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58章 《一场美食的奇幻之旅》(第2页)

 于是这大半年一反常态,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加班。 

 不过她的这种卷跟陶玉书那种毫无节制的卷不一样,累了就休息,饿了就吃饭,什么也不耽误。 

 绝不会干那种废寝忘食,殚精竭虑的事,跟自己过不去。 

 最近这两天她感觉上班有些疲乏,今天果断约上了张曼玉,两人吃吃喝喝逛逛,美美的玩了一整天,这会儿只感觉状态回升,满血复活。 

 到了家,刚进门,就听见晏晏哭的声嘶力竭。 

 “好了,小姨回来了,去吧!” 

 看到陶玉墨回来,陶玉书长舒了一口气,放开了怎么哄也哄不好的女儿。 

 “小姨~” 

 困的两眼已经快睁不开的晏晏,见到陶玉墨,立刻冲到了她的怀里,腻歪了没几秒就睡着了。 

 “闹觉呢,一直等着你,你也不回来,怎么玩到这么晚?” 

 “什么叫这么晚?这才九点半,你当我是中学生?” 

 陶玉书语气和缓起来,“我这不也是担心你嘛。” 

 “真不知道是你孩子还是我孩子。”陶玉墨嘟囔了一句,抱着晏晏送进了房间。 

 等出来之后,见陶玉书夫妻俩正在悠哉悠哉的看电视,她忍不住抱怨道:“我真是上辈子欠了你们俩的,就不能哄哄孩子。” 

 “哄了,这不是没哄好嘛。”林朝阳给小姨子倒了杯水,推向她,语重心长的说道:“这孩子啊,从小就跟你亲!” 

 陶玉墨嘴角微翘,哼了一声,“少给我灌迷魂药!” 

 然后又说道:“今晚的预告片我看了,效果不错,钱真不白花!” 

 听她提到今晚的预告片,陶玉书兴奋了起来,“说说看,怎么个不错法?” 

 这一个多月来,为了办《亚洲偶像》,她花钱如流水,熬心费力更不必提,压力也不是一般的大,现在迫切需要外界的认可。 

 陶玉墨顺嘴说了几句优点,她犹不尽兴,催着让妹妹提点“意见”。 

 好不容易在外面补了补血,回家还得给姐姐提供情绪价值,玉墨同志感觉心很累。 

 “差不多得了,没见你夸我!” 

 陶玉书说道:“我怎么没夸你?《仙剑奇侠传》大卖,我没夸你吗?” 

 “废话,那不是应该的吗?我给你赚钱了!” 

 “什么叫给我赚钱?你是大股东!” 

 姐妹俩拌了两句嘴,话题从《亚洲偶像》转移到了游戏公司上。 

 6月份,砂糖游戏的仙侠类rpg游戏《仙剑奇侠传》上市发售,这部由同名漫画改编而来的游戏自宣布开发之日起就收到了广大漫迷的关注。 

 直到上市,发售当天便销量破万份。 

 上市1周,销量破5万份。 

 之后的销量一路打破记录,在湾岛、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市场的销量也势如破竹。 

 上市3个月,香江本埠破15万份,游戏累计销量突破32万份。 

 这个数字不仅打破了砂糖游戏成立三年以来的销量记录,也创造了华语电子游戏的销量记录,嗯,上一个记录是《轩辕剑》。 

 32万份销量,为砂糖游戏带来了6400万的销售额。 

 9月份砂糖游戏当初的创业作《大富翁》的续作《大富翁2》开发完成并上市,上市第一个月销量轻松破8万份。 

 按照这个效率,再算上公司《笑傲江湖》《轩辕剑》等其他旧作的销售,今年砂糖游戏销售额破亿已成定局,只是不知道会在12月份哪一天实现。 

 陶玉墨预计破亿的销售额,去掉代理、开发、人工等诸多成本,砂糖游戏的毛利在4200万港元左右,较去年的1700万提高了不止一星半点。 

 这一切离不开《仙剑奇侠传》的热卖。 

 陶总对此很得意,甚至做起了上市的美梦。 

 “你又不缺钱,上市干什么?” 

 “威风啊!上市公司,嘿嘿,说出去多有面子!” 

 妹妹的回答让陶玉书沉默下来,她不明白,凭什么她开公司每天累死累活、兢兢业业的,而妹妹却可以过家家一般就把公司做起来。 

 陶董破防了,不是因为妹妹的得意和炫耀,而是她算了算,砂糖游戏现在好像确实符合港股上市的要求。 

 公司上市,别的要求都是小事,盈利要求是重点。 

 现今港股上市不像后世那样严苛,仅需要上市前三年合计盈利5000万港元(最近一年须达2000万港元)即可。 

 今年是砂糖游戏开业的第三年,盈利规模也够了,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你可想好。公司上市能融资不假,以你们公司的规模,撑死了融1亿。 

 但上市以后得对投资人负责,财务要经得起审计,业务发展、盈利目标这些都要接受投资人的监督。 

 完成的好,股价涨;完成的不好,股价跌,跟过山车一样。” 

 陶玉墨犹豫了一下,别说1个亿了,就是1000万她都不知道怎么花,关键是自己开公司还得被别人管。 

 “算了,那不上市了!”陶玉墨说。 

 陶玉书松了口气。 

 晚上的卧房内,夫妻俩躺在床上,林朝阳调侃道:“我看公司上市都没玉墨给你的压力大!” 

 陶玉书顿时感觉有些难为情,恼羞成怒道:“你嫌弃我!” 

 “我没有,我不是,你别瞎说!” 

 林朝阳满满的求生欲,将她拉进自己的怀里,“我是看你们姐妹俩这么拉扯觉得可乐!” 

 一进林朝阳的怀里,陶玉书立刻柔软了下来,她语气幽幽的说道: 

 “唉!她做什么事好像都不需要费力气,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而我必须要付出一百二十分的努力才行,从小就是这样。” 

 林朝阳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 

 别的不说,就拿考大学举例。 

 媳妇高考前的用功他是看在眼里的,然后考了个燕师大。 

 到了陶玉墨高考,那时候她在家里就是正常学习,该玩的一点没耽误,时不时还要帮着照顾两个侄子,就这样轻轻松松的考上了燕大。 

 燕师大当然是很好的学校,但跟燕大终究是有那么一内内的差距。 

 “她那些都是小聪明,你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林朝阳温柔的说道。 

 “什么大智慧?你说说!” 

 陶玉书知道他是在安慰自己,却故意为难。 

 林朝阳不慌不忙,握住饱满,低声在她耳边呢喃,“那我好好给你解释解释这个‘大’的问题!” 

 翌日一早,陶玉墨打着哈欠走出房间,陶玉书正满面红光的吃着早饭,见她出来,说道: 

 “过来吃饭,顺便聊聊上市的事。” 

 陶玉墨:? 

 “愣着干嘛?过来啊!”陶玉书催促。 

 昨晚,经过林朝阳一晚上的“开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她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 

 陶玉墨刚睡醒,脑子还没转过来呢,被她叫到餐桌旁,听她说了半天上市规划、未来展望…… 

 “姐,我不跟你说了嘛,不上市了!而且昨晚你不也说上市麻烦一堆吗?” 

 “凡事有利有弊嘛,我昨晚没考虑周全,只想到了不好的地方。 

 公司现在经营的这么好,上市也没什么不好,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做大做强!” 

 陶玉墨摇了摇头,“不用做大,现在我都感觉有些管不过来了。” 

 “没出息!”陶玉书数落了她一句。 

 “是是是,我没出息,您老教训的是。”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陶玉墨果断认怂。 

 “你……”陶玉书怒其不争的瞪了妹妹一眼,最后无可奈何的说:“算了,你自己决定吧。” 

 恰在这时,林朝阳顶着黑眼圈哈欠连天的出现在餐厅,陶玉墨看了看他的萎靡不振,又看了看姐姐的红光满面,若有所思。 

 “你看什么?”陶玉书问。 

 “没什么。” 

 陶玉墨说了一句,立马逃之夭夭。 

 弹药充足的女人真可怕! 

 早餐过后,陶玉书准备出门上班,不忘叮嘱林朝阳,“你接了人就安排到半岛酒店吧,晚上我安排了个接风宴。” 

 “朱迪斯来是为了出版的事,你没必要出面了,我招待一下就行。” 

 “没事。正好电视台那边要做档美食节目,她做了那么多年的各国美食汇总,我和她取取经。” 

 “那行。” 

 陶玉书口中的“人”是朱迪斯·琼斯,她这次专程来香江是为了跟林朝阳洽谈《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版事宜的。 

 《舌尖上的中国》专栏文章自6月下旬在《纽约客》发表,每周一篇文章,一共发了15篇。 

 发表期间,文章在美国文化界以及读者群体好评如潮,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舌尖上的中国》与普通的美食专栏文章不同,看似写美食,实际上写的却是人文情怀、历史发展、社会变迁。 

 这样独树一帜的的风格获得了美国知识分子阶层的一致推崇。 

 《纽约时报》发文称赞林朝阳——“像大师一样写作”。 

 《书评》杂志的评论则认为: 

 林朝阳以娴熟而雅致的笔触介绍了食材的选取、烹饪的技巧、饮食的礼仪以及美食背后的历史传承、地域特色、家族故事等。 

 使读者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吃”的层面,而是以丰厚的人文关怀赋予了食物从未有过的内涵。 

 与《纽约客》在美国文化界齐名的《大西洋月刊》上刊文写道: 

 “《舌尖上的中国》真正令人着迷的,不是美食本身,而是食物与人民生活相互交融的方式。 

 它不仅仅关乎果腹,更关乎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团聚,几代人分享着故事与欢笑,那沸腾的汤底成为承载共同记忆的容器。 

 它关乎那位用心为孙辈烹制特色菜肴的老奶奶,传承着那些如同珍贵传家宝一般代代相传的菜谱。 

 在《舌尖上的中国》所描绘的世界里,食物是编织生活锦缎的丝线,将人们与他们的根、他们的社群以及他们的过往紧紧相连。” 

 文化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反映在销量上,让《纽约客》自六月末开始,销量一路上涨。 

 到9月23日,《舌尖上的中国》专栏整三个月,也是专栏最后一篇文章《三餐》刊出的日子。 

 《纽约客》专门为专栏的结束撰写了一篇文章,放在《三餐》之前,文章标题是《a gastronomic odyssey through》,翻译成中文是“一场美食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