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驿,是隋唐时期在崤函古道上设置的驿馆之一。
大明迁都此处之后,将这座驿站重建。
说是驿站,实则是个驿城。
其城楼之高大,登楼可尽赏女几山风光。
唐玄宗就曾在此驻足,刘禹锡还为此写下了诗句: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因为大明国内太平,很多军事行政设施都对民间开放,允许往来行人使用。
此地坐拥山川美景,又有历史文化底蕴,很快就为了洛阳名景。
每天都有许多文人骚客来此采风。
这天恰逢休沐,不少官吏携带家眷来此游玩,杨士奇也约了韩克忠、王艮等人前来散心。
他们的小群体又增添了几名新人。
如周忱,是算学研究班走出来的,今年才二十岁就已经进士及第。
而且他还不是走的算科,而是正儿八经的进士科,正儿八经的天才。
不过小圈子最不缺的就是神童什么的,他之所以能被吸纳进来,有两个原因。
其一,算学研究班出来的,算是陈景恪的记名弟子。
其二,没有年少得志的傲气,为人谦虚谨慎,又非常的自律。
如胡濙,他是周王朱橚发掘的人才,一直跟着朱橚研究医学。
后来朱橚发现他为人勤俭忠厚,又不缺乏城府,就让他接手一部分行政工作。
结果发现他完成的很好,于是就开始有意识的将他往这方面培养。
前年朱雄英大肆网罗人才,朱橚自然要支持自家大侄子,就把他推荐了过来。
还有其他几个人,无一不是人杰。
哪怕是在内阁行走里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现在他们这个隐形小圈子,在内阁行走里可是很出名的。
既然是隐形小圈子,自然少不了一些团建活动,来维系这种关系。
踏青、文会之类的,就是最常用的手段。
看着过道上时不时走过的文人,杨士奇忽然感叹道:
“大明文风之盛,实乃近两百年来之最也。”
韩克忠认同的道:“放在十年前……不,五年前我都不敢想大明文风能活泼至此。”
王艮点点头,说道:“皆赖皇上圣明,安平侯胸襟开阔也。”
这话有点拍马屁的意味,但几人都了解王艮的性格,是个实在人。
他这么说,那就是心里真的这么想的。
更何况,他说的也确实是实话。
大明建国三十二年,文风是经过几次大的转变的。
洪武初年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没几年老朱就采取了管制。
此后一直到朱标登基,才稍稍放宽了一些。
但也只是相对于老朱当皇帝时期宽松,实际上依然处在管控状态。
这倒是可以理解,国家草创,采用哪种思想作为统治的基石,还不能确定。
为了防止思想界混乱,管控是最好的办法。
陈景恪大同思想框架完成,朝廷也确定了选择,就开始有限度的放开。
等朱雄英登基,放开的力度就更大了。
尤其是洛下学宫的创建,更是标志性事件。
全国各地的大儒学者云集此处,共同研讨学问。
当然,朝廷也不是完全放开管制,而是在大同思想框架内的放开。
别的方面依然受到管控和约束。
目的自然是引导大家,向着大同思想看齐。
当然,也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但不会得到国家的帮助,只能靠自己讲学授徒。
说白了,大同思想是官方学问,自然会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这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没有再现的机会了。
因为大一统下,不太可能允许思想界大分裂。
除非华夏再次分裂……
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重现。
现在大明采用大分封制度,时间长了每个王国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思想进行调整。
天长日久,还真的有可能重现百花齐放。
但也只是有可能。
至少目前,大明朝廷要求思想界必须向大同思想看齐,包括藩属国也不例外。
即
便如此,大明的文风也变得非常活泼,各种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点亮了整片天空。
为此,大明周报专门开辟了专栏,刊登各学者的发现。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汇聚洛阳,或是求学,或是来瞻仰大学者,或是来寻求机缘。
目前仅仅是洛下学宫周围,就有两万余读书人汇聚。
当然了,文风鼎盛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经济情况。
大明从洪武十五年变革开始,生产力迅速恢复。
尤其是开海以及默许工商业发展,使得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
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养活部分脱产的读书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大家吃饱穿暖了,才有那个心思去追求文学。
当然了,能看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政策放宽的原因。
因此对明昭朝,是非常的满意和拥戴的。
想到洛下学宫的盛况,王艮再次说道:
“唯有传说中的稷下学宫能媲美也。”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振奋之意。
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必然会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能生活在这个时期,甚至有机会参与其中,实在人生之大幸也。
几人边走边聊,从文学聊到政治,最后聊到了自身。
韩克忠说道:“安平侯曾言,等晋王打下西域,会在安西封一些诸侯国。”
“到时朝廷会在碎叶川建立安西督学衙门,负责西域到安西的学政建设,我准备去那里历练一番。”
杨士奇笑道:“巧了,夏(元吉)布政使写信问朝廷要人,我准备去他手下历练。”
其他几人也开口说出自己的目的地,不是西域就是北方草原,要么就是辽东或者安南(中南半岛)。
没有谁留在中原或者江南这种富庶之地的。
这些地方乃化外之地,即便是经过十年开发的辽东和安南,依然非常艰苦。
时常有土人部落作乱,主要还是气候太危险了。
别人闻之变色,视去那里当官为发配。
但杨士奇等人不同,他们更有激情也更有理想。
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以此来磨砺自己,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况且他们深知朝廷的用人规则,去边疆工作回来的优先任用。
去边疆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仕途的捷径,可谓是一举两得。
非只是他们,很多内阁行走外放的时候,都会选择去边境。
看着热烈讨论的众人,周忱非常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