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可是忘了黄祖?黄祖与州牧结盟,州牧可与黄祖联系,让其出兵万余足矣,如此攻襄阳的兵力也就够了。”刘晔仍坚持他的想法:“襄阳兵力虽众,但刘表用兵保守谨慎,他又得防曹操,不能全力防守。”
“刘表屯于襄阳的兵力,分驻汉水两岸,州牧大军从沙羡渡到州陵,向襄阳进发,刘表必会恐慌,届时黄祖大军潜伏起汉水之上,可趁机突袭汉水上襄阳两岸的港口,只要得手其一,便可掌控长江,刘表驻樊城的兵力就被断了后路,迟早会粮草断绝。届时,我大军再攻襄阳,就大大有利了。”
刘晔这一策倒是引起了刘敬的注意,众人也思考起来。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开了口:“子扬此策,恐怕有些冒险了。”
“哦?此言何解?”
“子扬之策,以我大军从陆路上攻打襄阳,牵制襄阳的兵力,再让黄祖出兵从水上突袭,切断襄阳与樊城的联系,此计若成,不管拿不拿得下襄阳,刘表必会损失惨重,光汉水北岸上万兵力都让刘表心疼。此计不可谓不妙,只是……”
诸葛亮虽是反对刘晔的说法,但并没有明说 ,而是先夸了一番,再说其他。刘晔自然明白,“只是”两个字的后面才是重点。
“水上突袭需巧抓时机,强攻荆州水军,非智勇双全之人不能做到,黄祖非可靠之人,州牧不能把此重任托付给外人。”诸葛亮觉得刘晔之策有些漏洞,但他只是点出其中一点,便是拿黄祖说事。
刘晔听了诸葛亮的话,紧皱眉头,想了想又点了点头:“看来是我考虑欠妥,黄祖虽与州牧结盟,亦有些勇猛之名,但若让其与刘表交战,他未必敢战?且如孔明所说,如此重任,托付外人,若其不力战,稍有不慎,还拖累我大军
了。”
“攻襄阳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突袭,如突袭不能成功,则陷入久战,久战对我军不利。若我军担当突袭之责,则黄祖的兵力无大用,而陆路上攻襄阳兵力就不足了。如此看来,攻襄阳恐怕并不可取。”
刘晔自己就先否认了攻襄阳的说法:“既然攻襄阳不成,那只能先攻江陵,只是攻江陵,我大军必陷入久战。”
诸葛亮又咳了几声,清了清嗓门:“州牧,攻襄阳确实有不妥之处,今公孙瓒败亡,袁绍迟早南下,与曹操一战,南阳一带则极为敏感,稍有动静,刘表、曹操和黄祖皆会有所动。我大军若攻襄阳,亦无法控制局面,反而容易被卷入曹操与刘表的纷争中。”
“攻江陵就不同了,州牧无须担心曹操。刘表必会出襄阳兵力支援,但因刘表还要防范曹操,其援军不会多,届时州牧可让黄祖,陈兵于长江江夏水域,封锁江面,不让刘表的大军过去。刘表不敢硬闯,其大军只能走陆路支援,在陆路上对阵荆州的军队,我军会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