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余舟 作品

第62章 幸不辱命 攻百越,归咸阳。(第2页)

 


    [竹竹不知春:说不定想把小谨抓起来威胁大秦。]
 


    「这威胁不到吧?我一个人怎么可能抵得上百越。」
 


    就算拿他当人质,也不可能真的阻挡大秦的进攻。
 


    [喷香的骨头:怎么就不可能了,至少你被抓了,王离肯定不会再随意进攻了。]
 


    [躲在黑暗里数星星:可是他们怎么知道小谨会来这儿啊?]
 


    [暮染烟岚:感觉还是有内鬼,或者有被俘虏的背叛了。]
 


    这些伏击的人并没有对攻打西瓯造成什么大的影响,虽然知晓了那条所谓的隐蔽的小道,谨慎起见,他们也并没有去使用。
 


    空中已逐渐飘起了小雪,高大的黑马拉着车驶向长沙郡。
 


    “终于可以回咸阳了!”王离拍了拍一旁的佩剑,虽说回去的不是他,他还是激动。
 


    “这就是你不驾车,非要挤在我这里的原因?”尚谨无奈地问。
 


    “我倒是想给你当车夫,你不愿意啊。”王离一口吃掉了一个冬枣。
 


    [这就是囫囵吞枣吗?]
 


    [山间温客:乐,王离已经习惯在小谨这蹭吃蹭喝了。]
 


    “你说我为什么不乐意?”回想起上次的经历,尚谨还觉得晕。
 


    王离很是不解:“明明我驾车的水平很好啊!”
 


    他当年就考了一次就过了。
 


    “实在是你驾车太快,我们又不是急行军,你那都赶得上飞了。”
 


    也不知道王离那车技是跟着王翦还是王贲学的,快得不可思议。
 


    “说起来,你没看见我走的时候,李将军的脸色!”
 


    “很难看?”尚谨去和李信告别的时候,李信也就是有些不舍。
 


    “我就是送送你,毕竟现在还不太平,万一路上出事怎么办?到了长沙郡,我就返程,又不是不回去了。”
 


    长沙郡到咸阳的驰道已经修好了,他把尚谨送到那儿就安心了。
 


    章台宫。
 


    “陛下,臣幸不辱命。”他恭敬地拜见嬴政,他们也有将三四年没见过了。
 


    “卿有大功,朕该赏赐你些什么。”嬴政这段时间虽为了百越之事更加忙碌,却也十分开心。
 


    “陛下,臣有一请求,望陛下应允。”尚谨见嬴政默许他继续说下去才道,“依秦律,男子二十不婚,父母连坐。臣这些年在西南忙碌奔波,故而虽未婚配,却也无人催促。如今回到咸阳,却不得不思虑这件事。”
 


    虽说尚谨没有父母,可是叔父叔母养育他,要是真被人找茬,那叔父叔母可能会被牵连。
 


    嬴政颇为意外,这几年他特意嘱咐过主管户籍的官吏不要去烦尚谨,难不成尚谨突然想开了?
 


    不过就算要娶妻,还要求他做什么?难道是对方不愿意?强求恐怕不好。
 


    还是尚谨以前见过他哪个女儿?好像只有阴嫚与尚谨熟悉些,只是阴嫚早已嫁给了李斯之子,要真是这样……
 


    不对,尚谨还不至于这么糊涂,他这算是在乱点鸳鸯谱了,于是正色问道:“你竟要朕赐婚不成?”
 


    “非也,臣愿终身不娶,将此生此身,献与大秦。”尚谨还不知道一向冷静自持的祖龙都脑补了些什么。
 


    “朕还以为你转了性子,这几年没有官吏去问罪,本就是朕提点过他们。”嬴政对他的话很是满意,“你父母已死,这条秦律也用不上了,至于其他的,朕自会帮你。”
 


    尚谨心中明白,这事成了,拜谢道:“谢陛下。”
 


    他这算是奉旨不娶了,看来不用担心被催婚了。
 


    “只是朕与你叔父一样,实在不明白,你为何不愿娶妻?要知道,与你同龄的,都已娶妻,连孩子都有了。”
 


    尚谨如今已经二十三,要知道这个时期,有不少人连三十岁都活不到。
 


    按照传统的思想,娶妻生子,传承血脉,是人生头一等的大事,而朝廷也极力支持嫁娶,甚至有专门的相亲活动。
 


    “臣更喜欢做其他的事,读书也好,习武也罢,对臣来说,为人的意义不在于传承血脉,这世间少我一个不少,不如将臣这一身本事传承下去,造福天下,岂不是更好?”
 


    “人各有志,朕也不会和你叔父一样强求你。”
 


    实际上,他觉得尚谨娶妻生子会更好些,生出来的孩子也必然是人才。不过尚谨既然不愿,他要是不同意,只会把关系弄僵。
 


    这件事按秦律本就有操作的空间,说抓父母,叔父叔母严格意义上来说可不算父母,他说不算,别人挑刺自然就不算。
 


    这个话题就此揭过,一旁的蒙毅和赵高权当没听见,也算不得大事,只是仍旧可见陛下对司工的好。
 


    “朕有件事,要托于卿。”
 


    “喏。”尚谨想也没想就应承了,他可没有拒绝的权力。
 


    “如今朕诸子中十有五六已成年,都已过了十岁了。”嬴政此言一出,尚谨隐约猜到了要做什么。
 


    “他们大多在辟雍学习,朕要卿入辟雍,探其才。”
 


    并不是所有公子都像扶苏一样,所有课程都是专门的夫子一对一教导。
 


    例如胡亥,即使律法上是赵高教授,其他的东西也要和同龄的公子们一起学。
 


    赵高心中着急,顾不得许多,头一次这么直接表达不满,跳出来反对:“陛下,臣有一言!司工与大公子相交甚厚,将此事交于司工,何有公平可言?”
 


    他和尚谨不对付,让尚谨去评价胡亥,那还不得把胡亥那小子的老底都翻出来?:,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