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作品

第104章 臣和奴才的称呼(第2页)

 所以天命时期的女真人与大汗之间的自称很直接就是“我”。

 只有投降女真人的汉人,这个时候才会自称“臣”。

 到了皇太极时期,满清完成了早期的封建化,就开始学习明朝了,满人汉人的大臣自称一律使用“臣”。

 崇德、顺治两朝都是一样,但到了康熙朝的时候,情况就发生变化了。

 咱们在影视剧里面经常会看到一个东西叫做奏折,也就是两个硬的封面,中间夹杂了几十个折叠屏的那玩意。

 一些不考究的剧组,连宋朝都会被安排说大臣上奏折了。

 实际上直到清朝顺治朝为止,中国古代的朝廷与地方之间的联系靠的都是题本(各时代称呼不一,采用明朝用法)。

 明朝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

 题本盖官印,奏本不盖印。

 题、奏本都由通政使司进呈,由内阁大学士“票拟”,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然后呈交皇帝“批红”,由皇帝给出最终决定并用印下发。

 因此,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

 但是康熙皇帝这个人他不一样。

 他善,舍不得大臣们上班干活累着。

 与其说大家一起开会讨论,不如让地方官和自己悄悄的说话,于是奏折就出现了。

 奏折实际上就是把过去要公开的很多国家大事,全部变成了地方官和皇帝的私房话。

 《康熙王朝》里这个私房话还成了康熙治理有方、调节大臣关系的好办法。

 好听一点的说法:叫加强了君主集权。

 难听一点的说法:家国不分。

 实际上就是把国家当做自己一个人的私产。

 属于部落文化没有洗干净,还一个劲的开倒车。

 康熙年间能够和皇帝用密折交流的大臣并不多。

 而能够和康熙用奏折告小黑状的,大多都是在康熙身边长大,从小就在宫廷里面呆着的旗人。

 这样的人不属于科举考上来的,能够被派出去捞钱,全是靠给皇家干粗活。

 说难听一点就是老爱家的家奴,所以这个时期他们在奏折里面对康熙的自称就是奴才。

 康熙眼见这么多人围着他叫自称奴才。

 大清第一巴图鲁,越听越开心。

 “这个称呼对,极对!”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大家都想讨皇帝喜欢,都想进步进步。

 康熙50年之后,除个别的大臣和皇子之外,旗人大臣们基本上也都开始陆陆续续自称奴才。

 这才有了所谓的满汉分别称臣和奴才的现象。

 老爱家的特点就是儿子看不惯老爹。

 雍正登基之后,对于父亲这种把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国家的政治机器绑定在一起的行为就很反感。

 所以在雍正朝,雍正不仅不希望汉人自称奴才,他对于满人自称奴才也不怎么喜欢。

 只不过清世宗的精力主要是放在了改革上,这种细枝末节的事情就没有怎么太矫枉过正。

 可是乾隆一上来情况就又反转了。

 “我爷爷爱用的东西能有错吗?”

 “我看用的这是字也好、词也好、意也好。”

 于是在乾隆朝奴才这个称呼就开始被制度化了。

 写在正经公文里面的,也就是题本上的东西,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全部要自称臣。

 因为这个是地方和朝廷的公文,是要给朝臣们看的,你自称奴才干什么?

 但是写在奏折里的东西,如果是以私人名义写的,满人出身的大臣就得用奴才,汉人才必须用臣,分得清清楚楚。

 《清高宗实录》:“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戊午谕日,御史天保、马人龙奏监考教习 ,查出代倩之弊一折已交部查办。

 至其折内书衔因天保在前,遂概称奴才。

 向来奏折,满洲率称奴才,汉官率称臣;此不过相沿旧例,且亦惟请安、谢恩及陈奏已事则然。”

 说有一回满人大臣天保和汉人大臣马人龙一起联名上折的时候,马仁龙就跟在满人大臣后面一起用了奴才。

 乾隆立马就翻脸了。

 “狗的,你也配称奴才。”

 相当于乾隆用自称的方式把满汉给分割开来。

 不仅如此,一年之后,乾隆39年,乾隆更是要求武将们无论是满是汉,全部要自称奴才。

 很明显,这是为了防止八旗勋贵还有武将搞事情,得拿脚踩严实了。

 对于称奴才这种行为,别说汉臣不满意,其实满洲八旗也不太愿意。

 入关的时候,大家一起陪你们家打天下,打完了我们就学成奴才了?

 行,你现在牛掰,我们斗不过你,可你早晚有不行的一天!

 于是光绪年间,旗人大臣们对于动辄自称奴才的行为就越来越反感,大家都开始用臣来自称。

 宣统二年,这个时候大清也要快完了。

 身为满人的海军大臣载洵上奏,请求正式废除奴才的称呼。

 于是在距离大清进棺材板不到一年的时候,奴才这个称呼提前几个月寿终正寝。】

 万历十九年。

 这一年李成梁被弹劾罢官。

 “给他复官。”

 “把东北女真给朕犁一遍。”

 “车轮放平,高过车轮者斩!”

 “做到了,公侯爵位,世袭罔替!”

 “若是存养寇自重的心思,朕活刮了他。”

 虽然这时的万历和朝臣因为皇储的问题闹的不愉快,但大家还是齐心协力先搞定女真。

 至于民乱,额……等老爷我捞够了,会给你们留一线生机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女真太可恶了。”

 “绝我华夏道统,不尊孔孟,有违人伦。”

 “合该犁庭扫穴。”

 反正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一项又一项的罪名被安在女真头上。

 大人们绝对不是因为满清剃发易服,也不是因为连奴才都需要满人才能自称,更不是因为满清让自己捞不到钱,还不如朱明,才准备灭了他们的。

 不是!绝对不是!

 大明,应天府。

 朱元璋对称臣还是称奴才无感,唯独注意到两点。

 朱元璋对着徐达言道:“此次征北元,顺带把东北女真,灭族!”

 随后朱元璋皱起眉头,小声嘟囔道:“奏折……”

 这东西怎么看,就怎么适合咱老朱啊。

 “嘶……”大腿传来疼痛,朱元璋回过神来,就见马皇后瞪着自己。

 “锦衣卫已经够过分了,你还想搞奏折?”

 老朱连忙摆手:“妹子,你是了解咱的。”

 “我就是太过了解你,才知道你肯定想做。”

 “嘿嘿,咱不做,咱就是想想而已。”老朱言不由衷的说道。

 “重八,这种事真的不能做。”

 “家国不分,是为帝大忌。”

 “为何皇帝富有四海,但国库是国库,内帑是内帑?”

 “这个道理你是知晓的……”

 老朱连忙点头,口里不停应着:“咱知,咱就是想想,绝不会做的。”

 “你要相信咱。”

 见老朱的模样,马皇后也没再劝,只能日后时时警醒他。

 毕竟老朱的话,标点符号都不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