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月明 作品

第454章 拿捏

 停科举?

 陈景恪再次感叹马娘娘的智慧,这一招绝了。

 直接拿捏住了读书人的命脉。

 而且老朱也不是第一次废科举了,二次废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将暂停科举的锅,扣在理学的头上。”

 “等他们开始护着孔家的时候,就顺势以虚伪、不尊皇命、德行堪忧、不堪重用为由,暂停科举。”

 老朱大笑道:“妹子这一招妙啊,既造大了声势,又可从内部分化理学。”

 “更是能让非儒家读书人,一起痛恨理学。”

 “到那个时候,就是天下人集体声讨理学,而不会怪罪给朝廷。”

 读书人不全是儒家门徒,法家、兵家等都有。

 还有很多名士更是兼百家之所长,比如当年的叶兑。

 本来好好的,突然科举没了,你说他们恨不恨理学?

 就算儒家内部,也不是只有理学一家,各种学派非常多。

 只是理学传播最广而已。

 学派和学派之间本就有竞争,现在理学弄的大家都没官做,儒家其他学派只会更加痛恨理学。

 况且,就算理学内部也不全是腐儒,大把的人对孔家不感冒。

 只是大势如此,他们也不敢表现出来。

 现在朝廷一环扣一环的计划,必然能激化这些矛盾,使其内部分裂。

 而且别忘了,很多人被打了不是反击,而是去反思。

 这种人古今中外都不少见。

 更何况,儒家本身就强调纲理伦常,拥有忠君思想的人很多。

 以臣犯君,本身就是违背了儒家的教诲。

 现在朝廷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连番打击孔家和儒家,必然会有人反思。

 其结果就是,儒家内部分裂。

 陈景恪和朱雄英听的也是心服口服,果然不愧是马娘娘啊。

 这一番连招下去,谁能吃得消。

 暂停科举可不光是打击儒家,同时还再次将官吏的任免权抓在了朝廷手里。

 科举的时候,官吏选拔更依赖于制度。

 考上了才能当官,考不上就不能当官。

 现在科举没了,谁能当官谁不能当,那还不是朝廷一句话的事儿?

 当然,前提是皇帝要大权在握才行,换成王朝中后期的君主这么干,铁定会形成世家门阀。

 很显然,目前的大明是可以这么做的。

 陈景恪说道:“韩国公老当益壮,重新举起法家大旗,现在法家门徒众多。”

 “之前儒生排挤算学,致使算学另立门户。”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算学体系也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太子主持的抚慰使计划,也在军中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些人做学问或许不行,但能识字懂道理,去地方当个乡令县令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短期内朝廷不缺人才,暂停科举确为釜底抽薪之法。”

 马娘娘提醒道:“话虽如此,但乡令县令也是一方父母官,掌管几千户上万户百姓的生死。”

 “选拔之时还需多方考量才是。”

 老朱说道:“这事咱知道……嗯,这事儿就交给雄英去办了。”

 “咱负责在前面杀敌,雄英负责重建。”

 其实这就是给朱雄英培植势力的机会。

 这次肯定要对官场进行大换血,朱雄英负责此事,那选拔上来的官吏就都可以算作是他的人。

 到时候他对国家的掌控,还将超过朱标,仅次于老朱这位开国君主。

 就算老朱不在了,也没人能兴风作浪。

 “至于景恪你……什么都不要做。”

 “带着人老老实实的制定国家计划,再趁最后这点时间,将大同世界好好完善一下。”

 陈景恪正想反驳,这么大的事儿我怎么能不管不问呢。

 马娘娘却赞同的道:“陛下说的对。”

 “是朝廷选择了你和大同世界,不是你和朝廷一起打压儒家。”

 “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所以这次的事情你不能参与,至少表面上要是干干净净的。”

 如果是正常的学术之争,和朝廷联合打压其他学派,是很正常的。

 但这次的手段会异常的激烈,可以预见的是,在历史上的评价也

将是两极分化。

 如果陈景恪参与了,那关于他的恶评就会非常多。

 既然现在要抬举他做‘圣人’,那他就不适合直接参与进来。

 说白了,现在就是要为他塑造‘神格’。

 小节方面可以有瑕疵,这反而让大家觉得他真实。

 大义方面绝不能有问题。

 否则不光他自己,就连他的大同世界都会被抨击。

 对他自己,对大同世界,对大明的变革,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对于老两口的维护,心中非常的感动。

 “陛下、娘娘……你们对我实在太好了,我真不知该如何报答。”

 老朱心里很高兴,嘴里却嫌弃的道:

 “都多大人了,别做小儿女姿态。”

 马娘娘则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慈祥的说道:

 “你刚入宫的时候才十二岁,还是个小孩子。”

 “说你是我看着长大的也不为过。”

 “在我心里,你就是我的孩子。”

 “你别看陛下嘴上不说,心里最恨的就是你不姓朱。”

 “他不止一次给我说,陈家但凡有两个儿子,他都要把你抢过来改成朱姓。”

 老朱有些不自在的道:“咱啥时候说过这话,你别瞎说。”

 朱雄英眼珠子一转,说道:“咱们虽然不是亲骨肉,但感情胜似骨肉。”

 “况且,他的孩子有朱家血脉。”

 “等将来他的女儿嫁给我儿子,那朱家也有陈家血脉,两家就是一家人。”

 老朱瞬间就忘了刚才的话,笑道:“乖孙这话在理,嘿嘿……希望明年能听到好消息。”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暗暗下定决心。

 以后多多努力,争取多生几个,尽快如了两个老人家的愿。

 之后四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比如军队方面如何做出调整。

 北方有朱棡和朱棣在,不用担心。

 陈景恪说道:“南方读书人势力最强,是最容易生乱的地方。”

 “恰好神机营在当地赈灾,可以以此理由,让神机营继续留在当地。”

 “还可以让湘王抽调一部分北上两广,以为威慑。”

 “如此可保南北两地不出问题。”

 朱雄英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是否将徐允恭抽调回来?”

 他是怕徐允恭影响到徐妙锦。

 马娘娘笑道:“你啊,关心则乱。”

 “这么大的事情若是不让徐家参与进来,那才是真的会动摇妙锦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