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月明 作品

第196章 封王建制(第2页)

 满朝文武看了一遍,唯有徐达。

 而且他还有个身份,燕王朱棣的岳父。

 如果朱棣能封王建制,对徐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汤和倒也忠心,可他能力是真不行,而且性格也有很大缺陷。

 以前还有个李善长,只可惜。

 算了,不提他了。

 于是他让人将徐达找来,将境外封王之事说了一下。

 徐达听完之后,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一个身影:

 “上位,此法可是景恪所献?”

 朱元璋笑道:“除了他还能有谁,你说此法是否可行?”

 徐达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

 “军功爵制、开海、封王建制……景恪的野心比你我可都要大啊。”

 朱元璋颔首道:“从他鼓动咱编写《华夏简史》,咱就看出他的野心了。”

 “非为一家一户计……心里装的是华夏族群。”

 “他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华夏更加强大……”

 徐达状似不经意的说道:“现在大明就是华夏正统,大明强大,华夏就强盛。”

 “华夏强盛,大明也能威加海内。”

 朱元璋笑道:“你放心好了,这个道理咱还是懂的。”

 “他想壮大华夏,就只能依靠大明。”

 “将诸藩王封在化外之地,用不了百年,那里就会变成华夏领土。”

 “就算

咱的子孙失了国,继任的依然是华夏子孙。”

 “肉终归是烂在了锅里面。”

 “其实知道了他的想法,咱反而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咱不怕他有野心,就怕摸不透他想要什么。”

 “既然他想要这个名,那咱就给他。”

 “他要名,咱得利,各取所需。”

 徐达也放下了担忧,敬佩的道:“还是上位看的透彻啊,我天天琢磨景恪在想什么。”

 “只能猜到,他似乎对扩张很感兴趣,却一直想不明白他的目的。”

 “像唐朝那样,领土广阔西至安西,北至北海,看起来很厉害。”

 “可一旦国内有变,这些东西转瞬就失去了。”

 “劳民伤财,最后只落得一个虚名,又有何意义?”

 “你这么一说我才明白,我的眼界还是太窄了。”

 “我只看到了眼前的一隅之地,他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天地。”

 朱元璋叹道:“咱又何尝不是呢,当初咱还弄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呢。”

 “现在想想,目光何其短浅啊。”

 “咱也是和他接触多了,天天听他讲课。”

 “一闲下来就琢磨他说的话做的事,慢慢的眼界就打开了。”

 徐达笑道:“也将他的底裤给看穿了。”

 这同样是陈景恪的话,将别人的底裤给看穿了。

 他们觉得有趣,也学会了。

 朱元璋也笑道:“是啊,天天琢磨,可不就将他给琢磨透了吗。”

 “好了,现在你也知道他的打算了,觉得这个办法如何?”

 徐达肯定的道:“好,此法我自然是赞同的,但需要谨慎施行。”

 “我们的目的是扩张,不能羊肉没吃着,还惹了一身骚。”

 朱元璋说道:“所以我才找你商量啊,打仗你比咱在行。”

 “以后没事儿就琢磨琢磨,此事该如何进行。”

 徐达点点头道:“一切都要先等解决了北元之后才行,至少也要将北元打残,再无力南下。”

 朱元璋想了一下,说道:“景恪之前给我说了一个,永除草原隐患之法,你且听听是否可行。”

 永除草原隐患?

 徐达眼睛一亮,变得兴奋起来。

 草原和中原的纷争进行了上千年,历朝历代想过很多办法,都未能解决。

 若能在他们手里永除,那将是前所未有的大功绩啊。

 朱元璋就将水泥筑城,划分区域安置北元各部落之法讲了一遍。

 徐达如有所思的道:“划分区域安置各部落,看起来很像郡县制啊。”

 朱元璋说道:“对,就是郡县制,只不过草原上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安置。”

 徐达沉思片刻,说道:“可行,蒙古人的优势就是游走不定,咱们的大军去了他们就迁走。”

 “等咱们的大军撤走了,他们再赶着牛羊回来。”

 “有了城池就不一样了,咱们能囤积粮草驻军,让他们永远都不敢回来。”

 “咱们可以靠着修筑城池,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朱元璋说道:“这是在军事上,在民政上城池依然很重要。”

 “前人之所以未能在草原上施行郡县制,就是因为缺少城池。”

 “没有城池就没办法长期驻军,没有军队的弹压,草原部落就不会遵守朝廷划分的地界。”

 “朝廷的各种政策,也无法在草原部落之中推行。”

 “有了城池,这一切都不再是问题。”

 “谁敢不遵守朝廷划分的地界,可以从最近的城池出兵剿灭。”

 “只要能将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朝廷的政策就可以推行。”

 “比如施行教化,比如人口上限令。”

 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了,朝廷才能更准确的掌握各个部落的人口。

 等部落人口超过上限,就强制迁徙。

 只要控制住了草原人口,就不用害怕他们起兵造反。

 就算有部落造反,也只是局部。

 不会再和现在一样,整个草原统一在一个声音之下。

 朱元璋和徐达越聊就越觉得此法精妙。

 徐达忍不住赞道:“若真依此法,或许大明真的能永除草原后患,景恪的点子是真多啊。”

 其实两人都不

知道,这个法子是满清用来对付蒙古人的。

 按照盟、旗为单位,为各部落划分草场,随意迁徙者灭族。

 满清的方法还不只这些,他们还引入喇嘛教。

 这些喇嘛拥有崇高的地位却不事生产,全靠百姓供奉,弄的蒙古人争相出家。

 此举既消弭了蒙古人的意志,让他们生不起反抗之心,又可以限制蒙古人的经济发展。

 人口上限令,也是满清搞出来的。

 为了限制蒙古人口,他们强行规定。

 一家有多个儿子的,必须强制其中的一部分儿子出家当喇嘛。

 而喇嘛是不允许娶妻生子的。

 再加上别的政策,最终曾经纵横欧亚的强大部族,彻底没落。

 陈景恪当然不会全盘效仿满清,他要做的是华夏族群强盛,蒙古也一样是华夏人。

 现在大明和北元的问题,完全可以看做是兄弟阋于墙。

 所以,宗教麻痹什么的,自然是不能用的。

 人口上限令也魔改了一下,变成超过人口上限,就将其中一部分迁徙走。

 等到什么时候,两族彻底归于华夏的大旗之下,这种限制政策也将一一取消。

 当然,这一切都要等到大明将北元击败,才有机会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