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作品

第104章 臣和奴才的称呼

【#四川话的语言艺术#】

 【以下来自一对闺蜜日常对话:

 “我想吃冰糕。”

 “你肚儿不舒服,还想吃冰糕?”

 “吃暖糕嘛!暖糕吃不吃!”】

 【“16出来了,我想换新手机。”

 “才买了15,换手机?脚机。”】

 【“这个苹果皮是拿刀削还是刮呀?”

 “拿枪打!”】

 【“啊~你家怎么这么多好吃的?”

 “老子偷的!”】

 【“这水开了要不要关啊?”

 “不用关,不用关。”

 “来把这个水烧干。”

 “把锅烧穿。”

 “把房子烧烂哈。”】

 评论区:

 〖暖糕不吃还有批糕可以试一试。〗

 〖四川娃儿必定会听过的一句话:“他喊你吃屎你吃不嘛?”〗

 〖还有一句:“吃龙肉”。〗

 〖有时候问一句真的假的,收到的回答都是:煮的。〗

 〖重庆女生动手,四川女生动口,一个物理伤害,一个精神伤害。〗

 〖四川人好有意思,想养一只。〗

 〖作为四川人,阴阳是必修课。〗

 〖在我认识外省同学之前,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是阴阳怪气。〗

 〖我: 我没找到啊,在哪呢?

 我妈: 老子今天找到了咋个说?〗

 〖我妈:在我手头,一天到晚莫得个收捡。〗

 〖在我背上,你放在桌子上,你问桌子要嘛。〗

 〖我妈:“把花椒给我拿过来。”

 我:找一圈“在哪点啊?”

 我妈:“你新来的?”〗

 〖我妈一般说:耶,你是这屋的客啊!〗

 〖小时候:“妈妈我想看熊出没~”

 我妈:“看鬼出没。”〗

 〖我:妈妈,我袜子呢?

 我妈:你喊它嘛,来,手机给你,你给他打电话嘛。〗

 〖我:妈,我那件衣服在哪儿哦,找不到喃?

 我妈:你喊他嘛,把他喊答应问他在哪儿哈。〗

 〖我:“妈!!!我腰杆痛!!!”

 妈:“你腰杆痛?乱杆痛,小歪儿哪点来的腰杆。…………(此处省略五千字)”〗

 〖我:妈,衣服晾不晾?

 我妈:不用晾,等它在哪,等他发烂发臭。〗

 〖我妈:晒他爪子安?龌到起,啥子时候生蛆啥子时候用哈。〗

 〖你如果问四川人东西在哪儿你会得到以下回答:

 “在我手上!”

 “在我背上背起!”

 “在我裤腰带上拴起!”

 “在我夹窝头躲起!”

 所以请问到底在哪里?〗

 〖好巧:也!

 嘲讽:也~

 赞同:也~~

 好笑:也

 疑问:也?〗

 古人现学现用:“也,这天幕为何如此独爱四川?”

 “或许天幕后面的神仙是四川人。”

 大秦,咸阳。

 始皇疑惑的很,来来回回已经观看了不下二十条关于四川的视频了。

 “四川到底有谁在啊?”

 “不过后世川人说话方式……让人反感却又生不出厌恶。”

 大汉,长安。

 “我看这后世川人都随了你的性子。”吕雉嘟囔道。

 “乃公怎么了?”

 “怎么了?”

 “么了?”

 刘邦声音有些颇大,乃公美男子一个,知书达理的很。

 “图安逸,说话阴阳怪气却又让人心生怜爱。”

 刘邦一把将吕雉拥入怀中,笑道:“还是娥姁懂我。”

 “普天之下的臣民,都说乃公说话粗鄙。”

 刘邦拇指与食指放在吕后的鼻尖一捏,接着又道:“可唯独只有娥姁懂朕啊。”

 吕雉:呵呵……你还以为我刚嫁给你?一句甜言蜜语就想到我?

 男人有两个头,而一般来说手是受大头的脑部神经控制。

 但偶尔……也会受小头控制。

 刘邦不动声色的用左手举起酒杯邀群臣共饮,右手却开始上下其手。

 左手放下酒杯,右手用力一捏,随后刘邦客观评价了一下酒水。

 “润。”

 “软。”

 “柔。”

 吕后或许有些着凉,身子冷颤一下。

 【#死了比活着还忙#】

 【一位老太太死之后,家里人给她烧了个纸牛,过了一个月,老太太托梦说:

 “每天都得去割草放牛。”

 家里人一听又给她烧了个仆人,结果因为烧的急,没给仆人点眼睛捅耳朵。

 老太太几天后又托梦说:

 “你们这是烧了个什么玩意儿?”

 “又聋又瞎,每天摸索着往外跑,我每天放牛回来还得去找他。”

 家人一听又给老太太烧了个仆人,这回没忘记点睛也没忘记捅耳朵。

 怕他乱跑,烧之前还把他的一条腿给打折了。

 过了一段时间,老太太又托梦了。

 “你们能不能让我过点消停日子?”

 “我以前只放牛找瞎子就行了,现在还得背着瘸子去治病。”

 “一天不去,他就喊疼。”

 家里人又给老太太烧去了一对童男童女,想让童男童女伺候老太太。

 结果一个月之后,老太太又托梦说:

 “这俩身体倒是没啥毛病了,就是他们光谈恋爱不干活,完了我还得给他们做饭。”

 “我早上给他们做好饭,吃了饭背着瘸子去看病,紧接着回来放牛。”

 “放牛回来天都黑了,还得满山找聋子。”】

 评论区:

 〖纸人不能画睛。〗

 〖能点,不过是烧的时候才能点。〗

 〖老奶奶:别烧了!别烧了!你们别烧了!〗

 〖别烧了!都死过来自己瞧瞧。〗

 〖起步就错了,烧什么牛啊,给烧个老头多好。〗

 〖那还得伺候老头。〗

 〖烧个小伙合适。〗

 〖小伙跟人跑了。狗头·jpg。〗

 〖烧个别墅,烧个轿车,烧个大电视三件套。〗

 〖说不定还得加油,还得交电费。〗

 〖一年后:现在不光给他俩做饭,背瘸子去看病、放牛、找聋子,还得看着童男童女的孩子和送他上学放学。〗

 〖这不是老郭单口里讲过的故事吗?〗

 〖我也要做营销号,想怎么瞎说就怎么瞎说。〗

 “评论的意思……是说这个是假的?”

 “对,编的故事。”

 “所以天幕刚才放的视频也不一定是真的?”

 画者想出一种可能性,后人或有类似志怪小说里的留影珠,可以将人的生活亦或者戏剧之类留影,而后裁剪、拼接搭配上自己写的文字。

 “这不是想怎么说都成?”

 “会写故事,能说话就能做。”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后人……分得清吗?”

 【#臣和奴才#】

 【在清朝电视剧中经常能看见汉臣称臣,满臣称奴才,那这种究竟从何开始呢?】

 【臣:一开始也是奴才的意思。

 臣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当中,形象就是一个竖立的眼睛。

 《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

 其中的臣是指男奴隶的意思,而妾则是指女奴隶的意思。

 《礼记·少仪》:“牛则执纼,马则执勒,皆右之;臣则左之。”

 夏商时代的奴隶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战俘,所以这个时候的臣也有战俘的意思。

 但是,之后随着官僚集团的发展,臣的含义就逐渐从被征服的人变成了辅佐统治者完成对底层管理的职业,奴隶的性质反而就消失了。

 明代万历年间,东北人努尔哈赤崛起之后,后金的政治制度与其说是另起炉灶,不如说是地方部落加上明朝制度的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