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听这些话时,赵爱民并未放在心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明白了父亲话中的深意。四合院的老墙老瓦见证了赵家做猪蹄的辉煌与艰辛。随着父亲一手一勺地磨砺出独特的配方,赵家的猪蹄在附近的街坊中渐渐成了一个神话。每到傍晚,四合院门前总会有一群食客排队等待,而他们的目光,几乎都落在那炭火映照下的锅台上。
赵爱民并没有从小就热爱做饭,他的兴趣更多集中在那些充满机械感的器具和小工具上,然而父亲却总是将做猪蹄的技艺灌输给他,时常从厨房走出来,用那只老旧的搅拌勺拍打着他的小脑袋:“你要记住,做菜不仅仅是做菜,做猪蹄也是做人的事。你要用心,做到每一分每一秒。”
那段时间,赵爱民开始学习做猪蹄的技艺。每天一大早,父亲便带着他去市场挑选新鲜的猪蹄,挑剔地筛选每一只,捏一捏肉质,瞧一瞧皮肤,生怕错过了什么。回到家后,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浓郁的香料味,姜蒜、八角、花椒、料酒等一应俱全,配料的选择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能找出最合适的比例。
赵爱民记得自已在那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沉浸在锅台旁,看着父亲不厌其烦地翻动每一只猪蹄。父亲总是微微皱眉,时而低语,时而沉默,仿佛在琢磨某个微妙的火候。每当他问父亲:“为什么不加多一点这个,少放一点那个?”父亲的回答却总是简单的:“没有必要,猪蹄本身就有它的味道,过多的装饰只会让它失去自已的灵魂。”
赵爱民并未立刻理解父亲的这番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能够品味其中的深意。他开始掌握了做猪蹄的技巧,从调味到火候,从配料到炖煮,每个步骤都在他心里刻下了深刻的印象。渐渐地,他也学会了在那些忙碌的日子里,与父亲一起在厨房里默契配合,彼此不言不语,却心领神会。
赵大伟不仅仅是做猪蹄的高手,还是一个极具耐心的人。他常常在傍晚时分,带着赵爱民一起走到街坊邻里家中,送上一份刚做好的猪蹄,细心地听着邻居们的反馈。有时候,邻居会称赞猪蹄的味道有些变化,比前几天更鲜美;有时候,邻居则会提出些许改进意见。赵大伟从不怨言,始终微笑着接受。他认为,做一份好猪蹄,不仅仅是技巧问题,更是对待食客的态度。
每一只猪蹄背后,都隐藏着赵家人的生活哲学。它代表了赵家对食材的尊重,对烹饪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正因如此,赵家的猪蹄越来越有名,食客们从附近的街区蜂拥而至,排队的人群常常让院外的石板路都被人流淹没。四合院的木门每天都被推开关合,仿佛无尽的食欲与热情在这里得到满足。
随着赵爱民渐渐长大,他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家常菜,它承载着父亲一生的努力和对家庭的责任。而他自已,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已生活的意义和方向。他并不想一辈子都只做一份猪蹄,但他知道,自已所学到的一切,都将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化作他人生道路上的灯塔,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