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的骚年 作品

第474章 度田风云 6

贾似道得知杨知府抓人一事,心中暗喜,觉得这是个打压世家的绝佳契机。

贾似道当即整了整衣冠,带着几个心腹幕僚,直奔常州知府衙门。

到了府衙,杨知府赶忙迎出。

贾似道脸上挂着意味深长的笑,说道:“杨大人,听说抓到几个反贼了,这等无君无父之人留着做什么,依本官看来将钱家和朱家全部打入囚车,送到皇上面前去听候发落。”

贾似道想要坐实这两家谋反罪名,将这两家连根拔起,田产收归国有。

杨知府心中冷笑,不咸不淡的说道:“贾大人谬赞,下官不过是尽忠职守,维护陛下和皇后娘娘的尊严。”

杨知府也不太看得起贾似道这种弄臣出身,不就是有一个千娇百媚的姐姐吗,看那个张狂的模样。

两人走进内堂,分宾主落座。

贾似道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说道:“这钱家与朱家,在江南向来跋扈,仗着家族势力,对新政诸多抵触。此次他们子弟犯事,可不能轻易放过。”

杨知府微微皱眉,面露难色:“贾大人,钱家在本地根基深厚,钱崇义人脉颇广,若是处置过重,本官担心会激起民变,影响新政推行。”

贾似道冷笑一声:“杨大人,你还是太年轻。这钱家早就是新政推行的绊脚石,不借此机会好好敲打,往后如何服众?陛下推行新政,旨在强国富民,岂容这些世家大族肆意妄为?”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杨知府,接着道:“你放心,有我在,出了任何事,我自会在陛下面前为你周旋。”

杨知府心中暗自权衡,面上却依旧保持着恭敬的神情。

杨知府思量片刻后说道:“贾大人所言极是,只是此事关乎重大,还需从长计议,从长计议。”

贾似道脸色一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如今这是天赐良机,陛下锐意革新,正需要拿钱家、朱家这样的世家立威。杨大人,你莫不是怕了?”

杨知府连忙起身,拱手道:“贾大人误会了,贾度田还是去想想怎么完成度田任务吧!本官还有要务在身,就不陪贾大人在这里闲聊了。”

杨知府虽然是北地汉人,可是也不愿意多事,无非就是两个小孩子一时气话,关一阵子,教训一顿就放了。

因为一顿酒话就诛杀两个大家族,杨知府不愿意担这样的骂名。

贾似道见杨知府如此态度,心中的怒火“噌”地一下蹿了起来。

贾似道脸上却强挤出一丝笑意,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杨大人,这可不像你身为朝廷命官该说的话。

度田任务固然重要,但眼下处置钱、朱两家,也是为了新政能更好地推行。

杨大人若执意不肯配合,日后陛下追究起来,恐怕你我都不好交代。”

贾似道刻意将“你我”二字咬得极重,隐隐有威胁之意。

杨知府心中一凛,却也不愿轻易服软,再次拱手说道:“贾大人,下官并非不愿配合,只是此事牵扯太广,稍有差池,便会引发江南局势动荡。

下官初到常州,一动不如一静,

若是因处置钱、朱两家不当,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民心惶惶,那新政即便推行下去,又有何意义?”

贾似道重重地将茶杯搁在桌上,茶水溅出了些许,“啪”的一声脆响在安静的内堂格外刺耳。

“杨大人,不要跟本官讲这些大道理!本官在伪朝中多年,其中局势如何我比你清楚。钱、朱两家把持江南经济,若不将他们彻底铲除,新政就是一纸空文!”

杨知府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脸涨得通红,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

大声怒道:“贾似道!本官有本官的考量,这常州府上下事务,自有本官决断。

本官才是这常州府的父母官,一言一行皆为百姓着想,你不过是个四品的度田使,凭什么在此对本官颐指气使!”

贾似道被这突如其来的怒斥弄得一怔,脸上的假笑瞬间消失,换上一副阴沉的面容,眼中满是怨愤,正欲开口反驳。

杨知府却不给他机会,继续高声说道:“你想要本官从命,那便去讨蕃台大人和抚台大人的手令来吧!没有上司的明确指令,休想让本官轻易处置钱、朱两家!”

说罢,转身对着门外大声喊道:“来人!送客!”

几名衙役闻声匆匆而入,站在一旁,眼神中满是惊愕,他们从未见过平日里沉稳的知府大人如此动怒。

贾似道脸色铁青,双手紧握成拳,指甲几乎嵌入掌心,心中恨意翻涌,却又碍于此刻形势无法发作,只能狠狠地瞪了杨知府一眼,甩袖大步离去。

贾似道大步跨出府衙,身后幕僚们小心翼翼地跟着,大气都不敢出。

贾似道刚走到府衙门口,他猛地转身,朝着内堂方向大声呵斥道。

“杨亭和,你给本官等着!本官这就上本参你,目无上官、阻挠新政推行,看你到时候还如何在这官场立足!”

贾似道尖锐的声音划破长空,惊得路边的飞鸟振翅而逃。

说罢,怒气冲冲地登上马车,一路上,胸膛剧烈起伏,嘴里还不停地咒骂着。

回到府邸,贾似道径直走进书房,“砰”地一声将房门甩上。幕僚们在门外候着,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贸然进去。

贾似道坐在书桌前,双眼通红,他一把扯过宣纸,提起毛笔,墨水飞溅。

在洋洋洒洒的弹劾奏章里,贾似道将杨知府描绘成了一个与世家勾结、故意阻碍新政的奸佞之臣。

还添油加醋地说杨知府有意阻扰度田工作,完全不把朝廷法度放在眼里。

写罢,他盖上自己的印章,冷笑着对幕僚吩咐道:“立刻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务必第一时间呈到陛下手中!”

而另一边,杨知府在贾似道离开后,缓缓坐下,神色疲惫却又透着坚定。

杨知府深知贾似道不会善罢甘休,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

杨知府叫来师爷,低声说道:“准备一下,我要即刻去拜访城中几位德高望重的乡绅,向他们说明此事,争取他们的支持。

另外,把此次事件的详细卷宗整理出来,一式两份,一份送往蕃台衙门,一份送往抚台衙门,我得赶在贾似道的弹劾奏章之前,让上司们了解真实情况。”

师爷忧心忡忡地说:“大人,贾似道简在帝心,此番怕是来势汹汹,咱们能扛得住吗?”

杨知府目光坚定,望向窗外,缓缓说道:“不过是小人得志而已,不必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