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256 章 有防一起破(第2页)

 第256章有防一起破

 秦政有时候真想把群里那堆家伙都禁言了,可惜他只拥有秦朝人的管辖权,禁不了其他朝代人的言。

 干不掉那就只能无视。

 秦政轻轻摸了摸怀里猫崽的毛毛,压下了那一丝丝的烦躁。

 小猫咪睡着睡着翻了个身,滚出了衣襟。秦政伸手接住,干脆让儿子躺在自己掌心里睡了。

 秦政用手指挠了挠猫崽下巴,小猫立刻抱住父亲的手指蹭了蹭,打了个小哈欠,很快又睡熟了。

 群里刘邦正追着凤秦史官问秦梓桑是怎么骗齐王粮草的。

 [凤秦史官]:齐王与楚王有仇,但他自己不想发兵攻打。听闻秦国有意攻楚,在郦食其和相邦后胜的劝说下便给了大秦一些粮草支援。

 [凤秦史官]:后来,大秦用这一批粮草攻打了魏国。

 众人:……

 [汉高祖]:都这样了,齐王后头还肯借你们粮?

 [凤秦史官]:齐王只要想打楚国,自然得借。何况他借粮是为了示好大秦,哪怕不攻楚也是要借的。

 [周武皇]:秦灭齐后,齐王建不是被始皇帝丢去共地自生自灭最后饿死了?

 [凤秦史官]:这是哪里来的谣言!我们始皇帝陛下仁慈宽和!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

 武曌贴出了史书照片。

 [周武皇]:(图片)

 [凤秦史官]一口咬定:都是造谣!编史的人是谁?!

 [周武皇]:司马迁。

 [凤秦史官]:我知道他,被丞相刘彻宫了的那个。他和他爹一起写的那本《史记》我看过,里头没有这段。

 说着史官还翻出了《史记》,也找到这一段拍照贴了上去,证明自己的论调。

 ——正史上司马谈因随汉武帝泰山封禅,途中染病去世,导致未能亲自动笔,只给儿子留下了大量史料。

 梓桑位面因为刘彻不是皇帝,再怎么嚣张也不好去泰山封禅,就没有去成。司马谈因此躲过一劫,所以是带着儿子一起修史的。

 两界历史发展不同,所记录的文字自然也有区别。且大秦书籍未遭项羽等人焚毁,司马氏父子可以查阅的典籍记录更多也更全面,错漏自然比正史上少许多。

 然凤秦史官认为这是一部私史,他们大秦官方有自己的《秦史》。

 没事看什么《史记》?

 要看也是看《秦史》!

 聪明人都猜到了是两界发展不同,导致的最终记载文字出现偏差。

 但是——

 刘彻缓缓打出一个:?

 [汉武帝]:你说谁?丞相谁?

 刘彻很想质疑这是重名,可就算重名,也不至于两人做过的事情差不多吧?

 还有一点刘彻也很想吐槽,秦始皇和“仁慈宽和”这个词有半毛钱关系吗?

 [凤秦史官]:丞相刘彻啊!你们这个位面没有吗?司马迁都有,刘彻应该有吧?他可是号称“行帝王之实,无帝王之名”。

 [唐太宗]:有是有,就是没想到他也下海了。

 李世民快笑死了,好好一个汉武帝,成了大秦丞相。虽然看起来是个架空皇帝的权臣,但那有什么用?一看就没有谋朝篡位成功。

 毕竟凤秦史官之前简要介绍过她们那边的历史,说的是秦十世才把皇位玩丢,距离刘彻所在的时代还挺远的。中间也没有其他人称过帝,直接就是女皇箫韶逼他退位了。

 刘彻忙活半天还是个丞相,惨。

 刘彻气得头疼,这个李世民怎么说话的?什么叫下海?跟群里那个后世的研究生学了点词就乱用。

 [汉武帝]:呵呵,总比你强,那个世界怕是连你都没有!

 说到这里,刘彻突然想通了。

 [汉武帝]:@汉高祖,曾祖,这么看来家中还是朕最有出息。你看你们几个都无名无姓,朕还能当上丞相。

 原本大秦还在,刘彻还当他们老刘家一直在沛县那一块地里刨食呢。别看刘邦自己当上过亭长,吕雉嫁给他之后不还得亲自种地?

 和耕农比起来,丞相不要好太多。

 不过就算是耕农也和他刘彻没什么关系,毕竟刘邦要是没发迹,他可纳不到薄姬为妾。没有薄姬就生不出刘恒,就更别提刘启刘彻了。

 [汉武帝]:朕这也算是光宗耀祖了,没叫老刘家一直当泥腿子。

 老刘家:……你还很得意是吧?

 刘邦气不打一处来。

 [汉高祖]:要是没有乃公为儿孙铺路,你连出生都够呛。

 还敢跟他嘚瑟。

 [凤秦史官]:@汉武帝,你是刘彻?

 她一晚上看完所有皇帝的记录,肯定没办法看得特别仔细。所以都是挑着大事看的,也没去记谁叫什么名字。

 司马迁被汉武帝处罚这件事,在汉武一朝的历史上不算什么重要事件,会被她忽略可太正常了。

 凤秦史官着重看的是汉武帝的各项改革和卫霍的军功,当时还感慨过卫霍两位大将军果然在哪里都能出人头地。

 至于汉武帝的改革——

 大秦因为早就把各项制度完善了一个遍,到丞相刘彻继位的时候,虽然刘彻也做出了一些调整,内容却已经和正史上汉武帝干的完全不一样了,没办法通过这些来联想到两人是同一个人。

 凤秦史官赶紧翻开资料确认了一下汉武帝的姓名,之前她看都没看名字,所以毫无印象。

 [凤秦史官]:你居然真的是刘彻!乱臣贼子!竟然还叫你当上了皇帝!

 刘彻顿时就不高兴了。

 [汉武帝]:朕的皇位是祖上传下来的,朕作为太子直接继位,名正言顺。就算骂乱臣贼子,也该去骂太祖高皇帝,骂朕做什么?

 [汉高祖]:???

 史官果然去翻他祖上的记录了。

 [凤秦史官]:你爹果然是刘启,还有你祖父刘恒、曾祖刘季。我原还奇怪,他们作为我大秦的三代忠臣,怎么出了刘彻这一个企图篡国的乱臣贼子,原来根子在刘季身上。

 [凤秦史官]:好哇,刘季果然不安分,以前的忠心肯定都是装的。始皇帝陛下,您看到了吧?可千万要防备这家伙,别再重用他了!

 [汉景帝]:……

 [汉文帝]:……

 [汉高祖]:怎么怪到乃公头上了!虽然是乃公打的天下,刘恒刘启这两个坐享其成的难道就没有问题?

 [凤秦史官]:郎中令刘恒自小与四世陛下一同长大,他定然没有反心。都是你们这些父辈孙辈拖累了他,如今还想拖他下水污蔑于他。

 [凤秦史官]:刘郎中令亲自教导出来的刘启自然也是个好的,任官期间也从未做过对不起大秦的事,怎能与刘季刘彻一概而论?!

 史官一向秉持冤有头债有主,绝不会因为父辈和儿孙的原因牵连他们无辜的亲人。

 所以史官觉得名声极好的大秦忠臣刘恒和刘启,肯定没有问题,有问题的都是别人。

 [汉高祖]:……

 [汉武帝]:……

 窥屏的刘恒和刘启齐齐干咳一声。

 虽然当大秦忠臣没什么好高兴的,但能踩着高祖和武帝刷名声,还是挺叫人心里舒坦的。毕竟自己得了便宜,和另外两人比起来可幸运多了。

 汉文帝的宠臣邓通笑道:

 “先前后世之人夸得最多的都是高祖与武帝,未成想换了一个世界,反倒是他们二人遭受贬斥,陛下得了美名。”

 这可不就是风水轮流转么。

 刘恒微微一笑:

 “只是秦人如此而已,传至后世,可就不一定了。”

 后人只看功绩,人品不过是功绩的加分项而已。

 既然大秦有他们刘家人也有司马迁,焉知没有卫霍?但凡卫霍立下足够的功勋,发掘出他们的丞相刘彻自然也能跟着受益。

 邓通一想也是:

 “那卫将军是卫皇后的弟弟,说不得又是武帝发掘出来重用的。”

 秦政只是低头玩了一会儿儿子,再抬头话题就跳到这里了。他拨了拨滚动条,把历史消息都看了,看完皱了皱眉。

 这刘家人果然很不安分,不可重用。

 罢了,左右后头时代的那些名人他都记住了。他能活千年,自己招揽即可。大秦不缺人才,挑乖顺的任用也足够。

 [秦始皇]:梓桑继位后都有什么作为?

 大一统时期儿子干过什么,秦政基本都能猜到。无非就是用各种手段辅助父亲将大一统政策顺利推行下去,他更想看看儿子继位后的操作。

 [凤秦史官]:二世陛下继位后没有太大的动作,只是在平衡朝堂而已。毕竟陛下您太长寿,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

 [秦始皇]:他何时继位的?

 [凤秦史官]:六十有七。

 帝王们:???

 早死的皇帝们都破防了。

 搞什么?他们连六十七都活不到,怎么会有人六十七才继位啊?都六十七了,继位了还能干嘛?不是说年纪大了脑子会糊涂,反而治理不好国家吗?

 [唐宣宗]:晚年继位,不怕成为第二个秦昭襄王吗?

 [秦昭襄王]:寡人怎么了?寡人不是挺好的吗?你应该说唐玄宗,那才是你们大唐人。

 唐朝人真不会说话。

 [明仁宗]:那倒还不至于和唐玄宗比,你对你亲玄孙也太狠了一点。

 [明宣宗]:应该对标晚年的仁君吧?

 秦梓桑走的仁君路线,或许这种性子的皇帝晚年没那么昏聩呢。而且要是真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也不至于被后人如此盛赞了。

 [宋太祖]:重点难道不是始皇帝活了多少岁,才把他儿子拖到六十七继位?

 众人:有道理啊!

 [凤秦史官]:自然是耄耋之年!始皇帝陛下可是我大秦最长寿的皇帝了!

 好,又破防了一批。

 在古代八十多可是超高寿,能活到六十都值得大肆庆祝。多的是皇帝活不到他一半的,三十多就没了。

 [秦始皇]:梓桑活了多久?

 秦政并不在意自己的寿数,毕竟又不是他本人。他本人如今轻易死不了,便更不把此事放在心上了。

 还是儿子的身体状态更要紧一些。

 [凤秦史官]:二世陛下执政十年,七十七岁驾崩的。

 [汉景帝]:你们父子俩可真能活。

 [唐太宗]:@秦始皇,始皇帝,可有长寿的技巧传授?

 李世民主要是想为妻女问,史书记载他的观音婢和女儿们都死的早。太子承乾虽然也早死,不过多是因被贬才郁郁而终的,这个可以规避。

 所以重点还是妻女。

 [秦始皇]:修身养性,少生孩子。

 众人:……

 你三十多个儿女,你现在跟人说少生孩子???

 [汉武帝]:朕的儿女只有你的三分之一。

 [秦始皇]:所以你比唐太宗长寿。

 有14个儿子和21个女儿的李世民:……

 [唐太宗]:朕主要还是打仗留下的暗伤和遗传病,应当与子嗣无关。

 [秦始皇]:你不是想替你妻子问?

 秦政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学过的知识,女子生育会对身体造成严重负担,重则影响寿命。

 少生还好,生多了,而且还连年地生,想要长寿几乎不可能。长孙皇后生了七个儿女,早逝可太正常了。

 没有经历过现代知识教育的古代皇帝们很难接受秦政的这番论调,而且皇帝们一般都觉得宠爱一个女人就得和她不停地生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的多寡确实能证明这人有多受宠。

 [唐高宗]:耶耶,阿娘是生下幼妹两年后去世的。

 [唐太宗]:!!!

 李世民心想,那不能让观音婢生了。他之前就怀疑过观音婢的早逝是否和幼女的出生相关,如今连始皇帝都这么说,可信度极高。

 [汉武帝]:只是女子要少生而已,朕身为男子应当不要紧。

 [秦始皇]:反正你也生不出更多的,你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

 [汉武帝]:……始皇帝,你这么说,朕就不太高兴了。

 [秦始皇]:《汉武故事》不是说你有一万八千多后妃,这么多还是只有十几个孩子,可见你就是生不出来。

 [汉武帝]:!!!!!!

 秦政其实知道《汉武故事》是编的,而且一万八也太夸张了。自己当过皇帝的人谁看了这个数字能不知道是假的?

 刘彻一共才活了69岁,一天宠幸一个不重样的,才能勉强把这么多人睡完。怕是后宫的宫女宦官全加上,也没有一万人。

 但是这不妨碍秦政拿出来说事,反正被造谣的又不是自己。

 刘彻简直头晕目眩:

 “这本书到底是谁写?”

 造谣能不能造得靠谱一点?但凡它写个一百八,刘彻就认了。一万八,当他是做种的公马吗?

 因为最近群里在讨论秦二世的执政理念,刘彻就叫了好些个臣子一起来看。这会儿众人憋笑憋得非常难受,忍了又忍才没有露出端倪。

 一万八!哈哈哈!

 [汉武帝]:后头的皇帝真的没人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吗?

 他怎么那么不信呢?群里这老多皇帝,想查真正的作者还能查不出来?肯定是故意不去查的,可恶。

 “咪呜。”

 猫崽崽睡醒了,翻了个身露出小肚皮,还有些困倦地看着眼带笑意的父亲。

 阿父在笑什么?

 秦政把他捧到眼前:

 “阿苏醒了?”

 小猫咪伸出爪爪抱住父亲的鼻子,蹭了蹭。秦政的脸都埋进毛毛里了,忽然懂了为什么群友们养了猫之后喜欢把脑袋埋到猫肚皮上去。

 猫崽醒了盹后,神清气爽地抖了抖毛。跳到桌案上开始巡视领地,走了两圈感觉都不喜欢,又爬回父亲肩头去了。

 他坐在阿父肩膀上探头探脑,看群里在聊什么。虽然看不太懂,但凑热闹凑得很是起劲。

 [秦二世]:喵喵喵!

 群里人:?

 秦政面不改色地帮儿子打圆场。

 [秦始皇]:扶苏的小猫咪按到了语音输入按钮。

 大家便没往心里去,继续之前的话题,调侃“御女无数”的汉武帝。

 [汉武帝]咬牙切齿:朕后宫只有十几人。

 [明太宗]:但是你的风流韵事多不胜数,一点都不像只有十几个的样子。

 [明武宗]:有名分的十几个,没名分的呢?一万七千九百八十多?

 刘彻:朕和你们明朝皇帝有仇吗?

 [汉武帝]:@管理员,能不能给他们禁言了?

 管理员选择装死。

 [秦二世]:咪呜喵呜咪。

 [汉武帝]:秦扶苏你能不能管管你的猫?

 小太子一向是别人越搭理他越来劲,本来没人回复他的话,他还只能自己自娱自乐。现在好了,他一下子升起了谈兴。

 [秦二世]:喵咪呜!

 [汉武帝]:算了,朕就多余跟你说话。

 刘彻继续去和其他人吵架了。

 但是扶苏不知道呀,他还以为刘彻依然在跟自己聊天,于是很愉快地加入了群聊。刘彻说一句他回一句,群里充斥着小猫咪的叫声。

 终于给所有人整不会了。

 [明太祖]:@秦二世,你猫妖变的吗?

 管理员也不管管,怎么还能任由人拿猫在群里玩?

 管理员也很无奈。

 人家秦二世在认真发言,只是系统无法翻译猫语而已,总不能怪人家不说人话吧?

 管理员还不能透露别人的隐私。

 所以[管理员]只能:秦二世目前一岁,无法管束,请联系其监护人。

 监护人秦政看了一场好戏,等自家崽玩尽兴了才把小猫捉下来揉了揉。揉乱毛毛后又给他梳理好,哄着他变回人形。

 扶苏崽很快变成一只白胖团子,被父亲伺候着穿上小衣服。手上动作却没停,忙得不亦乐乎。

 [秦二世]:你怎么知道我是猫猫变的?

 [明太祖]:。

 朱元璋意识到他就不该跟个小屁孩掰扯,这小孩年纪还太小,根本聊不明白。

 [凤秦史官]:太子殿下真可爱。

 一岁的小太子!还是和猫猫一起玩耍的小太子!这可是她从没见过的太子!

 可惜陛下不曾拍照发出来,叫她无缘得见。好在之前陛下的自拍她保存了,今天也算收获颇丰。

 和她曾经在太庙看到过的陛下画像一模一样,果然二世陛下亲手绘制的画像是完全写实的。

 秦政教育了儿子下回不许乱说话。

 一岁小孩说自己是猫猫变的,别人只会以为是童言童语。以后可不能再说了,免得那些异世人编排他家太子。

 秦政叮嘱儿子:

 “你忘了阿父跟你说的?外头的坏人爱吃猫肉,最爱吃你这种柔嫩的小猫崽,你还上赶着跟他们说你能变成猫。”

 扶苏立刻缩进父亲怀里:

 “阿父保护我。”

 秦政搂住他:

 “还说不说了?”

 扶苏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保证再也不说了。

 秦政这才满意,在群里转移话题。

 [秦始皇]:既然梓桑继位后不曾做过什么,那就说说他当太子时的事情。

 史官有些犹豫。

 她想起。

 说来也奇怪,二世陛下都这么坑贵族的钱了,那些人似乎也没怎么生气。反而坚信那些是真的神物,也不知道是被二世陛下灌了什么迷魂汤。

 算了,这也不重要。

 [凤秦史官]:不知陛下想知道太子殿下继位前的哪些事?对了,臣忘了将史书上传了。

 她猜陛下应该对《秦史》很感兴趣。

 先传上去,陛下看不看是陛下的事情。哪怕不看,交给臣子去查阅也好,说不得会对另一个世界的大秦有利呢。

 秦政见史书上传了,十分满意。

 史官说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确实不如自己看。而且发到群里,其他人八成也会下载阅读。

 不用他强调,那些人就会看到他家太子有多优秀。回头他炫耀的时候,也不至于鸡同鸭讲。

 皇帝们确实第一时间下载了。

 他们发现《秦史》并不是单纯按照编年体修的。

 秦朝的史官大概也是闲的,史书修完后还会把内容再印刷一份,按照涉及到的人物整理成册。

 所以史官上传了密密麻麻几百份扫描资料,多亏系统的扫描功能强大,可以一键扫描整个书堆。

 管理员赶紧帮忙分类整合,丢进了单独的群文件夹里。

 众人打开一看。

 主文件夹里是“编年史”和“人物史”两个子文件夹。点开编年史,还有在位皇帝的划分,分成了大小不同的数十个文档。

 秦二世的那篇就排在秦始皇后头,一目了然。除了秦朝皇帝,还有一些前头国君在位时间的文档。

 点开秦二世那份,果然是从继位开始记载,只有十年的内容。

 大家很快就看完了这一份。

 [宋太宗]匪夷所思:秦梓桑骗贵族买那个什么神羽,都这样了还能被夸?贵族们没有骂死他吗?

 [凤秦史官]战斗力强悍:你驴车奔驰高粱河畔都没被骂,我们太子自然更不会被骂!

 赵匡胤觉得弟弟丢人。

 [宋太祖]:@宋太宗,闭嘴。

 这群秦人一个比一个嘴毒,怎么还有上赶着找骂的。

 朱棣则是翻了翻始皇帝那一部分的记录,他对灭六国的过程比较感兴趣。毕竟是武将出身,总是更爱看和打仗相关的内容。

 而后他就发现了一个盲点。

 [明太宗]:怎么还有个齐王叫门?

 [明太祖]警觉:什么叫门?!

 [明太宗]:齐国内乱,齐王出逃,跟着郦食其跑去了秦国大营。最后带着秦国大军压境,亲自叫门让齐国守将开城门,迎秦军入城。

 [明太祖]:……这说的人话吗?

 文字他都认识,组合在一起怎么就看不懂了呢?

 [明宣宗]:曾爷爷,就是齐王对秦国太过谄媚,齐国人看不下去了,有宗室想要造反上位。那齐王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干脆打着请秦国帮忙平乱的旗号,主动给秦军带路。

 朱元璋:?

 [明宣宗]:他不仅帮忙叫门,还让守将带兵跟他一起去反攻齐国都城临淄。留下的城池就转交给了秦将,说请秦国帮忙守城,防备乱党攻打。

 朱元璋:??

 [明宣宗]:后来攻下临淄之后,齐王就主动俯首称臣了。把整个齐国拱手送给了秦国,换来自己在秦国吃香的喝辣的。还活到了七十多岁寿终正寝,日子过得比当齐王的时候舒坦多了。

 朱元璋:???

 朱元璋从未见过如此没有骨气的国君,难怪秦国那么优待他,没跟正史上秦始皇似的把他丢去共地饿死。

 不仅朱元璋震惊了,其他皇帝也震惊了。大家纷纷翻出了秦灭六国的记载,仔仔细细前前后后看了好几遍。

 然后果不其然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被忽略的小细节——是秦梓桑提出来用优渥待遇腐蚀六国的亡国之君,把他们当猪养,让他们知道当六国国君不如当秦国的侯舒坦。

 不仅是齐王,之前的韩王赵王之流也都是这么被腐蚀的。一开始还有人撺掇他们复国,后来发现都是浪费时间。

 比如那个韩王,他居然亲自劝说张平和张良父子好好给大秦干活。如果惹怒了秦王,会连累他这个前韩王日子难过。

 跟着刘邦一起看到了这一段记载的留侯张良,表情渐渐凝固。

 萧何同情地看了张良一眼:

 “子房,你还好吗?”

 张良扯了扯嘴角:

 “韩王一向如此不着调,良早已习惯。”

 说是这么说,张良还是冷着脸从“编年史”隔壁的“人物史”文件夹里,找到了属于韩王安的那一份。

 人物史的子文件夹“始皇帝”里,可以寻到一个叫“韩侯安”的资料。打开资料,果然看到了韩侯的更多骚操作。

 例如试图催婚张良。

 因为韩侯担心自己太长寿,而张平父子不够能活的话。回头他啃完了张平和张良,还得接着啃张良的儿子。

 所以张良必须有儿子,最好能继续在秦朝发光发热。通过自己的乖顺和功绩,为他韩侯争取到更多优待。

 反正不能让他过得比赵侯之流差。

 张良的表情冷若冰霜:

 “秦梓桑好手段。”

 他父亲张平对韩王极为忠诚,为了韩王自然会拼尽全力表现。他身为人子,也不好跟父亲对着干。

 秦国太子不想让六国复起,又眼馋六国人才。就用这种方式,叫六国国君亲自督促臣子为秦国尽心做事,可谓是杀人诛心。

 一向吊儿郎当的刘邦见张良气成这样,都不自在地动了动。他和萧何都明智地选择了安静,不在这个时候开口,免得遭到迁怒。

 片刻后,刘邦试图转移话题:

 “朕方才好像看到了娥姁的名字。”

 他在界面上划了划,找到了吕雉的人物传记。

 传记里其实就是把所有涉及到吕雉的编年体记录都在这边誊抄了一遍,直接导致前后并不连贯,缺失了很多细节。

 比如前一条还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吕雉献计筹粮」,下一条就是「秦王政二十五年,吕雉归秦」。

 不过人物传的开头有写内容存在缺漏,若想了解吕相生平,可去查阅《吕雉自传》。

 隔壁位面的刘盈也翻到了这篇人物传记,没忍住看向母亲吕太后。

 吕雉示意他在群里发言问一问。

 [汉惠帝]:@凤秦史官,可能将《吕雉自传》分享出来?

 [凤秦史官]:没问题,稍等。

 众人咦了一声,《吕雉自传》又是什么东西?吕雉自己写的吗?她写这个干什么?

 大家在资料里翻了翻,这才发现吕雉居然当上了大秦丞相。

 除此之外,秦国的臣子列表里还有很多眼熟的汉初人物。什么丞相萧何,廷尉曹参,国尉张良,郡守刘季,大将军韩信等等。

 [汉武帝]:@秦始皇,朕的大汉快被你们薅秃了。

 难道那个位面的秦始皇也得知了未来发展不成?但是连他祖宗刘邦都不放过也太过分了吧!

 刘邦看完吕雉传又去看韩信传,看完之后庆幸自己今天没叫韩信一起来看群聊。始皇帝父子怎么对韩信那么好?叫韩信知道肯定更要闹腾,觉得他刘邦不够厚道。

 刘邦忍不住看向萧何:

 “朕就知道,朕的汉初三杰他们都想要,逮到机会就不放过。”

 萧何无奈地说:

 “他们连陛下您都要收入麾下,何况是臣这等小卒?”

 刘邦哈哈一笑:

 “你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

 张良不动声色地看了萧何一眼。

 他和萧何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刘邦喜猜忌功臣,遇到今日这般的情况,他们少不得得为自己谋算。

 所以他故作愤怒,叫刘邦确信他对秦国恨之入骨。萧何则选择拿秦太守刘季出来说事,暗示自己不过是跟着刘季一起行事才会被秦国招揽。

 张良无声地叹了口气。

 伴君如伴虎,想要全身而退,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们应当无妨,不过韩信……

 昨日陈寿也曾提到过韩信,说他坐镇关中,为秦二世楼桑威慑天下。接连两个秦朝都如此,陛下恐怕更不信任韩信的忠心了吧。

 曹操看他们都在翻阅秦朝史书,迫不及待地艾特东秦史官。别人都已经把史书上传了,你倒是也上啊。

 [魏武帝]:@东秦史官,给操看看你那边的秦梓桑又做了什么。

 [东秦史官]:轮到我了吗?

 [魏武帝]:对!轮到你了!

 [东秦史官]:你说了不算数,我去问问陛下。

 [魏武帝]:那你能不能先把史书上传了?

 [东秦史官]:不能。

 [魏武帝]:……

 [东吴大帝]:哈哈哈哈哈!

 [魏武帝]:孙仲谋,你还笑得出来?秦人平定了乱世,取汉而代之,你的下场又能好到哪里去?

 孙权都称帝了,秦国能容得下他?

 [东吴大帝]:汉代秦,秦代汉,不过天道轮回罢了。你又怎知那个世界的我称了帝?两界发展大不相同,或许没有东吴也未可知。

 秦政看书速度很快,他草草看完了秦梓桑的个人传,大概知道儿子都干了什么。剩下的可以回头慢慢细看,不急于一时。

 他看了一眼群聊。

 [秦始皇]:@东秦史官,说吧。

 [东秦史官]:是,陛下!

 [东秦史官]:一切还要从曹孟德三顾茅庐说起。

 曹操:?

 刘备:?

 诸葛亮:?

 刘备:这不是朕的词吗?

 [东秦史官]:当时兖州名士秦正在昌邑附近隐居,曹州牧得知消息后,求贤若渴。便登门拜访,希望先生出山辅佐。

 所有人脑袋上都冒出了一个问号。

 [隋文帝]:且慢,兖州名士叫什么?

 [东秦史官]:卑职怎好反复直呼四世陛下的名讳!

 众人:确定了,真的是他。

 [魏文帝]:这个名字起的,真是叫人一点都猜不出来和始皇帝有关系呢。

 东秦史官仿佛没听出来曹丕在阴阳怪气,还颇为赞同地回复了他。

 [东秦史官]:@魏文帝,是的,曹州牧就没有发现,整个大汉官场都没有意识到这位秦先生很有可能就是始皇帝陛下的转世。

 大汉官场里的曹操孙权刘备等:……

 别骂了,师傅别骂了。

 [魏武帝]恼羞成怒:曹子桓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

 [明孝宗]:可能是因为叫秦正而不是嬴正,我等后头朝代的,都习惯嬴姓之称了。

 说起来提到那些姬姓妫姓芈姓的,似乎就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大家都知道他们叫张良田建熊悍。

 [汉文帝]:若是在朕这一朝,朕还是能够发现不对的。

 毕竟贾山在汉文帝时进上的文章《至言》中,将秦始皇称之为“秦政”。

 [唐高宗]:朕也能意识到不对!

 他耶耶李世民手底下的孔颖达奉太宗之命所做的《诗经》研究著作《毛诗正义》中,也曾在卷首写过“秦正”,一字不差。

 《毛诗正义》可是唐朝的《五经正义》之一,是当时官府颁布的官书,学子都要研读。

 汉末众人:……

 够了,你们这样显得我们更傻了。

 但孙权还是要努力挽尊。

 [东吴大帝]:秦正重名太多,未曾发现不对也正常,毕竟谁也想不到始皇帝转世后名姓不曾变过。

 确实,谁敢信叫秦正的就是秦始皇本人啊,只会觉得是个巧合。

 [东秦史官]:不错,当时汉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哪怕看到秦先生之子名为秦胥,也同样未曾多想。

 汉末众人再次:……

 [汉昭烈帝]:秦胥也不能证明什么,胥乃起名常用字也,又非秦扶胥。

 [东秦史官]:起初确实叫秦扶胥的,是曹州牧提醒他二名非礼也。虽说这项规定乃新朝王莽所定,东汉光复后按理来说可以不再遵守。但世家大族既然都如此行事,最好还是修改一番。是以五世陛下才将“扶”字隐去,假称秦胥。

 曹操:……

 曹操摸了摸脸,觉得有点脸疼。

 怎么还是他提议的?他是傻子吗这都没看出来不对劲?

 [魏武帝]:操难道就没觉得他们起二字名不对劲吗?还是说他们并非世家出身,这才不讲究这些?

 [东秦史官]:自然是世家,秦氏可是兖州有名的隐居家族。只不过曹州牧听闻秦先生乃前朝始皇帝后人,误以为先生是不屑于遵守大汉规定。

 [魏武帝]:???他居然还知道秦正和秦扶胥是始皇帝后人???

 曹操恨不得去摇醒另一个位面的自己,让他清醒一点。

 这都快要跳到你脸上告诉你朕就是始皇帝、朕儿子就是公子扶苏了,你怎么还没往心里去!

 [东秦史官]:可能曹州牧不信鬼神吧。

 [东吴大帝]:连墓都敢盗的,不信鬼神很正常。

 突然被揭老底的曹操:。

 不提这个还好,一提这个大汉皇帝们就应激了。因为曹操盗谁的墓不好,盗的是汉室宗亲,刘恒的次子梁孝王刘武,和汉景帝刘启一母同胞。

 虽然因为窦太后想让他当皇帝的关系,惹得刘启猜忌,积郁而死。但人家到底是正正经经的皇亲国戚,血缘关系还那么近,老刘家总不能坐视不理。

 群里很快蹦出来一堆声讨曹操的。

 刘彻没跳出来。

 这家伙当初想抢的可是他的皇位。

 他爹刘启废了栗太子刘荣之后,窦太后就想让刘启立皇太弟。要是当时叫他们成功了,以后可没刘彻什么事了。

 所以虽然刘启还看在母亲的面子上出来说了两句,刘彻却全程只当没看见。

 直到凤秦史官突然冒泡。

 [凤秦史官]:说起盗掘皇陵,我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当初丞相刘彻给自己逾制造了个皇陵。他下葬后人死债消,我大秦女帝倒是未曾报复他,还曾提议派人替他看护陵园。

 [凤秦史官]:然而刘党官员疑心女帝想损毁陵墓,断然拒绝了。结果没多久守陵人监守自盗,陪葬品很快流了出去。

 刘彻:!

 刘彻悲愤不已,怎么换个世界他还是摆脱不了被盗墓的惨事?而且第一次失窃都是守陵人干的,他挑守陵人的眼光就那么差吗?

 [汉武帝]: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朕才不信她是真心想为朕守灵。只怕换上她的人,朕的陵寝只会被盗得更厉害。

 [凤秦史官]:女帝不是那样的人,毕竟她又不是二世陛下。若二世在位,肯定说什么都要把你的陪葬品搬空。顶多给你留个空陵,不至于砸了。

 区区丞相还敢僭越用皇陵,没给你碎尸万段不错了。

 [汉武帝]:……

 其他人:……

 你还怪实诚的,是不是忘了你们始皇帝陛下还在群里?

 史官自觉失言,赶紧转移话题。

 [凤秦史官]:总之刘彻自己安排的守陵人不靠谱,哪怕后续他的心腹们想方设法防盗,也没什么用。

 [凤秦史官]:大秦至今的众多皇陵,也就他刘彻的被盗得最厉害。其他陵寝都有军队保护,无人敢碰。

 [凤秦史官]: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之中或许也有盗墓贼认为刘彻乃乱臣贼子,哪怕盗了也无人追究的缘故在。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大秦皇帝谁都没管。但是如果他们跑去盗秦帝的皇陵,那就呵呵了。

 刘彻气愤地一拍桌案:

 “岂有此理!”

 别不是秦人自己派的盗墓贼吧?

 他才不信什么“女帝不像秦梓桑那么缺德”呢,秦梓桑能越过始皇帝返祖成秦昭襄王那样的货色,焉知他的后人里会不会有别的皇帝也返祖。

 [秦始皇]:@凤秦史官,你姓甚名谁?

 秦政看着看着感觉出不对劲了。

 这个史官一点都不像正常史官那么谨小慎微,还敢吐槽二世皇帝。说她没有后台,傻子都不信。

 [凤秦史官]十分震惊:我这么快就露馅了吗?!

 [宋太祖]:什么意思?你不是史官?

 [凤秦史官]:我是史官啊,但我也是大秦宗室。我们大秦宗室子弟没有荫封,都得靠自己的本事讨生活。

 [凤秦史官]:回始皇帝陛下,晚辈嬴姓秦氏意秋,秦十一世女帝箫韶四世孙。

 虽然她所在的时代已经是秦十八世了,但是凤秦皇位更迭比较快。所以当今陛下和她同辈,算是堂姐妹,关系不错。

 秦氏的公主们都挺彪悍的,自然不像普通臣子那么谨慎小心。尤其意秋一直在女帝身边修史,不怎么掺和朝堂政斗,被纵容得更加随性。

 秦政心道果然。

 他之前就怀疑这人是秦朝宗室子弟,如果是他和扶苏的女性后代,就不奇怪了。扶苏这个性子,不知道会把女儿养得多飞扬肆意呢,后世肯定也有样学样。

 凤秦史官干脆把群名改了。

 [秦意秋]:先祖,可以给我看看太子殿下长什么模样吗?

 她早就想看幼年太子的照片了。

 秦政想了想,到底是自家晚辈,便满足了她。对着沉迷玩珠子的扶苏拍了张照片发出去,正好捕捉到扶苏察觉到父亲动作疑惑抬头的那一瞬间。

 [秦意秋]:!可爱!还想看更多!

 [秦始皇]:……

 秦政果断无视了她。

 不愧是太子的血脉后人,跟他一样很懂得寸进尺。

 养过孩子的人则有些疑惑。

 [唐太宗]:这确定是一岁不是三岁?

 [秦始皇]敷衍他:秦人天生就高。

 李世民:你在内涵谁?朕也不矮啊!

 史书记载唐太宗身高八尺,唐朝一尺是三十厘米,也就是两米三以上,不过这种记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大。

 但再怎么夸大,李世民的贵妃韦珪骸骨曾经考古出土,专家测量推算,她有一米九。古代男子一般也有一米九以上。

 何况李家出自陇西李氏,陇西本也是秦地。往前数几百年的话,陇西人都是老秦人。

 所以李世民选择附和秦政。

 [唐太宗]:始皇帝说的不错,我们关中人天生就高。

 男人,不能在个头上输给别人。

 [周武皇]:……无聊。

 眼看群里的话题被扯开了,曹操略微松了口气。可别再声讨他了,方才文若看了他好几眼。

 虽然他屠城和盗墓的时候,文若都没说什么,但他知道文若其实不太赞成。只是前者有家仇在劝不动,后者则是曹军确实存在粮饷不足的客观因素,为了行军打仗无可奈何。

 曹操偷偷给儿子曹丕发消息,让他催促东秦史官继续往下说。曹操自己是不肯冒泡了,免得又引发声讨。

 曹丕不是很想搭理他爹,可又不得不乖乖听话,毕竟还有个少年曹丕在他爹手里讨生活呢。

 [魏文帝]:@东秦史官,你不会也是什么秦氏宗亲吧?

 曹丕思更合适。

 [东秦史官]:自然不是,臣只是寻常小官罢了,不敢高攀陛下。

 [秦意秋]:对了,之前的故事还没说完呢。你跟我说说,曹操怎么三顾茅庐的,我拿去臊小阿瞒。

 [魏武帝]:!你怎么喊操小名?!

 [秦意秋]:因为我认识我们这个位面的你呀,要不是刚刚想起来你家原姓夏侯,我差点就没认出来。

 秦意秋只认识叫夏侯操的世家子,不认识什么曹操。

 大秦压根没有宦官执掌大权的条件,和大汉国情不同,所以自然也就没有一个权势庞大到需要过继孩子的曹腾了。

 秦皇用人不问出生,落魄世家夏侯家因而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夏侯操幼时就经常在咸阳的圈层里混迹,秦意秋和世家子相交,自然认得彼此。

 曹操裂开了。

 喊他阿瞒就喊吧,怎么还加个“小”字?

 秦意秋:谁让我比你大十来岁。

 [秦意秋]:阿瞒如今年方十五,还未入朝。我都当了好几年史官了,他见了我还要喊阿姊呢。

 曹操:……

 突然多了个赛博发小,还是最难搞的刁蛮姐姐类型。想到对方以后一口一个小阿瞒,曹操痛苦面具。

 [魏武帝]:打个商量,喊我孟德如何?

 [秦意秋]:那万一我这个位面的你表字不是孟德呢?

 曹操心一横,决定死道友不死贫道。

 [魏武帝]:你可以向他的长辈提议,给他取个表字叫孟德。如果他的长辈不同意,你就请你们陛下赐下表字。

 孟德多好的表字,他会喜欢的。

 如果不喜欢——陛下都赐下表字了,不喜欢也得喜欢,没有拒绝的份。

 [魏武帝]:对了,你既然认识操,那肯定也认识旁人吧?袁绍你认识吗?不行,袁绍不在群里。

 [魏武帝]:孙权你认不认识,他小名叫什么你可知道?还有刘备,刘备应该认识吧?汉室宗亲呢!

 [秦意秋]:……

 [东吴大帝]:你清醒一点,你十五岁的时候朕还没出生呢。

 郭嘉也干咳了一声提醒明公:

 “大秦哪儿来的汉室宗亲?怕是刘玄德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都没有出生。”

 曹操木着脸:

 “哎,怎么只有我们几人在群里?要是多来几个,不就能替操分担了吗?”

 郭嘉同情地看了一眼主公。

 结果群里那位大秦公主说道——

 [秦意秋]:孙权刘备我不认得,但是我认得阿彧和阿嘉。

 荀彧:……这个阿彧不会是我吧?

 郭嘉:……主公十五岁的时候,嘉不是才出生吗?

 [秦意秋]:下回去荀氏和郭氏拜访,我再拍照发给你们看,嘻嘻嘻。

 两位谋士齐齐谴责地看向曹公。

 要不是曹操非要拖别人下水,他们也不至于被拉出来共沉沦。

 曹操坚决不看他们的眼睛:

 “操也不想的。”

 郭嘉悲愤不已:

 “嘉才出生!万一叫公主瞧见嘉尿床,再拍了照放出来,嘉岂不是一世英名要毁于一旦?!”

 曹操大喜,这样不就有人比他更社死了吗?

 不是,现在可不是高兴的时候。

 曹操连忙正色:

 “奉孝多虑了,那阿嘉还不一定是你呢。”

 郭嘉:呵呵。

 去郭氏找的阿嘉还能是谁?

 作者有话要说

 郭嘉:拜错主公,懊悔一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