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534章 赴陆采访

 严歌苓出身文艺世家,从小跳舞,还当过几年文艺兵。 

 从进入作家班的第一天,她就凭借着出众的相貌和清冷的气质,成为了班里最惹人瞩目的存在。 

 可惜她这人平时对谁都不太热情,很少有跟大家凑到一起聊天的时候。 

 众人冷不丁听到她主动开口谈论一件事情,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之所以被叫作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因为它在创立之初就是为了挑战诺贝尔文学奖的。 

 纽奖的评奖规则诺奖完全是两个风格,诺奖的评委是终身制,它的评委就只有一届; 

 诺奖的评奖细节要保密50年,它的评奖细节当年就公布; 

 诺奖的审美风格是欧洲中心主义,纽奖则是包容并蓄,它的提名者和获奖者来自世界各地,不分语言、国籍和人种。 

 也正是因为如此开放、包容、公平的风格,才造就了它在美国文学界乃至国际文坛独特的影响力。 

 刚才振云说得了纽奖的作家有很大概率得诺奖,这是颠倒了因果关系。 

 不是因为这些作家先得了纽奖,才有资格得诺奖,而是因为这些作家已经拥有了得诺奖的实力,才获得了纽奖的认可。” 

 严歌苓的话说完,食堂内的气氛有些冷场,她正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候刘振云自嘲道: 

 “还是歌苓对纽斯塔特奖了解的透彻,是我班门弄斧了!” 

 严歌苓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我只是恰好看过关于这个奖项的介绍。” 

 这时众人也反应了过来,对严歌苓的科普给予了好评,又热烈的讨论起了林朝阳和纽斯塔特奖的事。 

 严歌苓看了看众人,没再跟大家搭话,走出了食堂。 

 迟子建看着严歌苓的背影眼中满是羡慕,她个子小小的,最羡慕严歌苓这种高挑的身材,而且对方还长得那么好看。 

 “她对这些事了解的真多。” 

 “人家要去留学嘛。” 

 严歌苓平日里自学英语、阅读英文著作在学员班不是秘密,大家都知道她一直有出国留学的想法。 

 “我们用中文写作,出过留学有什么用?林朝阳用中文写作,不一样在国外拿奖?” 

 “人各有志。” 

 食堂里的话题在严歌苓身上打个转,又回到了林朝阳和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上面。 

 听刘振云说林朝阳把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5万美元奖金都捐给了文协,大家都忍不住咋舌。 

 那可是5万美元啊! 

 大家一个月工资才百八十块钱。 

 可一想到那是林朝阳,大家又觉得很正常,谁让人家有钱呢! 

 亚运会3000万说捐就捐了,5万美金而已,实在不值一提。 

 湾岛,台北市忠孝东路四段555号。 

 七十年代初期,《联合报》总社由康定路26号搬到这里,隔了一年,原老板范鹤言和林顶立便将公司股权卖给了塑胶大王王永庆。 

 那个时候《联合报》已经是销量超30万份的湾岛第一大报纸。 

 在王永庆接手之后,《联合报》迎来了更大的发展,到1986年发行量已经突破了150万份,一份报纸就占了全湾岛报业的四成发行量。 

 87年小蒋宣布jy,湾岛报业迎来大发展,百家争鸣。 

 《联合报》这个时候反倒变成了吃亏的,三四年间,报纸发行量由巅峰时期的150万份下降到了现在的120万份。 

 但即便是销量下降,也不妨碍其湾岛第一大报的影响力。 

 “好好好,我知道了,我跟胡总编说明情况。” 

 资深编辑梅新挂断了长途电话,立马找到了《联合报》总编辑胡立台。 

 “胡总,彦明刚才给报社打来电话说了个消息,希望我们能够登报。” 

 胡立台问:“什么消息?” 

 “大陆作家许灵均获得了这一届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胡立台眉头微蹙,觉得有几分这个奖项有几分耳熟。 

 梅新简单介绍了一下纽斯塔特奖的情况,着重强调了奖项的国际影响力。 

 胡立台面露沉吟,他是上个月才刚刚上任的新总编,风格保守,听完这个消息之后没有立刻下决断。 

 许灵均可是大陆作家! 

 而且,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哪有真正的诺贝尔文学奖影响力大? 

 梅新见状心中有些无奈,“那我先出去了。” 

 胡立台点了点头。 

 回到办公桌前,梅新想到了刚刚打来电话的同事丘彦明。 

 丘彦明是七十年代末考进的《联合报》,进报社后就被安排到了副刊任文学编辑。 

 1984年梅新自作主张给老板写信建议,说《联合报》赚了那么多钱,应该多投入文化事业。 

 这话老板听进去了,当年11月《联合文学》创刊,丘彦明是创刊元老,次年又任执行主编、总编辑。 

 直到87年,她赴国外深造。 

 现在丘彦明人仍在国外,但与湾岛常有联系,也很关注文学界的信息。 

 今天她关注到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便联系到了梅新,请《联合报》务必刊登这个好消息。 

 在丘彦明在《联合报》副刊当编辑时,恰逢《中国时报》副刊与《联合报》副刊的争霸战,那几年也是湾岛报纸副刊最辉煌的时代。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两报副刊竞争最激烈的那几年,也是双方业绩增长最快的时期,七十年代初《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合占全岛报纸总发行量不到四成。 

 可到了八十年代之后,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七成五的高峰。 

 两报副刊的较量,最激烈的就是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报道。 

 在结果公布前夕,双方无不是严阵以待,看谁能做出更快、更有深度的获奖者深度报道。 

 梅新猜想,胡立台在听完他说的消息后没有第一时间表态可能也跟这个有关。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应该也在这两天出炉。 

 《联合报》要是先登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消息,无疑是落了下乘。 

 毕竟美国诺奖可没有正牌诺奖的影响力大! 

 正在梅新胡思乱想的时候,副刊的主编痖弦跑了过来。 

 “梅新,明天的版面发排了没有?” 

 “发排”即将编辑好的稿件按照版面要求进行排版,形成初步的报纸样张。 

 “正在排。” 

 痖弦松了口气,“正好,给我插个稿件!” 

 他说着递给梅新一份稿件,梅新接过一看,稿件上的标题赫然写着:大陆作家许灵均荣获本届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梅新略显意外,“这个消息我刚跟胡总说完,还没决定发不发。” 

 痖弦不解:“这有什么好犹豫的?这可是中国人在海外得了文学大奖。” 

 “这不是诺贝尔文学奖马上也要出结果了吗?我猜总编是怕先发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消息,在气势上弱了《中国时报》那边一头。” 

 痖弦嗤了一声,“杞人忧天!诺奖的报道在于深入程度,跟报道先后有什么关系?纽斯塔特奖的名气没有诺贝尔文学奖大,但这是中国人得的奖,我们更应该重视。” 

 他又赌气道:“我去跟他说!” 

 说完这话,梅新就看着痖弦进了胡立台办公室。 

 而后里面传来了一阵争吵声,过了几分钟,痖弦出来,神色趾高气昂,将稿件甩给梅新,只说了一个字: 

 “发!” 

 梅新在心里给痖弦比了个大拇指,在报社内,敢跟总编辑这么顶牛的,估计也就痖弦了。 

 痖弦五十年代便是湾岛知名诗人,七十年代赴美深造后,受老板王永庆礼遇聘为副刊主编,一手将副刊打造成为湾岛的文学圣地。 

 同时他现在还是《联合报》的副总编,可谓资格老、权威重。 

 梅新好奇痖弦是怎么知道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消息的,痖弦说是郑树森半个小时前来电话告知了这个消息。 

 郑树森是湾岛人,现在是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的文学教授,一直热心两岸三地的文学发展,与国内外很多重要作家都有联系。 

 前些年《联合报》副刊与《中国时报》副刊争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深度报道,靠的就是郑树森。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一公布,郑树森总能第一时间就找到获奖者做专访。 

 痖弦又说:“这么多年下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采访读者们也看够了,我看这回可以换个新鲜的。” 

 梅新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问:“不采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了?” 

 “没说不采访,两手准备,先采访许灵均,这两年他在岛内可不是一般的火。” 

 痖弦说这话时嘴角泛起笑意。 

 早在几年前林朝阳的作品开始在香江出版时,这些出版物就不时会被一些往返于香江和湾岛之间的文人夹带入岛,不过那时候林朝阳的作品只是在小范围内流传。 

 直到前面,林海音的纯文学出版社正式将林朝阳的几部作品引入湾岛,林朝阳的影响力才得以在普通读者之间扩大。 

 这种影响力最具象化的表现就是那几部引进作品在岛内的热卖。 

 迄今为止,林朝阳一共有四部作品引进,分别是《梵高之死》《禁闭岛》《闯关东》和《楚门的世界》。 

 其中《梵高之死》《禁闭岛》《楚门的世界》等三部作品销量都在几万册到十几万册之间,《闯关东》的销量一骑绝尘,至今已经卖了266万册。 

 高人一等的销量背后是高口碑的支撑。 

 《闯关东》在湾岛发售后,受到了岛内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赞美,两报副刊都曾发表过知名作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文章,好评如潮。 

 “您要采访他可方便了!”梅新笑着说。 

 在痖弦之前,《联合报》副刊的主编是林海音,而林海音又是林朝阳作品引进湾岛的幕后推手。 

 有这一层关系,副刊要采访林朝阳想来肯定不难。 

 而且去年《联合报》在林海音的恳求下还曾为林朝阳入岛交流一事摇旗呐喊,虽说最后没有获得官方首肯,但总归是有这份香火情在。 

 痖弦听到这话也笑了起来,越想越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次日上午,新一期《联合报》上市,关于林朝阳获得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消息刊载在上面,立刻引来了湾岛文学界和读者们的关注。 

 因为政治原因两岸阻隔多年,但文脉相通,对于很多事物的追求也是一致的。 

 比如在文学奖项上,双方都极为推崇诺贝尔文学奖;比如崇尚美国文化,湾岛比如今的大陆更甚。 

 林朝阳的名字对岛内作家和读者来说并不陌生,看到这个消息,许多人都感到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