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月明 作品

第389章 你是什么人(第2页)

 然后他们的全家也都被杀了。

 就这样一直问了二十几个,终于有机灵鬼大喊道:

 “明人,我是大明人。”

 徐允恭满意的道:“很好,记住你的身份,以后不要忘了。”

 后面的人自然也学会了如何回答,被问到之后,就高喊:

 “我是明人。”

 很快整个部落剩下的所有人,都回答自己是明人。

 徐允恭最后对他们说道:“既然是明人,就要服从朝廷的管理。”

 “开春之后全部去衙门登记户籍,衙门会给你们分配土地。”

 “如果不去,或者有人逃走,族诛。”

 在血淋淋的屠刀面前,这话的威慑性十足。

 而失去了高层领导的海东青部女真百姓,自然不敢不答应。

 之后徐允恭也没有大肆杀戮,更没有抢劫对方的财富口粮。

 休整一晚,第二天就带人撤走了。

 格尔盖见他真的放过这群人,敬佩的道:

 “将军仁慈。”

 徐允恭认真的说道:“都是大明子民,岂能自相残杀。”

 “况且这些百姓并不反对朝廷,只不过是被他们的首领裹挟了而已。”

 这还是陈景恪告诉他的,普通百姓并没有什么身份概念。

 真正有身份概念的,是那些高层。

 阻挠族群融合的,也是部落高层,因为这会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大明要完成族群融合,就必须将两者区分开来。

 如果不顾一切,将对方整个部落都视为叛徒加以镇压。

 那么就是逼迫对方的普通百姓产生族群认同感,然后站出来反对大明。

 到那个时候,问题就麻烦了。

 一开始徐允恭还不是很理解这番话。

 在辽东待的时间长了,才明白这话是多么正确。

 从那之后,他打击不臣服的部落,往往是想办法消灭对方的高层。

 然后对普通百姓加以安抚。

 一开始双方互不信任,进度非常缓慢。

 等打开局面之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知道了大明的政策,情况就变了。

 很多普通人主动逃出部落,向衙门投降。

 部落首领再想裹挟部民对抗朝廷,就变得非常困难。

 大明能这么快就稳定辽东,这条政策居功至伟。

 回到肇州县之后,徐允恭马不停蹄,立即按照名单拿人。

 将那些有异心的女真高层全部拿下。

 等开春之后,召集海西(大庆)各部开了一次会盟,将这些女真高层全部拿来祭旗。

 属实震慑了一次众人,为以后大明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至于海东青部的普通百姓,在开春不久也果然走出山林,向当地衙门投降。

 早就得到通知的肇州县衙门,将这些百姓打散安置在各地,并给他们分配了土地农具种子。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登记汉人姓名的时候,这些人集体选择了‘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且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说过自己是女真人。

 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以明人自称。

 就在徐允恭雄心勃勃,准备再接再厉彻底扫平海西不臣部族的时候,一封奏疏送到。

 调其回京担任神机营统领。

 神机营是大明唯一的火器军种,也是拱卫京畿的禁军。

 掌管这支军队,足见皇帝对他的信任。

 只不过徐允恭脸上却并无多少喜色,因为随着圣旨一起送过来的,还有一封信。

 里面详细介绍了京城的近况。

 着重介绍了皇长孙出生后的局面。

 虽然徐家的地位,不至于被一个婴孩动摇,可还是很尴尬的。

 徐允恭立即就知道,皇帝调自己回去担任神机营统领,恐怕也是一种安抚。

 同时也是一种表态,徐家地位不可动摇。

 但……一想到京城那个泥潭,他就觉得心烦。

 在辽东待的久了,他已经习惯了这边的生活,并不想去京城勾心斗角。

 这也是上次要调他回京,他拒绝的原因。

 只是有些东西,不是他不想就能不做的。

 作为徐家的长子,有些责任他必须要承担起来。

 就如这一次,他必须要回去了。

 然后他又想起了朱雄英和陈景恪,不知道他们如何了。

 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大家是否还能如当初那般亲密。

 -----------------

 就在徐允恭接到调令的时候,远在漠南的朱棣也接到了调他回京述职的旨意。

 当然,随同而来的也有一封私信。

 里面讲了让他回京的真实原因,打天竺。

 如果是别的事情,他肯定会回信拒绝。

 述什么职,等我把草原大局稳定了再说。

 随着水泥堡垒的修筑,大半个漠南都已经是大明的天下了,北元势力只能迁徙到漠北。

 漠北的气候更加恶劣,很多生活不下去的部族,选择了南下归附大明。

 搁在以前的朝代,肯定是将他们扔在草原,任他们自由生活。

 这一次大明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以水泥堡垒为中心,将漠南之地划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方格。

 所有归附的部落,都必须生活在这个小方格了。

 随意迁徙者,族诛。

 事实上,当这个政策执行开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大明来维护了。

 当地部族会自发的维护自己的牧场,禁止别人家进入自己的草场。

 你们部族敢来我部族放牧?拔刀吧。

 除了军事,还有经济控制。

 大明在每一个聚居区,都修建了集市。

 统一收购羊毛、奶制品、牛羊牲畜,出售食盐、布料、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而在集市周围,就生活着大量汉人百姓。

 平日里做生意,宣传汉人文化。

 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双方的交流。

 不过草原多季节

性河流,想把人固定在一个地方,是很难的。

 首先要解决用水问题。

 朝廷派了很多工匠过来,在草原上到处挖井。

 有了水,就有了把人固定住的条件。

 最近几年,朱棣就干三件事情,挖井、修堡垒、打北元。

 他也是事业狂,眼见真的有望彻底解决草原隐患,那真的是干劲十足。

 直接把家搬到了草原上,方便就近管理。

 就连今年过年,他都没回京。

 不过这次他知道,自己不回去真的不行了。

 天竺,那可是自己的封国。

 朝廷要开展天竺战略,自己不回去是真说不过去了。

 于是,他就安排好一切,带着老婆孩子南下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