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224 章 归国


 第224章归国

 外界的流言四起,大夏人对于自己国家在本次比试中5:2败给蛮国非常不满。蛮国使者出入都能遇到对他们怒目相向的夏人,不过他们并不在意。

 输的是大夏又不是他们,他们何必毁了自己的好心情?

 蛮国使者完成了本次出使的任务,大摇大摆地离开了夏都。

 半个月后,秦政收到了最新消息。

 ——蛮国使团遭遇了刺杀。

 扶苏听完挑眉:

 “结果呢?”

 碧星答道:

 “无人伤亡。”

 伤和亡是两回事,无人伤亡代表着不仅没人死亡,也没人受伤。

 会在这种时候刺杀蛮国使团的,不是恼羞成怒的夏人,就是企图嫁祸的别国。

 但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放任蛮国使团全须全尾回去。最起码也要重伤几人才能解恨,或者完成嫁祸。

 雷声大雨点小,那就成了个笑话。

 秦政若有所思:

 “笑话吗?”

 扶苏听父亲自言自语,一下子反应了过来。

 如果说这场刺杀确实是为了叫夏国刺客成为笑话的话,保不齐就是蛮国自导自演的。只有自导自演,才能百分百保证无人受伤。

 扶苏压低声音:

 “是蛮国?”

 秦政微微摇头:

 “应该不止。”

 扶苏就了然了。

 蛮国和秦国形成了合作,如果要搞假刺杀,大概率会一起商量。单独一方弄这样的事情出来,难保不会引起盟友不必要的提防。

 说句难听的,如果是蛮国自己搞的,他们舍不得自家使者受伤,难道还会吝惜队伍里的秦人吗?

 叫秦人受点不痛不痒的小伤,同样可以嘲讽夏国刺客不行。顺便还能挑拨夏国和秦国的关系,让秦王记恨夏帝。

 反之,秦国动手肯定也不介意给蛮国添一把火。大家只是寻常盟友,又不是同生共死的八拜之交。

 只有两方一起商量出的计划,才能做到所有人都平平安安。互相监督彼此,不叫任何一家吃亏。

 碧星听懂了:

 “那要是渊国出手嫁祸夏国肯定也是这个道理,使团很难平安渡过,除非提前得到消息有所防备。”

 秦政颔首:

 “你再去打听一下其中细节。”

 扶苏若有所思:

 “也不能排除确实是秦王早有预料,担心使团归国时会遇险。所以还是得查一查才好下定论,父亲是这个意思?”

 秦政没有否认:

 “夏人狂悖,许多时候并不完全听从夏帝的命令。如今刺客的消息传来,各处的风向都是认为夏人确实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见各国都对夏国贵族的行事风格有所了解。”

 那么秦王怎么可能不防备夏国当真行刺呢?保不齐就是确有其事。

 碧星听懵了。

 到底是哪种情况?

 她怎么感觉两

 种都很有道理?

 公子说哪个都说得信誓旦旦的()?(),

 弄得她实在是难以分辨。

 隔了两天()?(),

 嬴家递来消息。

 说是使团在归途中暗中有人保护?()?[(.)]??。?。??()?(),

 提前发现了刺客的踪迹()?(),

 并将之捉拿。

 不过此事秦王早有预料,已经提前和使团说好了如何处理。所以使团很快就按照计划行动起来,自导自演了一番刺杀的戏码。

 毕竟之前的刺杀没开始就结束了,行动未曾开启和行动失败是两个概念。前者还能狡辩说没有刺杀的意思,必须得把刺杀给坐实了。

 偏又不能抓着那群真正的刺客演戏,也就只能自己找人演演了。

 最后再把没法。

 衙内官员甚至都没能审问出多少内容,那群重伤患就死了。夏帝只能自己派人去追查,看是谁这么胆大包天,敢背着他刺杀使团。

 扶苏问道:

 “使团还在当地吗?”

 秦政往下翻了翻:

 “已经离开了,说是不信任夏国的治安,于是快马加鞭回了蛮国。”

 这就很打夏国的脸了。

 偏偏夏帝还不能说什么,人家在你的地盘上遭遇刺杀是事实。你总不能指责人家不信任你,不肯在你们夏国停留吧?

 夏帝被气了个够呛: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

 要刺杀你就派点厉害的人过去,好歹弄出点成果来。要是有本事把使团全部杀死,自己都能给他们伪造成遭遇山匪或者别的意外死因。

 结果敌方一人没伤,自己这边死伤殆尽。临死前还留下了蛛丝马迹,叫人查到了罪魁祸首头上。

 蛮国使团确实不清楚具体是大夏哪位贵族这么咽不下气,但他们发现了动手的人百分百是夏人,这口锅就得夏帝去背。

 蛮王可不管这是贵族自作主张。

 堂堂夏国君主管不住手底下的贵族,还不如承认了就是官方派遣的刺客呢。后者只会让人嘲笑夏国输不起,前者却会叫人质疑夏帝的威望和能力。

 扶苏却说:

 “夏帝这般不算什么,他就是对自己太有道德要求了。”

 这里的道德不是广义上的道德,而是说他必须具备权威天子必备的政治素养,否则就会被人指责不行。

 然而就他这种程度的翻车,丢到春秋战国根本不惜得拿出来比较。多的是比他奇形怪状的国君,依然好好地当着他们的诸侯王。

 这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秦政深以为然:

 “儒学过于注重道德,将君主也限制了进去。夏帝因此格外在意这些,而他作为夏国君主也无法不去在意。”

 有时候不是国君自己没道德就可以所向披靡的,底下的臣民对你有道德要求,就会一直挑你的刺。

 如果你能力还不错,可以镇压住这些臣民还好。一旦镇压不住,那就没办法了。

 无法打破

 规则,便只能去适应它。

 夏帝显然就被束缚在了这个困局里,他不得不在意夏人对他的评价。一旦评价不好,就会影响他在国内的威望。

 威望不行,权利就会受到制约,贵族们更不听他的话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很直白——加强集权,打压贵族和官僚。

 当皇帝的权利大到无需通过个人能力就能叫臣子不敢置喙的时候,哪怕皇位上坐的是个废物也不影响什么。

 大秦就有这个趋势。

 夏帝空有当天子的心,却连臣子都制约不住。夏国这个制度要改,不然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出来蹦跶,帝王哪有空天天应付他们。

 秦王瞧不上夏国的制度和风气,但这不妨碍秦王抓住这些弱点,往死里踩。

 从之前的比试到这次的刺杀,本质上都是为了打击夏帝的威望。这招换别的国家不好使,在大夏可太好用了。

 贵族们对夏帝的不满日渐增加。

 说起来之前冰和炭的事情,夏帝就得罪过一部分贵族。

 扶苏看着父亲把信烧了:

 “这种程度的小动作,还不足以动摇夏帝的统治根基。?()???%?%??()?()”

 秦政将灰烬拨散,检查了一下烧干净没有。

 闻言随口回道:

 “无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何况本来也没指望夏帝因此就能彻底下台或者完全管不住手下臣子。

 秦国要的是夏国贵族多点反骨,时不时给夏帝找点麻烦。

 夏国上下别拧成一股绳,三国就能占到不少便宜。在这个基础上,越乱越好。

 扶苏明悟:

 “夏帝之前悄悄为攻打渊国做准备,结果准备了这么久,都快过去大半年了,还是没有准备好。()?()”

 今年的突发状况有点多,拖慢了夏帝的脚步。渊国却没有遭遇这么多变故,他们应该也察觉到了危机,同样也在做御敌的准备。

 那么等两国真正开战后,夏国真能打赢渊国吗?这场战事从准备阶段起就波折不断,后续要是输得稍微惨一点,对夏帝来说恐怕又是一场大打击。

 秦政叫来碧月把灰烬处理掉:

 “他应该习惯这件事。()?()”

 对夏帝来说,连番打击已经快要成为家常便饭了。

 碧月好奇地问道:

 “公子这是在说什么?谁应该习惯什么事情?”

 秦政没有回答。

 扶苏笑眯眯地说:

 “蛮国王子要习惯被八皇子针对。”

 碧月不疑有他,了然地点头:

 “奴婢听闻上回的事情后,八殿下似乎收敛了一些。如今看来只是表面收敛,私下里竟还在欺辱蛮国王子吗?”

 这是真不怕闹出来又被责罚。

 扶苏心道他当然不怕。

 除了那回因为满朝文武都知道了他的骚操作,才被太监打了手心。其余几次闹事,哪一次八皇子不是毫无惩罚的?

 受罚有伴读代他受,他怕什么。小打小闹的欺负人不算什么大事,在夏帝看

 来这就是小孩子调皮而已。

 大不了再让伴读挨几次惩罚就是了。

 蛮国王子本身也不会去找夏帝打小报告()?(),

 他不傻()?(),

 知道夏帝肯定会偏向自己的亲儿子。

 就算真的罚了()?(),

 也只是为了大家面子上好看。哪怕是上回的打手心?[(.)]????????()?(),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根本没用力。

 这种惩罚有什么意思?

 蛮国王子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告状是小孩子的操作。所以他要用自己的办法报复回去,那样才能叫八皇子害怕。

 正好他们有武课,蛮国王子就天天逮着八皇子和九皇子对练。没用十天,两个小孩就安分了。

 但是没用,蛮国王子依然不肯放过他们。

 两人跑去找母妃哭诉,他们母亲再去问夏帝能不能管管。夏帝正为前朝焦头烂额,当即就训斥了两人,明显不想在管上书房的那点破事。

 后来,两人就逆反了。

 亲爹不管,蛮国王子又“咄咄逼人”,两人觉得自己特别委屈。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被教训过了,蛮国王子就不应该继续揪着不放。可惜王子不这么想,没人规定报复只能报复到什么程度。

 得饶人处且饶人?

 他们蛮国不讲究这个。

 扶苏觉得这样挺好的:

 “两个皇子最近都没有功夫去欺负其他人了。”

 他们应付蛮国王子还来不及呢。

 只是两小孩不是肯吃亏的主,现在又从认命状态叛逆到了报复状态。既然认怂也无法让自己好过,那便和蛮国人杠上,死也要出一口恶气。

 昨日两人才在蛮国王子用的墨里加了点东西,被王子察觉到了。王子也不管是谁做的,他就认定是两人做的,于是下午的操练额外增加了一点强度。

 两边现在就是个互相伤害的阶段。

 谁也讨不了好,倔脾气硬顶着。每天都要想办法加倍报复回去,然后同样遭到了翻倍的报复。

 内卷开始了。

 不得不说,这对秦政父子来讲是件好事。八皇子和九皇子已经很久没有想起来他们两个了,日日就盯着蛮国王子折腾。

 这件事碧月也了解,她十分庆幸:

 “两位殿下可千万不要想起公子来,公子好不容易才过上安稳的日子。”

 秦政看了她一眼:

 “放心,不会的。”

 扶苏则是看了看父亲,忽然问碧月:

 “碧月姐姐,若是能出宫去,你想回家吗?”

 碧月一愣:

 “那是自然,我家中还有父母兄长在等我回去。实不相瞒,若非家里实在是困难,当初也不会送我入宫。”

 父子俩早就发现了,夏国王宫里的这些宫女太监并不像先秦那些宫侍那般,是世代在宫中侍奉的奴隶。

 夏国矛盾地处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混合状态下,这倒不奇怪,战国末年也多的是这样的情况。

 只不过在先秦,很少能看到向外采买宫侍的。只有封建制往后发展的朝代,采选宫女和太监才比较常见。

 其

 中宫女到了年纪会有机会出宫,一般是二十五岁之后。而在先秦那是想都别想,侍从哪有重获自由的机会?

 沦为奴隶后基本就没可能恢复庶民身份了。

 碧月是幼年时被宫里采买的女孩。

 她家穷到吃不起饭,就把女儿卖进了宫。虽然她上头还有个哥哥,但想也知道家里不可能把哥哥卖掉。

 除却传宗接代以及男子入宫要去势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当时哥哥已经是个半大小子了。

 这是个很现实的情况。

 在民间,他这个年纪的少年已经能给家里干很多活。没有卖劳动力的道理,留着劳动力才能给家里创收。

 何况宫里也不收这么大的少年,去势的时候死亡率太高了,他们更偏爱男童。

 碧月说起这些往事:

 “我爹娘原本想把我卖去附近的贵族家里,想着离得近点,能时常听闻我的近况。但是贵族只收奴隶,卖去他们家中以后就没有脱身的机会了。()?()”

 综合考虑后,虽然夏宫给的钱少些,他们还是把女儿送进了宫。

 扶苏对她父母的选择不置可否:

 “他们年年??????()?()”

 碧月点头:

 “每年有一次在宫门处探亲的机会,他们都会来见我,给我带点东西。()?()”

 碧月也想过,要是贵族雇佣长工的话,父母会不会将哥哥也一起卖掉,而不是只卖她一个。

 后来觉得纠结这个挺没意思的。

 扶苏托腮看着她:

 “你不怨恨他们吗?()?()”

 碧月沉默了。

 一点都不怨恨不太可能,只是对比身边其他处境更悲惨的女子,就觉得自己其实命还挺好的,至少她爹娘还在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