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254 章 甜言蜜语

 第254章甜言蜜语

 群里跳出新消息。

 [秦二世]:大坏蛋!你才会被骗呢!我聪明得很!他们骗不到我的!

 众人:……

 虽然已经听始皇帝说过了,他家宝贝儿子才一岁多点。但是每每看到对方说话这么天真可爱,众人还是有些不太适应。

 尤其陈寿之前还在科普对方是怎么玩弄朝臣的,割裂感更强了。

 所以全群只有一个昭襄王回应了扶苏。

 [秦昭襄王]:好好好,我们扶苏肯定不会被骗。不生气了,去和你阿父聊天玩吧。

 小兔崽子别在群里捣乱了。

 陈寿并未受到影响,继续分享自己看过的资料。

 [陈寿]:据秦三世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记载,二世自小学习百家杂学。始皇帝大概早就预料到未来大秦不可只靠法之一家治理秦国,因而提前培养了儿子。

 [玄秦学者]:此处应该@秦始皇

 秦政扫了一眼群聊,对此并不意外。

 [秦始皇]:若天下只剩朕之大秦,自然该用杂学之道。

 以前诸子百家有的挑,才惯得他们那么嚣张。只剩大秦之后,不肯向大秦低头的百家就给他滚去当庶民,难道还指望大秦捧着他们?

 昔年的六国都不惯着这群家伙,你爱走不走。你走了有的是其他学派其他学者来投,寡人可不是非你不行。

 到了大一统王朝,更是如此。

 秦朝的儒生只敢嘴上逼逼赖赖,努力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实际上因为法家独大的缘故,他们的政治话语权根本不高。

 反而是后世王朝只剩儒家子弟之后,一个两个嚣张得不行,还喜欢抱团给皇帝脸色看。

 秦政趁机教导儿子:

 “大一统前不好重用杂家,是因杂家同时得罪了所有学派。不像只用百家中的一家,不会与各派都树敌。”

 “而大一统后,百家即便不满大秦也为之奈何。诸如儒家,也不过是在名声上编排一二罢了。旁门左道,贻笑大方。”

 扶苏睁着大眼睛看父亲:

 “嗯嗯!”

 秦政对上他纯稚的双眸,顿了顿。

 他问道:

 “阿苏听懂了吗?”

 自己现在就和儿子讲治国之道是不是太早了一点?

 扶苏开心地说:

 “听懂了!阿父现在唯我独尊,所以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顾虑那些家伙。”

 秦政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一岁多的崽崽能总结出这一点就够了。他怕就怕儿子跟后世那些道德感过高的皇帝学,天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畏首畏尾的。

 为了好名声就无限制地向臣子妥协,就算一时得到了夸赞,以后也会遭人嗤笑。何况这对大秦也非常不利,堪称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想想扶苏现在折腾人的劲……

 秦政觉得比起担心儿子为了名声向臣子妥协,还不如担心儿子过于不在乎名声,被臣子骂吧。

 果然还是应该往腹黑了养。

 秦政决定仔细听听他家太子在其他位面是怎么做到一边干坏事,一边被所有人夸赞的,然后让扶苏去学一学。

 [陈寿]:二世虽然重用杂家,却并没有将杂家捧上当初法家的地位。他似乎格外喜欢用制衡之道,令儒、法、杂、兵几家互相牵制。

 [陈寿]:秦初名臣贾谊曾写过一篇策论,分析二世此举。他认为,二世重法是因法度可以规范臣民,使臣民不敢生乱。重儒是因儒学可以安定人心,使万民向善、自我约束。重兵是怕大秦日后懈怠军事,步上齐国后尘。

 [陈寿]:除此之外,另有一商家在二世一朝兴起。他们宣扬以商治国,用经商手段打击六国余孽。因效果拔群,迅速成为大秦风头最盛的学派之一。

 [陈寿]:根据前朝丞相匡衡的溯源,商家应是二世授意创立的,以管仲的制鲁之法与商鞅的穷民之道为基。

 [陈寿]:二世不仅着意维持多派并立、以杂学为首的朝堂体系,还主动出手增加学派数量,十分大胆。

 一般人搞制衡都怕玩脱了,不会拉进来太多的势力下场。而且制衡也不是那么好玩的,一不小心就要翻车。

 陈寿因而觉得二世过于不顾后世皇帝死活,只顾自己快活。

 秦政:欲言又止.jpg

 虽然陈寿说的也没错,他家扶苏就是这个性子。但到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还是得给儿子找补一下的。

 [秦始皇]:三两党派制衡,自然容易翻车。一旦帝王手段不足,便会叫一党独大,威胁皇权。

 [秦始皇]:然党派过多,便无法成事。只要掌权者不过分愚蠢,反而利于统治。

 [东吴大帝]:不错,正是这个道理。

 作为多年窝在东吴玩制衡的专业人士,孙权在这方面可太有经验了。

 [东吴大帝]:学派之间难以真正联合,便不必担忧他们关系过密,一起对抗皇帝。不像世家大族,互相联姻盘根错节,不可用此招数。

 说到这,孙权还有些遗憾。

 他觉得学派比世家好对付多了,那群学派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冲突,根本不可能握手言和。

 要是学派之间都搞“联姻”了,和双双加入杂家有什么区别?

 正因他们内部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才给了皇帝可乘之机。

 就像秦始皇说的那样,但凡皇位上的不是个傻子,任何一家就无法独大。哪怕有谁想搞事情,其他家也会不约而同地出手把它给摁下去。

 ——你家独大了还有我家什么事?

 世家大族还会拉拔姻亲一起分肉汤喝,学派就别想了。他们只会趁机把其他学派都打压了,所以永远拉不到真正坚固的盟友。

 即便有哪几家联手先干掉别家,后续也会互相打出狗脑子。而且合格的皇帝自然不能任由这种事情发生,党争激烈对朝堂没有好处。

 因而皇帝要做的就是不给他们搞联盟玩大型党争的机会,两三个党派相争才叫党争。七八个势力互相博

 弈,

 那叫大乱斗。

 只要上头的皇帝不故意挑拨他们进行无意义的内斗消耗,

 比如引导他们互相用见不得光的手段打击政敌。学派一般只会老老实实干活,

 企图用自己的本事得到帝王青眼。

 何况学派内部也不是铁桶一块,

 同为大儒,都有不同学说的划分呢。

 [汉文帝]:秦朝皇帝权利太大,只需皇帝不曾突发奇想捧任何一家,光靠学派自己,恐怕很难独大。

 胡亥连丞相都能说夷三族就夷三族,真有谁那么有本事做到独大了,皇帝也能反手就把人送走。

 [汉景帝]:父皇所言甚是!

 刘启都要羡慕死了,他也想拥有秦朝那么强大的皇帝权利。他要有这个权利,削藩哪儿还需要这么费劲?

 秦始皇给儿孙留下强大的帝王权柄,秦二世在这个基础上针对皇帝的大权设计了一套适合秦朝的朝政格局。

 路都给儿孙全部铺好了,羡慕。

 刘启:是个好策略,但朕的大汉用不了,大汉皇帝没那么大的权利。

 [陈寿]若有所思:如此看来,秦朝后续继承人的治国难度实则较低?

 [秦始皇]:各国皆有昏庸之主,大秦已连出数代明君,自然该为子孙忧虑。

 言下之意就是担心秦国没那么强的运道能够做到代代明君,前头已经出了那么多明君,按照运气守恒也该出个不像话的不肖子孙了。

 所以为了防止不肖子孙把自家皇位给作没了,就得多做点准备。

 秦梓桑一向很善于未雨绸缪。

 现在这个格局,培养继承人其实有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培养他们的制衡手段,让他们能够做到引导各家维持住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甚至都不要求皇帝自己能够平衡各党,反正各党会互相排挤。皇帝只要确保他们不走歪路就行了,基本是傻瓜难度。

 二世已经尽量规避了多党的弊端,如果连这都无法驾驭,那还是尽早退位让贤比较好。

 [明太宗]:@清康熙,你看看人家,人家那才是制衡,你那个叫养蛊,活该你家乱成一锅粥。

 [清康熙]:……

 清朝是本群最底层,大家都不待见他们。待遇和晋朝皇帝差不多,直接导致清人不太喜欢在群里说话。

 毕竟吵也吵过了,吵不赢有什么办法?所有朝代联合起来唾弃大清,大清毫无还手之力。

 但即便清朝皇帝选择闭麦不和这群人一般见识,也架不住前头的明朝皇帝时不时就把他们艾特出来嘲讽一下。

 [清康熙]:九龙夺嫡时,朕手下的党派是以皇子为首,又非朝臣,怎能一概而论?

 皇子为了上位,本来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地互相陷害。还想良性竞争,根本不可能。

 康熙认为自己原就是为了养蛊,制衡只是顺带的。

 [陈寿]:其实大秦也出现过皇子为某一派魁首之事,不过一般这样的皇子都无法成功上位。秦皇们似乎格外防备与学派交往过深的儿子,反而青睐在各派中左右逢源的皇子。

 [陈寿]:曾有一太子与儒家交往过密,后续因故被废。民间传闻是帝王喜新厌旧,偏心娇妻幼子,秦史记载却是“太子结交大儒,帝憎之,斥其愚钝”。()?()

 光看这一句,还以为皇帝是被枕头风吹得讨厌太子,或者觉得太子结党威胁到了皇帝权柄。()?()

 但结合秦朝皇帝对党派的微妙态度,或许真相就是字面意思——皇帝觉得太子之亲近儒家是愚蠢的表现,不适合成为大秦之主。()?()

 [东吴大帝]:如此说来,二世此举也能作为筛选继承人的方法。

 ?无字惊鸿的作品《大秦地府日常》??,域名[(.)]???%?%??

 ()?()

 孙权又悟了。

 正常皇帝选继承人的思路,是我先在儿子里挑一个不错的培养。这个不行,我再换下一个。

 康熙那会儿是培养好的已经确定不行了,对着剩下的儿子开始犯愁。那就干脆放他们去竞争,最后选个合适的出来。

 秦朝肯定不至于完全只看朝堂表现,大部分时候也是先定下一个重点培养的对象。只不过一旦对方入朝之后表现不好,那就对不起了,换太子走起。

 都当上太子了还能被换,肯定不是单纯的“结交大儒”这么轻飘飘的。一定是和儒家绑定过深,让帝王觉得这小子继位后也会继续独尊儒家,对大秦不利。

 [东吴大帝]:二世可有文章传世?

 他对秦楼桑升起了极大的兴趣,想看看对方自己写的东西。后世的分析或许存在偏颇,不如文章直观。

 [陈寿]:二世留下了许多策论,稍等片刻。

 陈寿很快把提前整理好的卷宗取了出来,在管理员的引导下扫描上传。

 众人纷纷点开查阅。

 孙权很快看到了他想看的内容。

 [东吴大帝]:二世有一篇诫子书。

 陈寿写史着重记载古人干过的事情,并不会特意去研究对方的思想主张。所以这篇诫子书他没怎么细看,只是收集了而已。

 皇帝和史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皇帝一听说有诫子书,立刻去翻。

 毕竟对于皇帝们来说,继承人问题一向令人头疼。多看看别人的经验,有利于举一反三,学习进步。

 扶苏的诫子书内容其实很简单粗暴。

 与其说是诫子书,不如说是家训。通篇都在写“我爹在世时如何如何教导我,所以我现在这么这么教导你”,“有些事情你必须照我说的做,以后也这么教你儿子”,甚至还有“做什么之前先想想你祖父,免得去了地府无颜面对祖父”。

 众人:……

 众人看完只确定了一件事,二世和他儿子都是始皇帝的脑残粉。什么事情搬出始皇帝就很好使了,二世完全不担心儿子会做出辱没祖父威名的事情。

 甚至还怂恿儿子以后也把孙子培养成个始皇帝控,这样就可以继续用始皇帝的名头约束孙子了,一举两得。

 秦政看完有些哭笑不得。

 低头去看儿子在干什么,正好抓到小太子偷看他。

 秦政便问他为何看自己。

 扶苏唔了一声,害羞地埋进阿父怀里没有回答。

 其实也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习惯性时不时抬头看一眼父亲。他是个粘人崽,独自待着会有点焦虑,需要隔三差五确认一下父亲还在不在自己身边。()?()

 所以小太子经常跑出去玩一会儿,又跑回来看一眼父亲,再继续跑出去玩。()?()

 [汉武帝]:朕怎么瞧着,秦楼桑这个诫子书是写给每一代皇帝看的?()?()

 三世被二世养成个始皇帝控之后,回头三世就也可以拿着这篇文章去pua四世。四世吃过这个亏,继续拿去pua五世,代代相传。

 ?本作者无字惊鸿提醒您最全的《大秦地府日常》尽在[],域名[(.)]?4?+?+??

 ()?()

 这大概就是家训的作用。

 秦楼桑哪里是在培养继承人,他是在培养下一代的脑残粉头子。

 [汉武帝]:@明太祖,他这个估计比你的好使,你光拿个太祖皇帝的身份去震慑子孙可没什么用,照样有人敢把你立的铁牌丢掉。

 [秦昭襄王]:太祖威名受损,难道不是因为连太祖亲儿子都敢造反称帝吗?何况后头的皇帝还是朱棣的血脉,恐怕都继承了朱棣的大胆。

 [明太祖]:……

 [明太宗]:……

 朱元璋拳头痒了有点想揍儿子。

 他老朱一世英名,每每被人笑话都是这群兔崽子拖累他。

 [秦昭襄王]还没完:不过汉武帝你也不用艾特他了,他怎么能跟我家政儿比?政儿的子孙自然都会崇拜政儿,他的嘛,不在背地里骂他残暴就算好的了。

 这话算是捅了马蜂窝,哪怕明朝皇帝们确实私底下说过类似的话,这会儿也坚决不能承认,还得跳出来帮老祖宗反驳秦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