮:哥,你放心的死去吧,这次我正大光明的封大玉儿为皇后!

 ……

 【辣椒:明朝传入,最开始作为观赏植物,清朝时才在西南地区火速风靡。

 但目前有研究表明,华夏本土是有辣椒的,在云贵高原。】

 【清朝末年乃至民国时传入的作物多以西和洋命名,包括之前传入的作物也拥有了新的名字。

 西字开头的有西兰花、西红柿、西葫芦、西芹等。

 洋字开头的有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西红柿和洋芋都是明朝传入,但因为传播影响不同,都被赋予了新的名字。】

 【为什么中国人爱吃菜、爱研究菜?

 因为我们经历过的饥荒太多了,在漫长的旱涝蝗灾、赋税徭役更替的历史里,面对匮乏的物产,辛劳的华夏人只能用较少的粮食搭配各种蔬菜勉强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