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瑞 作品

第80章 修灯多少钱?

 乾隆四年,工部上书说太庙里的灯需要修缮,预算三百两银子。这事儿要是放在平时,对于家大业大的皇家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连眼皮都不会眨一下。但是,乾隆皇帝却对这笔“小钱”格外上心,不仅降罪于工部的官员,还斩了几位领头的。这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堂堂一代帝王,竟会为这点儿银子斤斤计较? 

 其实,乾隆这么做,自有他的深意。他深知,治国如治家,细微之处见真章。父亲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就以勤政闻名,对任何事情都要求精益求精。乾隆继承了这一点,即便是继位之初,他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他看来,三百两银子虽少,但背后反映的问题却不少。如果官员们连这点钱都能随意挥霍,那国家财政岂不是成了他们的私人金库? 

 乾隆皇帝一看,眉头紧皱,心里暗想:“修个灯具,怎么要这么多钱?这不是抢钱吗?”他拿起奏章,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于是,他决定派督察院下去调查,看看这钱到底花在哪里了。 

 督察院的人马到了工部,一番调查下来,果然发现了猫腻。原来,这些官员们借修缮之名,中饱私囊,虚报账目,把三百两银子装进了自已的口袋。督察院立刻将情况上报给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听说后,气得拍案而起,下令将所有涉案官员押到宫中审问。这一审,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不仅是一般的小官吏,就连堂官儿,也就是那些尚书、侍郎,也全都卷入其中。乾隆皇帝心想:“好家伙,你们这些堂堂的高官,连这么点小钱都不放过,真是‘富有沧海,还把一粟贪下’啊!” 

 于是,乾隆皇帝大发雷霆,下令将所有涉案官员严惩不贷,有的降职,有的流放,更有几个领头的被砍了脑袋。这一番雷霆手段,让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 

 满朝文武大臣们纷纷议论,年轻的乾隆皇帝虽然年纪轻轻,但绝非等闲之辈。他不仅心思缜密,办事精明,而且下手狠辣,令人敬畏。从此以后,大家对乾隆皇帝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轻视变成了敬畏,生怕自已不小心触了他的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