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月明 作品

第334章 人才掠夺计划

 叶云流一边整理着手稿,一边问道:“老师,我们要回去了吗?”

 方孝孺颔首道:“辽东书编写完成,朝鲜国人心已定,再留在这里已无意义。”

 “况且,唯物论体系也已成形,是时候回去与各方大儒论道了。”

 说到这里,他抬头看向洛阳的方向,意味深长的道:

 “也是时候回去见见老朋友了。”

 叶云流手停顿了一下,他自然知道自家老师嘴里的老朋友是谁。

 事实上,他和那位也是‘老朋友’,只是闹得有些不那么愉快罢了。

 方孝孺知道他的担忧,说道:“不用担心,他不是小肚鸡肠之人。”

 “况且,在他面前为师还是有几分薄面的。”

 叶云流感激的道:“劳烦老师了。”

 去年他力劝家族配合新政,主动将田亩分拆,最开始遭到了很多族老的嘲讽。

 幸好他是家族的长子长孙,正儿八经的未来家主,否则肯定会被认为谋夺家族资产。

 不过也正因为他第一顺位继承人身份,让他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其中尤以支脉最为积极……原因自不必多说。

 后来朝廷铁拳的砸下,反对派彻底失去了声音,家族提前一步拆分了田产。

 不论是主脉还是支脉,都获得了土地。

 虽然得罪了很多族老,但却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分家之后,大家的财产是一样的,主脉和支脉的差距被缩小。

 以后谁想当家做主,拼的是个人的影响力。

 因为分拆田亩一事上的主张,叶云流在这一点上,已经领先同辈太多。

 甚至大部分老一辈都不如他的影响力大。

 也因此,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希望他能留在家族,巩固这种影响力。

 不过对于志向高远的他来说,这一切都无所谓。

 婉拒了父祖的提议,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前往朝鲜的商船。

 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方孝孺,正式开始学习。

 方孝孺这几年在朝鲜王国可没闲着,一边配合朝廷安抚人心,一边组织人手编写《辽东书》。

 编写史书,就需要翻阅各种资料,走访各地进行考察。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历史观正式成型。

 且他的唯物论思想,也日渐成熟。

 两者奇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属于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然后,他就利用自己《辽东书》总编纂的身份,开始在朝鲜王国传道。

 朝鲜王国的读书人,大多都没做什么抵抗,就更弦易帜了。

 尤其是年轻一代读书人,更是直接将其视为当代圣人。

 要问为啥?

 因为方孝孺的思想,是在朝鲜王国成形的。

 期间很多本地读书人都出过力,对他们来说这套学问就是自家的。

 自家的东西,那自然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自古以来朝鲜都是华夏的附庸,他们的学问都是从中原传来的。

 现在本土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对他们来说意义有多大可想而知。

 虽然方孝孺是中原人,他的思想在来之前就已经有了萌芽。

 可那又如何?

 我们朝鲜王国的读书人,也是出过力的。

 所以,方孝孺的思想,几乎毫无阻碍的就取代了程朱理学,成为朝鲜王国的唯一显学。

 并且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向四周扩散。

 同时扩散的,还有辽东书。

 这本官方出具的辽东史书,指向性非常明确,一切都起源于华夏。

 大家都是从华夏分离出来的。

 就算不是直接从华夏分离出来的,那也世代和华夏族群通婚,和华夏人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理论《华夏简史》也提出过。

 只不过那本书给出的证据太过于模糊,不可信。

 《辽东书》就不一样了,精确到了大致的时间段和具体的人物。

 真实性且不去说,你就说这证据够不够充分吧。

 以现在大明的地位和华夏文化的强势,哪个部族会怀疑它的真伪?

 他们不但不会质疑,还会将这本书当做铁证来使用,证明自己不是蛮夷,而是华夏支脉。

 当然,方孝孺还是很有节操的,至少比陈景

恪有节操一点。

 陈景恪那是直接虚构剧情。

 方孝孺主编的《辽东书》六分真,三分是推测,只有一分假。

 也正是因此,才能骗过辽东本地的读书人。

 这本史书可是在朝廷那里挂了名的,所以书成之后,朝鲜王朱梓就欢天地喜的给洛阳报喜。

 同时还送过去了一套副本。

 方孝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高调的对外宣布准备返回中原。

 还郑重的给好友写信道别。

 这一下朝鲜国的文坛炸开了,这是我们的文圣,怎么能让他走呢?

 有资格的,纷纷过来挽留。

 更多没有资格直接面见他的徒子徒孙,则跑到他的府邸周围静坐。

 短短几天时间,门外就聚集了上千人,并且还有更多人前来。

 这一下就连普通人都知道,方文宗要走了。

 一时间竟然让朝鲜的民心产生了浮动,吓的朱梓也赶紧过来相劝。

 朝鲜不可一日无方先生啊。

 叶云流也很是骄傲,这就是我的老师啊,大丈夫当如是。

 不过他也很担心眼前的局面:“老师,现在怎么办?”

 方孝孺很是淡定,说道:“此事有何难。”

 然后他就打开大门,给所有人来了一次演讲:

 “……难道诸位就不想让我唯物学名扬天下,成为显学吗?”

 “天下的中心就在洛阳,只有在那里站稳脚跟,才有资格称为显学。”

 “我此去中原,并非是弃大家而去,而是为了宣扬唯物学。”

 一名年轻人将信将疑的道:“先生真不是弃我等而去?”

 方孝孺含笑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名年轻人激动的道:“学生金永浩,见过先生。”

 方孝孺笑道:“永浩,感谢你来挽留我,我很开心。”

 “辽东有你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终有一日会变成不弱于中原的繁华之地。”

 金永浩激动的已经说不出话来。

 其他人也同样非常的激动,这可是来自于文宗的夸赞啊。

 方孝孺这才回答方才的问题:“大家本就是同道中人,我只是比你们先行了一步而已。”

 “竟受到大家如此尊敬,实在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