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隆朝年间,白氏威势之盛,各郡的朝贡从未间断过,远胜今日的崇原朝。是以嘉隆帝亲派皇城特使调停两公,让靖国公府的八万铁骑让出一条退路,放过陷于鲁郡的六万忠国公府残军。但前提是。鲁郡千二城一分为二,一半归还并入浙郡,一半割让并入豫郡。
当时,上有嘉隆帝的皇权压迫,下有靖国公府的兵锋所指,两相夹击之下,那一代的忠国公退缩了,最终在泰陵之下与靖国公府签下了耻辱的泰陵公议。从此,中州再无鲁郡。
现在赵极把五岛私通广闽郡欲求独立之事,放到了与泰陵之耻相提并论的程度,反对派倒不好发声了。
赵极是苏浙郡海宁伯府出身,海宁伯府是苏浙郡中出了名的大地主,大粮商。一旦开战,大军开拔,必将得从各家粮户中征粮购粮,海宁伯府将会获得平时数倍的利益。因此宋二示意之下,与五岛牵扯不深的赵极心甘情愿地跳出来当马前卒。
一句“谁赞成,谁反对”便问得整个议事厅鸦雀无声。
“那依赵阁老高见,我国公府将如何震慑五岛?”一人附和着问道。
“很简单,”赵极冷哼一声,说道,“剿灭海寇,剪五岛之羽翼。到时候再问问那五位岛督,是否还是如之前那般,称病不朝?”
“下官附议!”下方一位身着藏青官袍的中年人从案桌前昂首挺立,附和赵极的建言。此人官阶不高,却极具代表性——他是沿海世家之一。沿海大部分世家这么多年都是四大海寇的劫掠对象,经年下来委实不堪其扰。沿海世家也曾动用力量让忠国公府派出过部分水军,但海寇向来是劫掠时聚,被剿时散,聚散无形,皆是极快,清剿极是困难。
所以中年官员又补充道:“但多年来几次剿寇行动收效甚微,都未曾真正打痛海寇,究其原因,皆是水军求战之心不坚,不敢涉足东海深处,毁海寇根基之地,致使海寇死灰复燃竟成常态!”
水军第四军的将领就在中年官员的对面,只隔着厅道,听到矛头指向自己,脸色陡然阴沉下来,不得不应道:“秦主事说得倒是轻巧,东海岛屿众多,不计其数,敢问有谁确切知道四大寇真正的藏身之地?这几年的剿寇战役,都是我第四军参与的多。你要说我们战力不强,我认。但你要说我们战心不坚,本将是绝不认同的!第四年上到将领,下至士兵,多出自沿海各城!海寇劫掠的,可都是第四军将士的父老乡亲,试问,谁敢不竭力出战?!”
姓秦的主事听了这话,哪里不明白这位水军将领是在偷换概念?四大寇历来劫掠的都是世家,骚扰平民之举实属不多,那些平民出身的普通士兵对海寇的仇恨只怕没那么强烈,哪里会真的竭力出战?但他也不拆穿这话,反而是顺着将领的意思问道:“那古将军又认为问题出在哪儿?”
古姓将领长声一叹,平添几分悲凉之意:“本将认为因由有二。一则是我第四军兵少将寡,不过八千之众,偶有跟友军联动,也就一万多人。若是孤军深入东海,陷入海寇的包围之中,必是有去无回。二是军中五岛及海寇布有暗线,敌人总能掌握我军下一步行动,料得先机,多次出击,几乎都没能抓到海寇的尾巴。这些年,这些仗,打得着实憋屈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