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瑞 作品

第96章 科场大案(第2页)

 然而,我们华夏民族的先辈们绝非等闲之辈,面对科举考试可能出现的舞弊现象,他们绞尽脑汁、殚精竭虑地想出了诸多精妙绝伦的应对策略。其中最为广为人知且行之有效的当属“糊名”与“易书”这两种方法。

 先说这“糊名”之法,其操作方式宛如一场精心设计的“蒙面舞会”。当考生完成答卷后,工作人员会迅速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等个人信息用特制的纸张严密遮盖起来,仿佛给这些考卷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此一来,负责评阅试卷的官员们在批阅时便如同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只能凭借试卷本身所呈现出的文字内容及答题水平来评判优劣,而无法通过考生的身份背景来左右判断。这就好比众人参与一场匿名征文大赛,诸位评委仅能依据文章的质量高下做出评价,对于究竟出自哪位“文坛巨匠”之手则一无所知。

 再来瞧瞧更为绝妙的“易书”之术。每当考试结束收卷之时,考场内会特意招募一批专业人士入场。这些人的任务便是逐份认真抄写考生们提交的答卷。他们下笔如飞、字迹工整秀美,经过他们的妙手,原本或许略显潦草或独具个性的笔迹瞬间变得整齐划一、规范标准,甚至就连考生本人恐怕都难以辨认出这竟是自己的原作。这种情形恰似某位作者创作出一篇精彩华章之后,又请来一位书法大家对其进行精心誊写,而后才呈交给评审委员。在此情况下,那些评委们即便目光如炬,恐怕也难以分辨出这份卷面整洁无暇的作品到底是否源自原作者的亲笔书写。

 所以啊,这“糊名”加“易书”,就像是给科举考场上了两把大锁,让那些想舞弊的士子们啊,只能是望而却步,乖乖地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去搏一搏那金榜题名的机会了!

 清朝早期那科举考场,可真是热闹非凡,舞弊案频发,就像是唱大戏一样,一出接一出。其中最具“票房号召力”的,莫过于顺治丁酉科场案和康熙辛卯科场案了,那影响力,简直就是科举界的“大轰炸”!

 清廷一看,这哪行啊,咱得严惩不贷!于是,涉案的主考官们,咔嚓一声,脑袋搬家,家产也被抄了个底朝天。丁酉科场那一案,更是狠,直接斩首27人,那场面,想想都让人肝颤!

 到了乾隆后期,清王朝这艘大船开始摇摇晃晃,科举考场也是乌烟瘴气,弊端多得跟筛子似的。这时候,最流行的作弊方式就是“递条子”,听着就像是现在考场里传小纸条,但那可是古代版的高科技啊!

 这“条子”怎么递呢?据清代那位着名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在《庸盦笔记》里揭秘,原来就是截一小段纸,上面写好诗文里某个关键字的位置,作为记号。只要你跟考官、房官熟,或者能托到关系,这条子就能递进去。房考官一进考场,心里想着要取谁,就凭这条子去找,那准确率,简直是百发百中,比现在的瞄准镜还准!

 这作弊手段,简直是绝了,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代人的智慧啊,有时候真是用在了“歪门邪道”上。不过,这科举舞弊,终究不是正道,最后还是得靠真才实学,才能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