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公江华 作品

第三策 指桑骂槐 第十八回 家国(第2页)

 林文彬看着二人选择,微微点头。没有阻止楚天,却对孟希说道:“孟希,这幅字对你来说,格局有些小了,我再写一幅送你吧。”

 若风和若水铺好宣纸,林文彬下笔如烟,片刻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跃然纸上。

 家国天下!

 孟希不禁赧颜,连忙道:“林伯伯,这个我承受不起。”

 “为何?”

 “才疏学浅,德行微末,实在当不起这四个字。”孟希躬身道。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知道这一点,你已经很不错了。”林文彬放下笔,示意大家都坐好,然后看向孟希:

 “说一说这四字的出处。”

 众人把目光纷纷投向孟希,林若风微笑不语,楚天平静如初,林若水心下忐忑,凌飞燕则暗道一声想当林家的女婿好难。

 孟希正襟危坐,清了清嗓子开口道:

 “《礼记·大学》中有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始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后《孟子·离娄上》中引申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至明末大家顾炎武将其连缀成词,终有‘家国天下’一说。”

 包括林文彬在内,座上众人频频点头,林若水更是兴奋得两眼放光,心中暗暗为孟希骄傲。

 但林文彬显然并不满足于此,继续问道:

 “那你可知这四字对我华夏民族意义之所在?”

 这道题太大了,大到孟希从来没想过,更不知要从哪里入手开篇,忙起身一躬:“还请林伯伯赐教!”

 摆手让孟希从坐下,林文彬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众人端庄正坐,知道接下来的话,是要讲给他们所有人。

 “我华国古典文教的核心,可分为经史义理、诗礼文教、伦理纲常、王道政治、家国天下五项,而由家国天下来统领。”

 “家国天下是一种格局,是协调身心、家庭、族群与国家的基本格局,家政之为私,国政之为公,内里贯通,于各有分际中分享并共容的大格局。”

 “家国天下也是一种胸襟,养育出我华国人谦恭平和、温柔敦厚的气质,造就了这一文明整体趋向于和合、中道与包容,而非分裂、极端与褊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一个个的人为根基,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后为家、为国、为天下。正是这种起自生民个体、由小至大的格局和胸襟,千年以来,我华国大地即便分崩不断,却总能归于一统。我华夏文明无论沉浮往复,却依然延续至今。”

 “华夏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林若风接口道,“农耕文明之所能延续,需天下一统的强大国家,需持续稳定的社会秩序,方可御敌于国门之外,收获于田亩之中,由此国人达成千年共识,扞卫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是在守护集体与个体的延续,从而塑造了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天下文化,也加深了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家国情怀执念。”

 众人频频点头,孟希迟疑了一下问道:“有人讲,我华国文化最大的偏失在于个体永不被发现,又要怎么理解?”

 “一管窥豹、偏颇之见而已,如西方个体中心主义,稍不小心,就会造成自利的无边无界,同样戕害芸芸众生;我族讲的家国天下,是一己一人、一姓一家、一族一国的在世修习过程,固不能顾大舍小,没了根基,亦不可因小失大,去了本义。”林文彬顿了顿,接着说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气节并非凭空而来,必然是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个人英雄的出现,使民族的意志得以体现强化,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续而历久不衰。说我族文化无个人,岂不知我华族文明,正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华族人书写、推动、传承、发扬光大!自古以来,我华族有多少经天纬地之英雄志士,万古流芳!”

 孟希深以为然,不禁开口说道:“我华国儒、道文化从不缺失对人文的关怀、对个人的发现,只是或被刻意压制,或被有意误导,其与文化本身无关。”

 林文彬点点头,指着“家国天下”四个字对孟希道:

 “你可能认为这四个字太过沉重,现在还担当不起,可我们每个人谁又能说、谁又敢说担当得起呢,只要将这四个字长记于心,做好做对自己的事。”

 孟希起身施礼:“听林伯伯一席话,我深有感触,只是还不知应该如何去做?”

 林文彬眼露赞许之色:“为人为事,无外乎——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外不愧人,内不愧心。”

 ----------

 和书房里截然不同,宴席上的林文彬不再说教,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问寒问暖,关爱有加。

 宴会结束后,孟希和楚天又被林若风带回到书房。

 林文彬等在书房中,看到三个人进来,笑了笑说道:

 “若风,把事情真相告诉他们吧!”

 ----------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情怀》

 (本回部分观点源自许章润教授的文章《家国天下》,在此特向许教授致以真挚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