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55章 皆兄弟也(第2页)

 罗伯特·戈特利布无奈的叹了口气,“好吧,好吧,我明白,起码有明年,那就等到时候再商量。” 

 “好。” 

 罗伯特·戈特利布又说要给林朝阳寄几份最近的报纸、杂志,《舌尖上的中国》发表了一个多月,为《纽约客》的销量带来了强劲的增长,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各个报刊杂志上针对专栏文章的好评也越来越多,正如罗伯特·戈特利布所说,这波借助《纽约客》这个全美顶尖的文化平台,林朝阳确实为自身扩大了名气。 

 “你留心一点,朱迪斯前两天刚骚扰过我,问我你的专栏规划了多少内容,她现在可是太眼馋你这个专栏了。” 

 挂电话之前,罗伯特·戈特利布玩笑着叮嘱了两句。 

 结果林朝阳没等来朱迪斯·琼斯的电话,却等来了芦安·瓦尔特的电话。 

 自六月下旬他回香江,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时间,芦安·瓦尔特急于知道小说的创作进度。 

 “最近比较忙,进度有些慢,可能还需要一个月。”林朝阳说。 

 芦安·瓦尔特懊恼的说:“林,你走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 

 没等他抱怨,林朝阳率先诉起了苦,“芦安,你是不知道我最近有多忙。一边要为水灾募捐,还要写专栏,前几天我还去了湾岛访问。湾岛你知道吗?我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领土。” 

 “我才不关心这个。林,你可要快点写,阿尔贝托那家伙自从你走了之后就盯上我了。 

 你也不想下回来美国,就换了个编辑吧?” 

 林朝阳嘻嘻哈哈道:“那也没什么不好。” 

 说笑了两句,芦安·瓦尔特又把话题转移到了他的专栏上。 

 “真难以置信,你的专栏竟然如此受欢迎。你知道《纽约时报》的书评是怎么说的吗?” 

 罗伯特·戈特利布只说了给林朝阳寄刊物,芦安·瓦尔特则是要直接给他转述,林朝阳随口问道:“怎么说的?” 

 “他们说,你像大师一样写作!‘大师’,你能明白吗? 

 林,这个评价太高了!” 

 芦安·瓦尔特的语气中充满了艳羡的赞叹,对于写作者而言,这样一句话无疑是最高的评价。 

 林朝阳品味着这句话心里也十分受用,但他还是说道:“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芦安·瓦尔特以为他指的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殊不知林朝阳的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他脚下站了一个世界的“巨人”。 

 “林,我看你的专栏已经发表了几篇文章,再有些天,也该凑够一本单行本的量了,有没有想过结集出版?” 

 他今天打电话除了催问新书的事,专栏的结集出版也是重点。 

 《纽约客》跟兰登书屋现在是一个老板,《舌尖上的中国》发表后为《纽约客》带来的改变,芦安·瓦尔特事看在了眼里的。 

 这样的内容一旦结集出版,几乎预定了畅销榜。 

 长篇小说还没着落,芦安·瓦尔特不介意先给增加点业绩。 

 他也知道,这种光受读者欢迎的好评在出版界有多抢手,先下手为强肯定没毛病。 

 “这……”林朝阳有些犹豫起来。 

 当初在罗伯特·戈特利布家里,几人合力劝说他写专栏的事,朱迪斯·琼斯还说了要为他出版。 

 虽然双方没有签什么协议,朱迪斯·琼斯现在也没找上来,但林朝阳还是不想食言。 

 “这个……我恐怕不能答应你。” 

 林朝阳的拒绝让芦安·瓦尔特措手不及,他满心惊讶的问:“已经有出版社联系你了?” 

 林朝阳含糊的答道:“差不多吧。” 

 “真的不能给我们吗?你有什么条件,我们可以协商。” 

 “不是条件的原因。” 

 见林朝阳态度如此坚决,芦安·瓦尔特被巨大的失落所笼罩,心中充满了失望。 

 然后他又警觉了起来,“林,你的小说……” 

 “放心,小说还是给你们的。” 

 知道他在担心什么,林朝阳向芦安·瓦尔特保证道。 

 可有了专栏被截胡的事,芦安·瓦尔特的心里始终不安定,他抱怨道:“林,你真不考虑跟我们签个独家吗?” 

 林朝阳笑着说道:“签了独家,你们是高枕无忧了,我的头上却多了道枷锁,你觉得我会这么做吗?” 

 林朝阳的作品几年来都是由兰登书屋引进出版,但他跟兰登书屋并没有签独家。 

 以林朝阳今时今日在美国的名气,有的是出版社想跟他合作,他可不会签什么独家协议,给自己找麻烦。 

 兰登书屋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也拿林朝阳没办法,只能尽可能的做好服务,打打感情牌。 

 在芦安·瓦尔特的失落中,林朝阳挂断了电话。 

 放下电话后,他来到客厅,这会儿已是傍晚,陶玉书还没回家,陶玉墨正坐在沙发上看着报纸乐不可支。 

 “什么新闻看的这么高兴?”林朝阳问。 

 陶玉墨抬起头,眼神中藏着几份揶揄之色,问:“姐夫,被一群女高中生包围是什么感受?” 

 “什么意思?” 

 陶玉墨将手中的报纸展示出来,调侃道:“这上面说,你去湾岛中山女高访问,是‘进了女儿国’。” 

 林朝阳听到这样的形容也不禁笑了出来,这帮小报记者的嘴是真损! 

 他去湾岛访问在岛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连香江的一些小报也跟着凑热闹,转载他在湾岛各种各样的新闻博眼球,正经吸引了不少香江市民的关注。 

 连《香江商报》这样的大报都跟着凑热闹,称他的访问在湾岛内挂起了“许灵均旋风”。 

 尤其是他离岛时发表的那篇署名文章,最近这些日子,两岸三地的媒体本来就因为华东水灾格外敏感。 

 《两岸三地,皆兄弟也》发表后,立刻引来了许多香江和内地的媒体的转载,到现在这篇文章的影响已经走出了湾岛,成了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 

 如此高的新闻热度和民众关注度,林朝阳此行的目的也算是超额完成了。 

 他和陶玉墨正说着话,陶玉书回到了家里,将脱下来的外衣交给菲佣,她的神色间略显疲态,不过心情看起来却十分不错。 

 “看起来谈的很顺利?”林朝阳问。 

 陶玉书嘴角露出一抹动人的微笑,“很顺利。” 

 她今天办了一件大事,就是去跟新艺城的几个老板商谈购买新艺城片库的事宜。 

 自身持续内耗了几年,外部又有林氏和嘉禾这两个强大的对手夹击,让新艺城在今年彻底走向了末路。 

 目前新艺城已经暂停了制片业务,几个老板正商量着分家产的事。 

 对于一家制片公司来说,最宝贵的资产除了人才就是片库。 

 新艺城以制片起家,十年时间里制作了超过100部电影,其中精品众多。 

 《最佳拍档》系列、《开心鬼》系列、《倩女幽魂》系列、《英雄本色》系列、《监狱风云》系列、《搭错车》……可以说创造和见证了香江电影最辉煌的十年。 

 如此优质的资产,引来了不少香江电影公司的觊觎,仅陶玉书知道的,就有寰亚、永盛和李嘉诚小儿子李泽楷。 

 反倒是嘉禾一直没动静,据传邹文怀现在跟李嘉诚走的很近,似是有意参与房地产行业。 

 陶玉书并不知道,本来邹文怀应该在94年才下定决心进军房地产行业的。 

 现在她截胡了《忍者神龟》系列,断了邹文怀的气运,以至于邹老板才提前将精力投注到了房地产上。 

 面对新艺城片库的众多竞争者,陶玉书没有退缩。 

 她给了新艺城12亿港元的报价,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新艺城片库价值的极限。 

 新艺城的片库精品众多不假,但如今每年产生的版权价值也就在千万港元左右,12亿港元的价格充分说明了陶玉书的诚意。 

 面对陶玉书的报价,新艺城内部吵成了一锅粥。 

 12亿这个数字确实是他们目前收到的最有诚意的报价,但新艺城和林氏当了几年竞争对手,即便现在新艺城倒下了,麦嘉也不想让陶玉书得意。 

 可三巨头的另外两位石天和黄百鸣却不这样认为,反正公司散都散了,做生意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三人吵来吵去,始终拿不定主意。 

 今天,陶玉书又跟几人谈了一次,这次她提出了一个新办法。 

 由林氏影业出资25亿港元打包收购新艺城片库和旗下唱片公司新艺宝。 

 她的这个建议和报价算是打到了三人的心坎上,新艺城解散,资产甩卖是一定的,旗下最值钱的除了片库,还有唱片公司新艺宝。 

 新艺宝的成立纯粹是偶然,当年新艺城的《搭错车》《开心鬼放暑假》大获成功,顺带着连电影的原声大碟都热卖,不仅帮着公司大赚了一笔,还捧红了一批歌星。 

 于是便让新艺城的几个老板萌生了新的想法,他们决定自组唱片公司,自己出唱片并培养和包装歌手,和电影同步推广。 

 1985年,新艺城与宝丽金合作,正式成立新艺宝唱片公司,新艺城占股70。 

 当时新艺城的策略是,凡是和新艺城电影签约的明星,如果也能出唱片,那么唱片合约就绑定到新艺宝。 

 同样,新艺宝的歌手都有机会出演新艺城的电影,因为新艺城的电影广受市场欢迎,不少明星明星也愿意配合。 

 新艺城的这种影星歌星同步包装的一体化营销策略,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如《最佳拍档》《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电影中的诸多配乐歌曲成为影迷们传唱的经典的同时,也成就了新艺宝在唱片市场的大杀四方,成为如今香江歌坛实力最为强劲的唱片公司之一。 

 旗下也积累的不少当红艺人,比如许冠杰、beyond、王菲等。 

 陶玉书为新艺城片库和新艺宝唱片的70股权愿意出资25亿港元,等于给了新艺宝唱片近2亿港元的估值。 

 跟片库的报价一样,都有一定的溢价。 

 打包出售,资产价格本来都是打折的,结果陶玉书却反其道而行之。 

 但这也符合她一贯以来的行事风格,绝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从全局出发。 

 麦嘉几人本来还在犹豫、争吵,见到这个诚意十足的报价,几人也不再犹豫了,欣然签了合同。 

 陶玉书的撒钱大法再一次成功,签了合同,她也放下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