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吃大面 作品

第二百零七章:孤很不高兴

 李承乾回到长安后,继续外出。 

 不过,这次他叫上魏征与于志宁后,继续外出微服访查。 

 “殿下。” 

 “长安有点过于热闹了。” 

 半路上,于志宁主动挑起这个话题。 

 魏征冷哼道:“是有点热闹了,热闹的不太像话。” 

 李承乾微微一笑,道:“热闹点不好吗?” 

 于志宁还没开口,魏征当即反驳道:“殿下以为这是好事?” 

 “公然骂战,操纵舆论,愚弄百姓。” 

 “要再不管的话,怕是要演变为拳脚行。” 

 于志宁这时才接话,道:“每日报纸数十种,几十万份发行。” 

 “不说其内容多少双方的骂战,就是此举也太过劳民伤财,损耗民心了。” 

 “百姓都不知道该信谁的。” 

 “这边说他有理,百姓就信,那边说他才是对的,百姓也相信。” 

 他双手一摊,叹道:“这把百姓都分成两个阵营了。” 

 “长此以往下去,就不会是热闹,会分散民心的。” 

 江南系与山东系,双方的斗争已经不是火药味,是早就点燃了。 

 双方舆论骂战,打得不可开交。 

 长安的舆论,几乎是被他们搅合的一塌糊涂,思想混乱,百姓文人也是各执一词,相互攻讦。 

 别说百姓,学子文人信什么。 

 就连官员们,看到双方的报纸内容,也不知道真假。 

 而且报纸内容也越发变味了。 

 原来有的经典注释什么,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那些世家士族,塞了私货的文章。 

 早就没最开始,双方能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来了。 

 李承乾倒是很放松。 

 他看着外面的田野,很是满意。 

 长安到底是京师啊。 

 在农业方面,是下了功夫的。 

 他看到不少百姓,在开垦荒地,铲除荒草,翻开土地,等着太阳炙热干了之后,放火一把绝根不说,还能给新地施肥。 

 “不要危言耸听,也不要过于紧张。” 

 “朝中本来就提倡言论自由,就连陛下也多次表示,凡是他有不对的地方,尽管直说,无须顾忌,不会因言获罪。” 

 “陛下心胸博广,都能接受犯颜直谏。” 

 “民间报纸又没有对朝局大事乱点评说话,如何能对他们插手干预他们呢?” 

 李承乾也不看他们,淡淡的说道:“说什么劳民伤财,损耗民心。” 

 “劳民伤财谁了?” 

 “那些报纸一文钱一份,成本都是他们扛下来的。” 

 “伤的也是他们自己。” 

 “一文钱百姓花不起,但也有识字读书的人宣读,让他们见识开阔。” 

 “启发明智,学到道理,怎么能说损耗民心呢?” 

 这个道理,其实都懂。 

 但到底是让人不舒服。 

 于志宁道:“殿下,话虽如此,但长安是京畿重地,天下中心。” 

 “这些报纸传到天下各地,进一步引起骂战,若是导致南北割裂,就怕悔之晚矣啊。” 

 魏征也有些忧心忡忡。 

 他知道于志宁说的不是假话。 

 “殿下不得不慎重,思想本就复杂,引起南北文人士子对立,从而出现割裂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李承乾不置可否。 

 事情并没有到那等地步。 

 如果说信息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的话,他还担心。 

 就现在全靠吼,识字率低的情况,短短时间内就造成这等局面。 

 那才有鬼了。 

 李承乾一行来到一处京畿县。 

 先去了一处村庄,找到老农借个歇脚地,顺带着喝点水,再询问购买贞观犁,耕牛的事情。 

 “不瞒贵人,贞观犁以旧换新,再多补点钱,小老儿也认了,谁让贞观犁其实好用呢。” 

 老农坐在一边,说道:“只不过,这耕牛,我家是有的,一头就够了。” 

 “但里正就是要我多买一头。” 

 “多一头不说,还有多一个贞观犁。” 

 “补的贞观犁,家里就掏了一半多的积蓄,哪里还有钱再买一头耕牛加贞观犁啊。” 

 “哎……。” 

 “这是要把人往死路上逼,也不知道圣天子是怎么想的。” 

 这话说的。 

 魏征与于志宁脸色很不自然。 

 李治与李恪也不由低头。 

 李承乾问道:“以旧换新,朝廷有补贴,贞观犁补的价格,应该不高吧?” 

 “我在其他地方听人说,最多补一百。” 

 老农激动的说道:“那是别的地方,我们这里是两百,有的还要高。” 

 “两百?” 

 魏征惊声,道:“朝廷明文下发,朝廷补贴大头,百姓最多拿出一百而已,怎么会两百?” 

 “不可能,官府说的朝廷规定的,不同地方补钱就不一样。” 

 老农摇头,道:“我们这个县,补的都是两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