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47章 名家云集(第2页)

 “欢迎你,林!” 

 林朝阳来的比约定时间早了十多分钟,聚会还没开始,但戈特利布家里已经坐了几个人。 

 一进门,戈特利布就热情的拉着他给大家介绍。 

 早到的几个人分别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约瑟夫·海勒、迈克尔·克莱顿。 

 林朝阳与三人打了招呼,轻松的坐到了沙发上,同时心中不免感慨所谓的圈子。 

 罗伯特·戈特利布是美国二战后最重要的文学编辑之一,能来他家做客的也都不是一般人。 

 多丽丝·莱辛,笔名简·萨默斯,早在六十年代便凭借着作品《金色笔记》扬名西方世界,这部小说至今销量已经破百万册。 

 这些年多丽丝·莱辛数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可惜都擦肩而过,按照正常的时间轨道,她应该在2007年以88高龄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获奖者。 

 约瑟夫·海勒就不用说了,一部《第22条军规》让他留名美国文学史,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界最具声望的作家之一。 

 多丽丝·莱辛和约瑟夫·海勒都属于纯文学作家,而迈克尔·克莱顿则是通俗文学作家,被誉为美国科幻惊悚文学之父,《侏罗纪公园》是他的代表作。 

 除了在小说上的成就,迈克尔·克莱顿还是一位编剧和导演。 

 参与过《火车大劫案》《西部世界》(1980)等多部电影的创作。 

 以这三人在美国文学界的声望,能让他们同时聚集在一起,大概也只有罗伯特·戈特利布有这个面子。 

 林朝阳跟他们三人初次见面,没什么共同话题,还是戈特利布说起了他的创作效率,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几人对林朝阳几乎每年一部长篇小说的效率感到震惊,三人中哪怕是写通俗小说的迈克尔·克莱顿,其产量也远无法跟林朝阳相比。 

 几个人正聊着的功夫,又有客人来了。 

 “嗨,朱迪斯!” 

 戈特利布将来人介绍给林朝阳,朱迪丝·琼斯是戈特利布在克诺夫书局的老同事,她也是美国出版界的知名编辑。 

 职业生涯早期曾编辑过约翰·赫赛、约翰·厄普代克、阿尔贝·加缪和萨特等人的作品。 

 后来她把精力转移到了美食领域,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热销美食图书,带动了美国六十年代以后的饮食变革。 

 打过了招呼,朱迪斯·琼斯跑到了厨房要看看今天的菜单,看完之后她满脸嫌弃。 

 戈特利布为聚会专门请了厨师,准备的是法国菜。 

 对于美国人来说,法国菜已经很高端了,但朱迪斯·琼斯从六十年代就在向美国人介绍法国菜,毫无惊喜。 

 “罗伯特,我真该给你介绍两个厨子。”朱迪斯·琼斯吐槽了一句。 

 “得了吧,茱莉亚做的菜我又不是没吃过,你捧出来的那些作家做菜也就那么回事。”戈特利布回敬了一句。 

 茱莉亚·蔡尔德,在美国的地位大概于相当于刘仪伟在中国的地位,在电视上教人做菜,也出书,是朱迪斯·琼斯一手挖掘出来的美食作家。 

 两人拌嘴的功夫,家里陆续又来了几位客人,其中一人林朝阳还认识,是兰登书屋的杰森·爱泼斯坦,他跟戈特利布也是老朋友。 

 “林,没想到你也在这。”爱泼斯坦惊喜的说道。 

 算上林朝阳,今天戈特利布一共邀请了7位客人,都是作家和编辑。 

 林朝阳是唯一一位外国人,也是最年轻的。 

 有了爱泼斯坦的加入,林朝阳更加轻易的融入了众人的聊天。 

 林朝阳以前经常请人吃饭,但被请客的机会少得可怜,他悠闲的跟众人交谈,感觉十分惬意。 

 偶尔到厨房考察一下大厨的手艺,心里给大厨的刀功一个差评。 

 见他对厨房里正在进行的烹饪饶有兴趣,朱迪斯·琼斯问:“林,你也喜欢做菜?” 

 “还行,偶尔会做点菜。” 

 多年来,朱迪斯·琼斯致力于向美国民众推广世界各国美食,先后编辑出版了《掌握法式烹饪艺术》《意大利经典烹调》《中东美食》《印度烹饪之约》等畅销书。 

 按照她的想法,是要把世界上各个较为发达的美食文化都介绍给美国民众的,这其中也包括中餐。 

 “我正打算做一本有关于中华美食的书,你能给我提供点意见吗?” 

 听说林朝阳会做菜,朱迪斯·琼斯跃跃欲试的问。 

 从老美口中听到“中华美食”这个词,林朝阳起了点应激反应,脑子里飘过的是“左宗棠鸡”、“宫保鸡丁”、“李鸿章杂碎”这些菜名。 

 “你可以去唐人街找个懂行的厨师来当顾问。”林朝阳说。 

 朱迪斯·琼斯并未察觉出他语气中的推脱,说道:“你可以给我推荐几道家常菜,就是那种做起来很容易,但味道又不赖的菜。” 

 林朝阳想了想,想到了一道对于老美来说很简单,也容易符合大众口味的菜。 

 “你可以尝试一下拍黄瓜。” 

 “拍黄瓜?” 

 “就是黄瓜沙拉!” 

 换了个说法,朱迪斯·琼斯立刻明白了,林朝阳又给她讲了一遍做法,听起来确实简便易学。 

 朱迪斯·琼斯到冰箱里翻了一下,还真被她找到了一跟黄瓜,这玩意在戈特利布家是做三明治配菜的。 

 “我来试试!” 

 她说着洗了洗黄瓜,操起菜刀就要切黄瓜。 

 “不不不!” 

 林朝阳连忙制止了她,朱迪斯·琼斯一脸疑惑的看向林朝阳,不明白自己哪里做的不对。 

 “要拍!拍,懂吗?你这么切是没灵魂的。” 

 朱迪斯·琼斯看了看手中尖尖的厨师刀,一脸疑惑。 

 林朝阳无奈的走过去,洗了手接过刀。 

 西餐的厨师刀确实不方便拍黄瓜,但不是不能拍,他一手握刀柄,一手按刀背,轻轻用力,用按压代替了拍,效果是一样的,他又顺手在“尸体”上来了几刀。 

 “amazing!” 

 看着在动作下四分五裂的黄瓜本体,不光是是朱迪斯·琼斯,连其他几个人也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惊叹。 

 往常林朝阳做菜时,身旁要有人这么捧场,他少不得要炫一番刀功,可今天他实在兴不起炫技的心思。 

 好家伙,拍个黄瓜都能引起围观,屋里这几位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十指不沾阳春水。 

 其实朱迪斯·琼斯几人惊叹的不是他拍黄瓜,而是林朝阳那如同闲庭信步一般娴熟的动作。 

 所谓“专业”,其实就是一种范儿。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林朝阳几个轻松动作的背后是他精湛厨艺的体现。 

 黄瓜都拍完了,这菜也算是做完一半了,秉持着送都送到西的精神,林朝阳又掰了两瓣大厨用来给法餐提味的大蒜。 

 跟刚才的动作一样,轻轻一压,不需要动手去扒,蒜衣已经自行脱落,众人对这种小技巧更感神奇。 

 把裂开的蒜瓣剁成蒜末,再用盘子将黄瓜和蒜末装好。 

 林朝阳又被调味给难住了,戈特利布的厨房里有盐、酱油和墨西哥辣椒,却没有醋和味精。 

 醋这位调料在老美的字典里压根就没有,味精早些年曾经在老美风靡过,六十年代以后被污名化,基本没有美国人用了。 

 于是林朝阳就往菜里挤了点柠檬汁,又加了点糖。各样调料齐活了,随便一搅拌,然后他就把菜端上了桌。 

 拍黄瓜,后世曾经在洋抖里风靡过的一道中国凉拌菜。 

 刚才朱迪斯·琼斯让林朝阳给推荐简单易做又美味的中国菜,林朝阳想来想去,觉得凭老美的动手能力,这道菜已经是大众能接受的极限了。 

 菜上了桌,众人都没动,反而在那饶有兴致的看来看去。 

 大家倒不是对这道菜有多大的期待,而是对林朝阳三下五除二做出一道菜来感到稀奇,这速度比他们拌份沙拉还要快了不少。 

 最后是朱迪斯·琼斯想起来了这道菜是林朝阳应她的请求做的,才握着叉子打算试一试。 

 她叉起一块带着汁水的黄瓜送进了嘴里,细细咀嚼,完全是拿出了美食家品鉴的架势。 

 众人见状不由得好奇的张望着她的反应。 

 “嗯~” 

 朱迪斯·琼斯发出了一声鼻音,却没有说话,她继续咀嚼着口中的食物,只有眼角那几道细碎的皱纹暴露了她味蕾的愉悦。 

 她的反应把本来对这道菜的味道没什么期待的众人的胃口给吊了起来。 

 “怎么样?”爱泼斯坦问。 

 终于将口中的黄瓜咽了下去,朱迪斯·琼斯好像美食节目的评委,表情严肃的品评道: 

 “很神奇的味道。保持了黄瓜的清香、脆爽口感,味道咸咸的、酸酸的,还有些鲜甜,很适合当开胃小菜。” 

 众人听完她的评价,也忍不住去拿餐具打算尝试尝试。 

 他们这些人一年里总会参加几次聚会,但在聚会上大多是谈工作、聊艺术、分享经历,跑到聚会上搞美食品鉴还是第一次,大家都觉得很新鲜。 

 尝过了拍黄瓜之后,大家觉得朱迪斯·琼斯的评价很中肯。 

 这道菜不是那种一吃就令人惊艳的味道和口感,但却很让人上头。 

 “对于不喜欢黄瓜的人来说,这种做法是个不错的尝试。”戈特利布说,然后又夸赞了一句林朝阳,“林,你的厨艺可真不赖!” 

 朱迪斯·琼斯问林朝阳:“林,像这样简单的菜,在中餐里多吗?” 

 “中餐的分类有很多种方式,这属于凉菜,可以类比成沙拉,做法都大差不差,这个是相对简单的。” 

 “你会的多吗?” 

 “我?还成吧,一般的菜系都会一点。” 

 听到“菜系”这个单词,朱迪斯·琼斯说道:“我知道,中国有很多种烹饪方式,是按照省份来分的。” 

 “你有没有兴趣出一本烹饪图书?”朱迪斯·琼斯接着问道。 

 林朝阳毫不迟疑的摇了摇头,“没兴趣。” 

 见他如此干脆的拒绝,朱迪斯·琼斯以为他是看不起烹饪图书,便给他科普起了如今烹饪图书在美国的销量和影响力。 

 朱迪斯·琼斯至今编辑的烹饪图书超过10部,每一部的销量都是百万册起步。 

 比如她在1972年编辑的《素食主义的品味》,因其反传统饮食习惯的文化内容和语言使素食得到推广,随之掀起素食主义运动,这本书在十几个国家发行数百万册。 

 林朝阳听她讲了半天,说:“朱迪斯,烹饪不仅是为了裹腹,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艺术,甚至是道!” 

 他的语气平静,不带什么情绪,可在朱迪斯·琼斯的眼中却看出了满满的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