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乐成溪 作品

第358章 电传飞控(第2页)

 现在特区那边开建的工厂越来越多,用电量也越来越大,电力缺口表现的非常明显。

 即便是特区政府了解到,使用卓越动力提供的小型燃气轮机进行发电,成本相对来说很高。

 但是考虑到能够快速对电力缺口高峰期供电,觉得非常适合拿来对重点单位进行保供电。

 所以在这几天,尽管电站的选址还在考察之中,但是基于e2-1400研发的发电系统,直接销售出去了25台。

 至于卓越动力要自建电站,特区政府也是相当欢迎的,除开当时就要划一块地拿来修建发电站以外,还找来电力局,给了个相对不错的入网价格。

 作为卓越动力的经理,丁伟泽还是首次一下子就销售出去25台发电系统,所以在拿到订单后,马上就给张红旗打了电话。

 在听完对方的汇报后,张红旗鼓励了几句后,马上就给对方安排了挑选人才的任务。

 丁伟泽听了后,马上回答道:

 “老板,这真是太好了。人选方面,我这边早就在注意了……”

 在随后的几天里,在得到航空工业部进一步指示后,卓越动力顺利地挖到了十多个在技术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工程师。

 涡扇十项目自此算是正式开始。

 ……

 1982年5月17日,锦飞公司的歼十六act项目总算是完成了全部调试工作。

 在西飞和南飞的协助下,项目比之前预期的进度至少提前了两三个月。

 在三方的共同检验评测下,歼十六act项目的飞行测试工作定于在次日正式展开。

 1982年5月18日,试飞员余文斌驾驶歼十六act开始了首次试飞工作。

 尽管歼十六act机型是在歼十六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但是由于使用了电传操控系统,试飞的时候还是按照常规的步骤来的。

 随着第一次滑跑试飞完毕,下飞机的余文斌说道:

 “在试飞过程中,我感觉act机型和之前的操控感受比起来,要更轻松点。

 除此之外,整个过程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问题。

 如果可以,我觉得一个试飞架次可以多进行几个试飞科目。”

 宋总工:“小余,试飞的过程不要急,act项目还是咱们第一次搞电传操控,前期多检查一下肯定没坏处。

 如果前面几个科目测试下来,电传操控系统没有问题,后期的飞行数据测试可以安排密点。

 到时候你可别叫累!”

 余文斌笑着说道:“宋总工你开什么玩笑,试飞新机型可是咱们飞行员的本职工作,哪有喊累的道理。

 再说咱们厂可不止我一个试飞员,到时候我能够抢到多少试飞任务都还说不一定呢。”

 唐厂长拍了拍余文斌的肩膀,“小余,有这份心气是好的,不过后期的飞行任务也着实是辛苦。

 和以前的试飞工作相比,后期我们安排的测试,更注重数据的收集。

 为了收集到足够的真实飞行数据,用来构建我们的主动飞行控制系统。

 以后的几个月里,就算你们几人换着开,每个月的飞行小时数也是肯定少不了的。”

 正如同唐厂长所讲的那样,在前期确认了电传操控工作一切正常,各处连接并没有因为飞行过程当中的震动出现松动后,试飞马上就开始高强度地展开。

 之所以说是高强度,完全是因为每一个试飞架次,飞歼十六act的试飞员在飞常规飞行动作的间隙,还要做很多高g机动动作。

 之所以还

要间隔着常规飞行动作来飞高g机动,完全是因为高g机动是对试飞员体力的极致考验。

 要不是因为歼十六act机型已经改成了电传操控,在飞常规动作的时候,可以让身体休息一下,单个试飞架次,肯定不敢这样上强度。

 但是即便是这样,余文斌和其他两个试飞员,每次飞行测试下来,飞行服都是能挤出汗水来的。

 不过有付出就有收获,试飞员高强度地飞行,使得锦飞公司快速地收集了大量的飞行数据。

 在6月15日时,星海电子这边,就已经在开始配合锦飞公司,对测试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梳理。

 和以前偏向于定性分析,飞机在操控的时候,需要飞行员更多驾驶经验不同。

 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把操纵杆和控制面之间的直接机械连接给切断了。

 也就是说,飞行员不再能够通过操纵杆的细微力反馈,直接地感受飞机的当前状态。

 即便是操纵杆有力反馈,那也是电传飞控系统根据数字信号生成的,无法完全复制直接机械联动的细微差别。

 当然这样的改变总体来说,带来的好处更多。

 在使用电传飞控系统后,飞行员的操纵动作可以在飞行控制计算机的处理下,转换成为更适合当前情况的操控电信号。

 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对飞机操控的反应速度和精确度。

 也只有在使用电传飞控系统的情况下,全动鸭翼、静不稳定这样的设计,才有可能实现。

 在可靠性和维护性上,电传系统带来的好处也不少。

 机械操纵系统的摩擦、滞后等现象,使用电传飞控后,自然就不存在了。

 另外电传飞控系统要求的维护更少,机械与液压系统的润滑、调整张力、检查泄漏等维护工序,有的大大小减少,有的直接就消失了。

 对于飞行员来说,飞电传飞控的飞机,对体力的要求也更低。

 但是这一切的好处,都是建立在顺利构建出来电传飞控的基础上。

 在把一切飞行数据数字化后,哪怕是电传飞控系统的编写专家组,汇集了三家航空军工的顶尖人才,在实际编写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也不少。

 哪怕是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在星海电子的帮助下,将各类数据进行了分类,建立了对应关系。

 要按照这些分类和对应关系,构建出来飞控系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起码在最开始的时候,专家组编写出来的飞控系统,在模拟操作的时候,和试飞员的实际操作,还是有不少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