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59章 津津乐道(第2页)

 小说他已经写完了,但写到后半段时他才想到了一个问题。 

 当初因为答应了芦安·瓦尔特的请求,所以在开始创作这部小说时他就是全英文写作。 

 那么问题来了,他用中文写小说,引进到外国去需要专人翻译,现在用英文写小说,中文版谁来翻译?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发觉自己卡了个bug,林朝阳感觉痛不欲生,把写过的内容再写一遍,写小说丢过稿的人都应该能明白这种感受。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林朝阳接到几家国内出版社的出版邀约才想起来,《舌尖上的中国》现在也只有英文版稿件。 

 《舌尖上的中国》受到了美国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热烈追捧,也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注意。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湾岛的媒体,7月末林朝阳才到岛内访问刮起了一阵旋风,还引起了岛内文化界的一场大争论。 

 美国媒体上突然出现了有关于林朝阳的消息,他们自然十分敏感。 

 《纽约客》作为美国知识分子阶层知名度最高的文艺杂志,在湾岛内更拥有超越本土的美誉度。 

 这些媒体发现林朝阳的专栏文章竟然在美国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获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可,各家媒体顿时兴奋起来。 

 一窝蜂的将这一事件炒成了热门新闻,将林朝阳在湾岛掀起的热潮一路延续到了9月份。 

 香江媒体的反应速度比湾岛慢了点,但也紧随其后,连着一周多时间,几十家媒体报道。 

 内地媒体的反应是最慢的,直到9月份专栏连载都进入尾声了,新h社的驻美记者给国内提供了情况,然后一下子就不得了了! 

 在美国社会,亚裔一直是少数群体,很难获得主流人群的认可和欢迎,中国人就更不用说了。 

 林朝阳竟然凭借着几篇专栏文章搅动如此风云,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国内的媒体看到这样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言过其实了? 

 透过别的渠道一了解,好家伙,不仅没有言过其实,反而略显保守,这还等什么? 

 宣传!必须大力的宣传! 

 一时之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全国数十家权威报纸铺天盖地的报道,让林朝阳结结实实的出了一次风头。 

 以前国内的读者光是听说林朝阳在外国受欢迎,但也没什么概念,这回各大媒体的报道让大家都有了直观的感受。 

 什么“带动杂志销量暴涨,打破10年记录”、“拉动新增广告收益上千万美元”、“主流权威杂志好评如潮”、“广受知识分子阶层欢迎”…… 

 花样百出的新闻标题和内容,让读者们大开眼界,啧啧称奇。 

 如火如荼的新闻宣传持续了大半个月,至今仍为国内读者和文化界所津津乐道。 

 在新闻的热炒之下,两岸三地的出版社纷纷联系林朝阳希望可以出版《舌尖上的中国》。 

 但那些文章还没中文版呢,要出版也得由林朝阳先写出来才行。 

 他预估了一下小说和《舌尖上的中国》这两项工作的工作量,估计年前是轻松不得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写作时本身就要在脑子里先用中文转化成英文再写出来,要比完全的重头再来好那么一点。 

 所以林朝阳果断选择了给自己放几天假,先享受享受再说,至于那些催稿的,先让他们催着,虱子多了不愁。 

 如此悠闲的混了几天,时间已经来到11月。 

 在度过了最初的宣传热潮后,星空卫视的《亚洲偶像》沉寂了半个月的时间,最近几天报纸上关于这档节目的新闻又活跃了起来。 

 这些报道毫无疑问都是来自于“明报系”媒体,距离《亚洲偶像》上档还有一周时间,星空卫视和明报系的媒体再次开动了宣传的大船。 

 电视、报纸、杂志,眼下陶玉书所掌握的媒体力量几乎是香江独一档的,与无线电视台比起来也丝毫不逊色。 

 11月16日是周六,下午的星空卫视综艺部内充斥着一股严肃的气氛,除了因为今天老板陶玉书正在这里坐镇之外,还因为《亚洲偶像》即将在晚上8:00首播。 

 这档汇聚了整个电视台综艺部大半人手,投资5000万港元,耗时两个月打造的史上最贵综艺节目,终于要播出了。 

 此时的综艺部内,所有人心里都充满了紧张的情绪,有些人时不时的就会望向墙上的挂钟,或是看一眼腕上的手表,神色间藏着难言的焦灼感。 

 “史上最贵”这四个字的份量太重了,重的这两个月以来参与到这档综艺的所有人似乎都背上了沉重的枷锁。 

 他们太怕这档综艺失败了,怕观众不买账,更怕老板亏本。 

 5000万的投入,上百人两个月的打造,如果失败,别说是节目负责人,就是栏目组的普通导播都不知道该怎样面对。 

 估计到时候,肯定要有一批人要承受老板的怒火被开了吧,有的人已经在内心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当然,也有人心态乐观。 

 《亚洲偶像》的投入毋庸置疑是创纪录的大,但大家同样也付出了满腔的热忱。 

 这档节目破天荒的在亚洲范围内选择7座城市,耗费重金租借、打造了7座摄影棚用来海选,这其中除了恢宏的气势,还有上百人的团队所投注的全部热情。 

 回想两个月以来的点点滴滴,那些为了这档节目兢兢业业、不眠不休的员工们心中充满了感慨。 

 如此巨大的投入,如此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没有理由失败! 

 临近节目播出,好像学生们即将迎接考试成绩的揭晓,员工们的心思各异,心情七上八下,每个着落。 

 坐镇在这里的陶玉书神色沉静,从容不迫。 

 “林太!” 

 手下人递过来一份她要的调研报告,眼神一目十行的扫过去。这是近一个月来,香江市民安装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统计结果。 

 根据港府的要求,星空卫视不准向用户收费。 

 理论上来说,所有香江人都可以免费看星空卫视,但卫星电视与无线电视不同的是,它需要按照卫星电视接收天线才可以收看。 

 在陶玉书未收购之前,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安装价格是300港元,包含了天线、解码器和安装费用。 

 而在她接手之后,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价格被降低至了100港元。 

 这个价格几乎就是天线的材料和人工的成本钱,星空卫视如此让利给观众,反应也很明显。 

 此前卫星电视开播了半年,本港的天线装机量仅有15万户,短短两个多月之后,本港天线装机量已经达到了33万户。 

 以户均4人来计算,星空卫视的覆盖人群已经达到了130万人,没办法跟无线和亚视这种免费的无线电视台比。 

 但已经超越了有线电视和无线收费电视两家电视台的规模。 

 调查报告上除了有新增装机用户,还有用户喜爱度调研,既然装天线,肯定是因为被电视节目所吸引。 

 在这份调研当中,还未播出的《亚洲偶像》成了观众最期待的节目,占比高达459,断层式领先所有节目。 

 星空卫视虽然开播才半年多,但四个频道所有节目加在一起也足有64档,足见这个数据的含金量。 

 同时在新增装机用户当中,有近60的观众装天线就是为了观看即将播出的《亚洲偶像》。 

 看到这个数字,陶玉书的心情轻松了不少。 

 别看她面如平湖,波澜不惊,但内心的焦虑只有自己知道。 

 星空卫视每年维持四个频道的卫星转发器费用就要12亿,自制和外采节目的费用估算至少8个亿,再算上其他乱七八糟的费用,整家电视台的运营成本,一年没有11亿是打不住的。 

 上半年电视台在李泽楷手上,投入了5个亿资金,但广告营收仅有15亿,这还是在卫星电视背靠和记黄埔的情况下。 

 电视台刚开播,落地区域仅有香江、湾岛,影响力十分有限,广告商也不是傻子,入不敷出很正常。 

 真正让陶玉书压力巨大的是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如果星空卫视不能逐渐发展出自我造血的能力,每年超过10亿的资金投入陶玉书恐怕也撑不了几年。 

 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偶像》的成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它当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却很有象征意义,不仅影响到电视台接下来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们的心气,当然也包括陶玉书这个老板的。 

 思绪翻涌着,陶玉书将调研报告还了回去,然后看了一眼时间,刚好是傍晚六点半。 

 她又走了两处,去看了看员工们的状态,挥之不去的紧张情绪弥漫在电视台内。 

 见此情景,陶玉书若有所思。 

 片刻后,她转头对伍美珍说:“下班吧。” 

 伍美珍愣了一下,“下班?” 

 今天《亚洲偶像》播出,这么重要的时候不在电视台坐镇,反而要回家?这着实不符合林太的一贯个性。 

 “愣着干什么?你还想在台里加班?” 

 伍美珍立马迈着小碎步跟上陶玉书的步伐,老板都说下班了,她可没有自愿加班的觉悟。 

 目送陶玉书的黑色平治车离开,伍美珍脸上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终于下班了! 

 今天跟林太来电视台,她的车还停在玉郎大厦那边,懒得回去取车,直接做巴士回家。 

 她到家的时候,家里人正在吃饭,惊喜的问:“今天下班这么早?” 

 “老板开恩!” 

 伍美珍心情愉快的回了一句,坐下吃饭,“兴仔呢?” 

 “周六嘛,跟女朋友去约会了。”母亲说完这句话,意犹未尽,正要开口说话,伍美珍已经察觉出事态不对,赶忙打断道:“诶,快八点了,快开电视!” 

 母亲看了一眼墙上的钟,还没到七点半,就知道她是在故意岔开话题,忍不住念叨了起来。 

 “你马上都30了,不结婚好歹也要拍拖谈个恋爱。整天工作,赚得再多有什么用,到最后还不是孤家寡人?” 

 “我这不是工作忙嘛,有时间了肯定会找的。” 

 “你啊,眼光不要太高。” 

 “我要求不高,是个男的就行。” 

 “什么叫是个男的就行?” 

 …… 

 时间在母女俩的唠叨与敷衍中一点点过去,时针指向八点,伍美珍的神色认真起来。 

 “老妈,《亚洲偶像》要播了,你先别说话!” 

 “什么偶像也得拍拖!” 

 母亲不满的嘟囔了一句,但还是停下了唠叨,将注意力放到电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