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62章 夸张的销量(第2页)

 鲍里斯的眼前似乎被投下了一道光束,怦然心动,他心想这大概就是一见钟情的感觉。 

 他微笑着向女郎打招呼,“嗨!确实是很好的书,之前看《纽约客》时我就很喜欢。” 

 “你也喜欢《纽约客》?” 

 “当然,谁不喜欢《纽约客》?” 

 一语双关,要是放在作风保守的中国,鲍里斯恐怕要遭遇几个白眼,甚至是被喊耍流氓,可这里是美国。 

 眼前的妹子意会后,反而露出了个甜美的笑容。 

 鲍里斯因为丢了工作而阴霾的心情,在这个笑容过后如同雨过天晴。 

 “鲍里斯·麦克斯韦!” 

 褐发女郎轻轻握住鲍里斯的手,“莉莉安·格雷克!” 

 “莉莉安,你在这附近工作吗?” 

 “我在四十九街的洛克菲勒中心工作。” 

 “啊哈!nbc电视台,看来我们算半个同行……” 

 话说到一半,鲍里斯的话戛然而止,他才想起自己刚丢了工作。 

 “今天的天气很适合去喝杯咖啡!”鲍里斯换了个话题,向莉莉安发出了邀请。 

 “确实很适合!” 

 得到莉莉安的回应,鲍里斯心中雀跃,他打算去结账,莉莉安却也想从书架上拿一本书。 

 “也许,我看过这本书之后可以借给你。”鲍里斯说。 

 莉莉安的手放了下来,“不错的主意!” 

 两人来到收银台,斯泰洛夫女士满头银发,眼神坚定有力,还带着点不满。 

 小伙子,泡妞可以,为什么要搅黄我的生意? 

 鲍里斯有些尴尬的结了账,在斯泰洛夫女士审视的目光中绅士的为莉莉安推开了门。 

 走出书店,天空中仍飘着雪,鲍里斯看着莉莉安的背影,不知为何脑海中忽然出现多年后的场景。 

 别墅、阳光、绿地、女人、孩子、狗…… 

 真是令人陶醉的美好画面! 

 他快步撵上莉莉安,两人相视一笑,漫步雪中。 

 鲍里斯转过头看了一眼哥谭图书市场,它的门外有一个小约翰·赫尔德设计的招牌,这位禁酒令时代的标志性漫画家送给了哥谭图书市场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语—— 

 智者在此垂钓。 

 多么有先见之明的哲理啊! 

 不过比起小约翰·赫尔德,他更加感激斯泰洛夫女士。 

 当然,还有林,伟大的中国作家,我赞美你! 

 如果林朝阳知道大洋彼岸纽约城里的鲍里斯对他的感激,他定然是不会高兴的,还会发出和斯泰洛夫女士一样的抱怨。 

 冬日傍晚,因为下雪的缘故,天色比往常这个时间段更加昏暗。 

 向西望去,时代广场那壮观又花哨的霓虹灯在昏暗的天气下泛着雾蒙蒙的光。 

 同为广场,联合广场远没有时代广场的繁华,不过去年才开业的巴恩斯·诺布尔书店为联合广场附近增色了不少。 

 上万平的巨型商店在这个周末的傍晚灯火通明,读者如云。 

 自从开业之后,巴诺书店受到了附近热爱阅读的市民们的热烈欢迎,非工作日总是这样热闹。 

 赶上有作家在此举办签售会,那就更热闹了,比远在两英里之外的歌坛图书市场更像“市场”。 

 不过对于书店的工作人员们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店长劳伦斯闲暇之余还有空跟收银员艾米丽闲聊。 

 又一位读者过来结账,劳伦斯看着书籍那异域风情的封面,说道:“那位中国作家的书卖的不错!” 

 “何止是不错,下周它一定会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的!” 

 艾米丽的语气有些夸张,但并不是空穴来风。 

 联合广场的巴诺书店虽然去年才开,但她已经当了四年收银员,每天经手结账的图书少则几十本,多则数百本,书店里哪部作品畅销她再清楚不过。 

 这一整天里,她经手卖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过了70本,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畅销书上市的时候。 

 艾米丽甚至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有可能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不过今天毕竟只是书籍上架第一天,她没有把话说的那么死。 

 “登上畅销榜不难。他在那些阅读爱好者里的号召力可不低,上次签售会你看到了。 

 而且这里可是纽约,《纽约客》的大本营!” 

 劳伦斯回想起上次林朝阳来巴诺书店举办签售会时的场景仍印象深刻,他在书店工作多年,不是没见过受欢迎的作家,但这么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他还是第一次见。 

 有许多外国作家也许在美国文化界的名声很大,但作品销量和那种在读者当中的号召力,却远不如那位中国作家。 

 而且劳伦斯觉得有意思的是,那位中国作家竟然能在《纽约客》上开专栏,他看过那些专栏作品,不太符合他的阅读口味,但实事求是的讲,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劳伦斯出生、工作在纽约快四十年,他非常了解纽约这座城市,它有纸醉金迷的一面,也有文化艺术昌明的一面。 

 《纽约客》畅销欧美国家是没错,但它每期销量的近1/6都是纽约城的那些知识分子消化的。 

 《舌尖上的中国》为《纽约客》带来的巨大影响力,纽约城那些知识分子的贡献功不可没,所以他相信这部书在纽约的销量是肯定错不了的。 

 “这书你看了吗?感觉怎么样?真难以想象,有一天我们美国人会对外国人写的外国饮食文化那么痴迷。”艾米丽说。 

 “有什么稀奇的。那些知识分子向来都是这样,总喜欢吹捧点跟别人不一样的,才能彰显他们的与众不同和高贵品味。” 

 劳伦斯贬低了两句那些“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转移了话题,“艾米丽,电影院有部《限时索命》在上映,今晚有空吗?” 

 艾米丽冲劳伦斯露出一个牵强的笑容,“不好意思,劳伦斯,我下班之后还得回家遛狗!” 

 劳伦斯显然已经被她拒绝习惯了,他耸了耸肩,“好吧!” 

 待劳伦斯走后,艾米丽收敛了笑容,拒绝自己的顶头上司是一件让人很有压力的事,好在劳伦斯还算绅士。 

 顾客结账,又是一本《舌尖上的中国》,艾米丽心中对这本书的好奇达到了巅峰。 

 反正下班没什么事,等会儿也买一本回去瞧瞧。 

 《纽约客》贵为美国文化界三大杂志之一,影响力不容小觑,《舌尖上的中国》在其上连载3个月,收获的读者以百万计。 

 如今结集出版,在元旦期间上架美国各大城市的书店,再加上克瑙夫出版社和书店提前一个月就已经铺开了宣传,很快就引发了美国读者们的购买热潮。 

 上架一周,《舌尖上的中国》首周销量84万册,空降《纽约时报》畅销榜冠军宝座。 

 这个冠军包括了虚构和非虚构类所有作品,含金量十足。 

 《纽约时报》畅销榜自1942年4月9日起每周对畅销书进行统计,数据来自美国独立和连锁书店及批发商每周的销售记录,权威性早已毋庸置疑。 

 即便有着《纽约客》的影响力加持,但《舌尖上的中国》首周便取得如此夸张的数字,也着实让许多出版界人士感到惊讶。 

 之前《舌尖上的中国》在《纽约客》连载时,有些人质疑它的受欢迎,还可以把原因归结到《纽约客》身上。 

 现在首周销量出炉,美国出版界无不为之侧目。 

 要知道这只是一周的销量啊! 

 哪怕是新书上架有个销量爆发期,也未免太恐怖了点。 

 现在许多关注《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版人,心里只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本书的畅销究竟是一时的,还是长久的延续下去,成为一部不仅畅销,更长销的书。 

 “该死的!林,你知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国》的首周销量出来之后,我差点被开掉!” 

 芦安·瓦尔特的声音里满是怨念,同时心有余悸。 

 他的话略微夸张了点,“被开掉”不至于,但挨顿剋是免不了的。 

 首周84万册的销量,打底就是年销百万册,稳定点的话年销两百万册也不是不可能。 

 错过这样一部超级畅销书,芦安·瓦尔特挨几句骂也是正常的。 

 “淡定点,芦安。这只是首周销量,并不代表什么。”林朝阳说。 

 “鬼扯!你给我找个首周84万册销量,总销量却没过百万册的例子我看看!” 

 《舌尖上的中国》热卖,芦安·瓦尔特受了池鱼之殃不假,但他肯定不是来兴师问罪的,而是是来祝贺的。 

 玩笑了两句,他才正色说道:“恭喜了,林!” 

 “谢谢。” 

 《舌尖上的中国》热卖的消息出来后,芦安·瓦尔特不是第一个致电恭喜林朝阳的。 

 朱迪斯·琼斯、罗伯特·戈特利布、阿尔贝托·维塔莱…… 

 林朝阳去了一趟美国,认识的大半出版人都来了电话,这可能也是因为业务关联的关系。 

 被前面几个人一比,芦安·瓦尔特的效率就显得很低了,浑水摸鱼的形象昭然若揭。 

 “真是个让人难忘的数字,林,这次你可是彻底扬名美国出版界了!”芦安·瓦尔特慨叹着,然后他又说起了林朝阳的新书。 

 “你觉得,这回的新书销量有没有希望超越《舌尖上的中国》?” 

 林朝阳打着哈哈,“芦安,你与其做这些白日梦,不如好好工作。” 

 听出林朝阳的奚落之意,芦安·瓦尔特不甘心的说道:“《舌尖上的中国》有《纽约客》的加持,但你这部小说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啊,而且很有话题性,我觉得很有希望!” 

 “也许吧,销量这种事谁说的准。” 

 芦安·瓦尔特又再次感叹起来,这次他的目标对准了朱迪斯·琼斯,用他的话说,朱迪斯·琼斯只是走了狗屎运。 

 他又顺便吐槽起了杰森·爱泼斯坦,那天林朝阳去参加戈特利布家的聚会,爱泼斯坦明明在场,竟然让到手的鸭子飞了,简直不可原谅。 

 芦安·瓦尔特如同怨妇一般喋喋不休,林朝阳实在受不了了。 

 “新书的销量肯定不会差,你放心吧。” 

 “真的吗?你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林朝阳:…… 

 你丫可闭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