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指责旁人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自己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
比如扶苏。
他吐槽完昭襄王之后,果不其然引起了秦稷的反击。秦稷开始一条条列举扶苏不干人事的证据,以此证明扶苏也是个缺德鬼,没有资格说他。
秦稷:“当初灭六国的时候,你忽悠和楚国有仇的齐王建说下一个就打楚国,帮他报仇。从齐国骗了一大堆粮草,结果转头去攻魏了,根本没动楚国。”
扶苏:“那我和阿父后来灭了魏后,不是信守承诺去灭楚了吗?”
秦稷:“你是又骗了一波粮草后才去灭的楚,空手套白狼!”
扶苏:“你就说大秦灭没灭楚吧。”
秦稷:“……”可恶,输了!
没关系,他还能翻旧别的账。
秦稷:“你明明知道荆轲要刺秦,故意不提前把人抓住,只悄悄调换了他的匕首。结果荆轲图穷匕见的时候,掏出来一看只有匕首的手柄,没有刀刃。”
“导致荆轲和燕太子为人耻笑,说他俩搞刺杀之前都不知道好好检查一下凶器,真是愚蠢至极。还有人说燕丹小气,这么重要的东西都不知道花大价钱买个好的,居然买了个质量这么差的匕首,刀刃都脱落了。”
扶苏:“他们只是被人笑话愚蠢,我阿父上辈子可是差点命悬一线,我做得难道不对吗?”
秦稷:“你也可以提前把荆轲抓住,你就是故意要让荆轲和燕丹丢人。”
扶苏:“那又怎么样?他们让我阿父丢人,秦王绕柱被六国笑话了许多年。我礼尚往来,也让他们被嘲笑,大家扯平了。”
秦稷:“所以你就是缺德。”
扶苏:“我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哪国的?”
秦稷:“……好,我们不提燕丹和荆轲的事情,就说这把匕首。人家徐夫人辛辛苦苦打造的匕首,这件事一出徐夫人名声都臭了,是不是你的罪过?”
扶苏:“关我什么事?不是燕丹自己到处宣扬说他找徐夫人打了匕首吗?燕丹也是离谱,还没开始刺杀呢,就差点弄得人尽皆知。”
说到这里,扶苏开始得意起来:
“要不是我搞的这么一出,徐夫人又如何会气不过,特意寻来咸阳,为我大秦改进冶铁技术,以此证明自己的锻造水平高超,并非传闻中连把匕首都打不好的沽名钓誉之辈?”
阿父当初可是夸过他的,说他这招玩得不错。
不仅让被看笑话的人成为了燕丹,替阿父出了上辈子的那口恶气,还给大秦骗来了一个兵器冶炼上的科研人才。
扶苏:膨胀.jpg
秦稷:“???”
秦稷被扶苏的全自动立体防御弄得没脾气了。
怎么的扶苏不做人就能有那么多理由,他不做人就要被上到先祖下到子孙点评为缺德?
宣太后围观了全程后,看出点门道了。
她提醒儿子:
“扶苏不做人是有目的的,他干的缺德事都能转化为对大秦有利的结果。你和他不一样
,
你很多时候就是纯缺德,
属于损人不利己那种。”
比如把西周公游街示众这种事。
非要说作用的话,
也有,
就是警告诸国不要学他们和大秦作对。但说实话,事情传出去之后,被吓到的国君没多少,疯狂辱骂秦王暴虐的人倒是越来越多。
秦王们的名声就是这么被秦稷败坏的。
秦王的名声被败坏不要紧,要紧的是他阿父的名声不能受到牵连。
扶苏对此颇为怨念,他对父亲说道:
“明明是昭襄王干的好事,骂名都被阿父背了,真是过分。”
原本扶苏还不知道这件事呢,结果地府里能联通各界。出去一打听,好嘛,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一种梗叫“天下秦王皆嬴政”。
扶苏当时就是一脑门子问号。
阿父什么都没做,坦坦荡荡一个磊落君子,莫名其妙帮昭襄王担了一大堆骂名。
商鞅和白起是他杀的,赵国的和氏璧是他抢的,逼赵王鼓瑟和把楚怀王圈在秦国不让走是他干的,什么都赖他。
扶苏:疯狂记仇。
这件事在腹黑扶苏的群聊里,大家讨论过一波。
所有人的一致观点都是——昭襄王干的事情他自己担着,有条件了一定要在阳世替父亲澄清。
始皇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无妨,朕并不在意这些事情。”
但扶苏很在意。
公子政听着他们聊天,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他仰头问扶苏:
“阿苏,后人是不是把曾祖父做的事情当成是我做的了?”
扶苏不高兴地点头,趁机告诉小阿父:
“阿父以后一定要好好经营名声,如果全天下都知道始皇帝是个仁德爱民的君主,肯定就不会把你和昭襄王混为一谈了。”
公子政沉重地说:
“这个有点难,我觉得我可能不太适合做仁君。”
扶苏却说:
“没关系,这种小事交给我。”
仁君不仁君的,也没那么难操作。
他帮阿父多赚点钱,然后告诉阿父怎么让天下万民尽快归心、过上好日子。之后再用舆论手段疯狂宣扬大秦的仁政,辅以战乱的悲惨作为对照,仁君的名头就能挂稳了。
扶苏心说他有两辈子的经验,现在做这些驾轻就熟。如果这样都不能帮阿父扫清障碍,他这一百多年白混了。
公子政露出了迷茫的表情。
见多了正经人的他,暂时还跟不上扶苏的节奏。
始皇伸手按住公子政的脑袋:
“你学你的字,不要搭理他。”
如果放任扶苏一个人教孩子的话,分分钟能把公子政教成下一个不干人事的缺德秦王。
好在家里还有个靠谱的始皇在,有他把关,至少能保证公子政不会长歪。
有了成年身体后,始皇可以随意在朝中行走了。他是宗室子弟的身份,稍微运作一番就能入朝。
现阶段的嬴秦宗室还不像后来那样,在朝
中无名无姓。孝文王他们十分乐意重用宗室中有能力的人,大秦这个时期的某些将领就是出身宗室,战功赫赫。
好歹是自家亲戚,家里有出息的人多,总不会是件坏事,反正他们对秦王之位也没威胁。
始皇顺利以“秦正?()???@?@??()?()”
的身份入朝。
起初是扶苏作为太子,向孝文王进言,说自己发现了一位大才,想要举荐给大王。
孝文王还是很给储君面子的,同意了见一见这位大才。
始皇先与孝文王谈论天下大势。
始皇表示:
“如今大秦因常年征战的缘故,与各国交恶,唯有齐国与秦亲善。然,大秦征战多年,斩获却并不算多。()?()”
不能说没有斩获,只能说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威名是打出去了,国力也消耗了大半。以后人的眼光看,昭襄王做出的最大贡献竟然还是长平之战的歼灭人口,以及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
孝文王闻言摇了摇头:
“中原之地易攻难守,每每攻下之后,隔几年又会轻易被夺回。此事寡人与先王皆心中有数,朝中也不乏看出此道的臣子。()?()”
言下之意说点有用的内容,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没必要反复强调。
始皇并不着急,他接着往下说:
“大王对此前韩王合纵一事,有什么想法?()?()”
孝文王眉头微蹙:
“韩国积弱,韩王无能,难成大事。”
始皇便点出:
“但韩国再如何弱小,我大秦也难以灭韩。”
孝文王沉默了。
片刻后,他询问道:
“卿以为,这是何故?”
始皇反问:
“莫非大王看不出其中关窍?”
孝文王自然是能看出来的:
“昔年燕将灭齐,楚国助其复国。吴王阖闾灭楚,我大秦助楚复国。便是此前秦欲灭楚,魏国的信陵君宁愿窃符也要救赵。”
“盖因各国联姻数百年,互有姻亲,信陵君的姐姐为赵王叔父平原君的妻子。若是魏国灭赵也便罢了,信陵君定会偏帮故国。可秦要灭赵,信陵君便不肯了。”
七国并不是单纯的七足鼎立才导致谁也无法彻底灭绝谁。
归根到底是利益之争。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各国其实都是彼此眼中的肥肉。
只不过有的肥肉背后觊觎的人多,比如宋国。你试图吞下它,就会有其他人来收拾你,让你元气大伤。
——齐灭宋,因此齐被五国合围而灭。
而有的肥肉不够肥,觊觎的人少,比如代国。所以你想吞并它,难度就会降低许多。
——赵灭中山,无人在意。
为什么赵国能顺利灭掉代国,而没人帮代国复仇呢?
因为代国地处的位置尴尬,会觊觎它的人不多。所以各国也懒得和它联姻,只有赵国数十年来一直虎视眈眈。
后来赵国的赵襄子的姐姐嫁给了代国国君,于是等赵国企图吞并代国的时候,代国竟
无处可以寻求援助。()?()
它们唯一的姻亲就是想吞并它的赵国,堪称求助无门。()?()
同样是弱小的国家,韩国靠着所处之地各国皆想要,走了联姻路线保全自己。()?()
韩国地小难以被各国合围瓜分,只能便宜一家。但韩国与六国广泛联姻,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本作者无字惊鸿提醒您《大秦地府日常》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
谁要动韩国,其他国家都不会同意。除非是自家灭韩,否则免谈。
届时各国都能以姻亲身份正大光明地出手相助,再顺便反攻一下侵略国,从这家捞几座城作为出兵的报酬。
当年吴王灭楚也是一样的道理。
秦楚联姻,秦哀公是楚王的外公。倘若放任楚国被吴吞并,秦国就吃亏了,自然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秦人赋之《无衣》,发兵救楚。
是的,秦国的战歌《无衣》是在这个前情下创作出来的。
只有明白了为何六国会互相驰援的根本原因,才能精确想出应对之策。
始皇告诉孝文王:
“朕有两策,可令被灭之国无法光复。”
孝文王愿闻其详。
始皇说:
“其一,与楚国联手,先行瓜分天下。待赵魏韩燕齐尽灭,再与楚国决一死战,定天下归属。”
一国无法做到阻止别国复国,那就两国合力达成目标。两个大国一起出手,便是赵国也不可能抵抗得住。
之所以选楚国,是因为只有楚赵可选。而赵国显然不可能和秦国联手,只有楚国才有合作的可能。
至于其他四国,不是太弱就是没野心。
但孝文王指出了问题所在:
“楚王野心勃勃,恐会暗中使坏。且即便两国打到最后平分天下,想灭彼此也十分困难。”
言下之意,这一招并不稳妥,极有可能翻车。况且大秦一向自负强大,哪里肯把到嘴的肥肉分一半出去?
始皇并不意外:
“其二,便是先休养、后攻伐。积攒到足够的国力,一口气连灭数国,不给他们复国的时间。还得是先灭大国,否则小国随时可以被大国重新扶持起来。”
这是始皇帝选的道路。
孝文王却觉得这招比前一条更难:
“大秦灭赵已经是困难重重,想要一口气灭绝数国,谈何容易?”
当初那么多国家尝试过覆灭别国,也没听说过哪一家这么厉害,能一次性灭两国及以上的。
就算有,也是灭的不起眼小国。
可始皇说的是一口气灭几个大国。
然而至今为止,东周数百年来被灭的大国似乎也就一个三家分晋的晋了。
其他的基本都是积弱之后才灭亡的。
始皇定定地看着孝文王:
“所以朕说了,要积攒国力。都江堰即将修缮完毕,那里会成为大秦粮仓。若能将关中也以水利改造成沃野,大秦就有第二个粮仓了。”
孝文王顿时意识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
有一个巴蜀,就能支撑大秦和赵国连年征战。再来一个关中
?()???$?$??()?(),
灭六国似乎当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了。
始皇的目光扫过舆图:
“大王若真打算休养生息、以图后事()?(),
就要尽量止战。虽然各国非要与大秦交战的话()?(),
我大秦也不是打不起。可这样一来()?(),
图谋大业的时机就要继续拖延了。”
孝文王认为始皇说的有道理。
他便问始皇:
“卿以为,我秦国要休养多久,才有余力灭绝六国?”
始皇自负地表示:
“若关中能成沃野,十年内可开战。”
然而郑国渠本身就要修十年,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要二十年后。
孝文王被始皇的自负感染到了,也振奋起来。
他连忙寻问:
“李冰父子负责修缮都江堰,据传已经到了收尾阶段。若寡人请他们再来关中修建第二个水利工程,爱卿以为如何?”
始皇并不清楚李冰父子是否能在关中修渠,所以他说得比较委婉。他建议孝文王可以广招匠人,到时候就能集思广益了。
等大秦张罗着修渠的消息传去韩国,听说了西周公国和周天子惨状的韩王一定会心动。主动派遣郑国入秦,以此讨好秦王。
这些天韩王应该被吓得不轻。
始皇顺势提出了郑国此人:
“朕听闻韩国有一人名为郑国,擅修水利。大王既要广招匠人,不如也使人去向韩王要来韩地的工匠,一并参与其中。”
有秦国工匠盯着,郑国也不可能提出不合理的修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