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欲 作品

第410章 王胖子的【九感】,修炼之路开启

 此时!

 那三个灵体已然产生了重量。

 不过!

 其中的王胖子其实早就有了重量,只是他刻意隐藏起来罢了。

 毕竟,他所期望的是让姬羽和姜风二人亲身去感受并领悟修行之道。

 因为对他而言,修行实质上乃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深刻认知。

 一旦个人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了某个特定的高度,那些所谓的功法秘籍便不再显得那么不可或缺了。

 相反,凭借着这种高深的认知,修行者完全有可能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而且,炁的运转也将如同人体血液循环一般,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记忆。

 不得不说,姬羽和姜风在此前就已熟练掌控的精神力,于当下他们处于灵魂状态时,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倘若精神力不够坚毅稳固,哪怕是神通广大如大罗神仙般的存在,恐怕也难以施救挽回。

 要知道,人的灵魂可是被精细地划分成了【三魂七魄】。

 并且,在每一层级的修炼进程当中,都会犹如开启一道神秘之门那般,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而当一个人成功地推开整整十道这样的门扉之后,便意味着他已然踏入了成神之境。

 【十扇门分别是:胎门,爽门,幽门,吞门,尸门,除门,臭门,雀门,非门,伏门】

 成神仅仅只是个开始。

 此后,还需经历数次返璞归真的漫长历程。

 这个阶段所需耗费的时间,恰恰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

 但若是想要真正握有【创造】的力量!

 那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反复锤炼自身,直至最终抵达那个就连众神都不禁为之惊叹动容的至高境界——【造物】!

 望着眼前的修行道路!

 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漫长且遥不可及!

 但在王胖子的眼中,仅仅如同现实生活里普普通通的一天罢了。

 而姬羽和姜风究竟能够从中领悟到多少精髓呢?

 那就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天赋与机缘了。

 王胖子所修炼的并非寻常的【创世】之法!

 而是神秘莫测的【神识】之道。

 所谓【神识】,乃是源自于佛家的一种称谓。

 它代表着众生内心深处的心念以及认知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类似于道家所讲的【三魂七魄】这个概念。

 如此看来,可以说佛教其实正是道教思想的一种延续与拓展。

 在佛法之中,众生的认知体系共包含八种不同层次的识,分别是:

 通过眼睛感知外界事物的眼识;

 凭借耳朵聆听声音的耳识;

 依靠鼻子嗅闻气味的鼻识;

 借助舌头品尝滋味的舌识;

 利用身体接触外物的身识;

 用于思考判断的意识;

 掌控自我意识的末那识;

 以及存储一切善恶业力种子的阿赖耶识。

 在此八大识的基础之上,佛更是进一步推演出了更为高深的第九识——阿摩罗识。

 针对【神识】的确切定义,不同的佛学流派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

 根据有部、经部以及中观派等学派的观点来看,【神识】本质上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意识。

 这种意识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人类头脑中的具体反映。

 但若是依照唯识宗的理论,则认为【神识】实际上指的便是那最为深奥难懂的第八阿赖耶识。

 王胖子凭借自身独特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竟然从【神识】中领悟出了神秘而强大的【九感】!

 正因如此,他的战斗力已然飙升至当世无人可与之匹敌的巅峰境界!

 这神奇的【九感】分别是:

 第一感——眼识。

 我们的双眼能够捕捉到世间万象、形形色色的事物,这种视觉感知能力便是眼识所赋予的奇妙功能。

 无论是绚烂多彩的风景还是细微入微的细节,都逃不过眼识敏锐的洞察。

 第二感——耳识。

 耳朵作为听觉器官,具备倾听各种声音的本领。

 需要注意的是,耳朵仅仅拥有接收声波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的功能,并不能直接理解或解读这些声音所蕴含的意义。

 第三感——鼻识。

 鼻子拥有灵敏的嗅觉,可以分辨出无数种不同的气味分子。

 但如同耳朵一样,鼻子本身仅负责感知气味,对于气味背后的信息与含义,则需要通过其他感官以及思维来进一步分析和理解。

 第四感——舌识。

 舌头作为味觉感受器,让我们能够品尝到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

 尽管舌头能够准确地辨别不同口味,但要真正领略食物的美妙之处,还需结合其他感官体验以及个人情感因素共同作用。

 第五感——身识。

 它使得我们的身体可以感受到外界物体的接触、压力、温度等刺激。

 身体表面分布着大量的触觉神经末梢,它们将这些感觉信息传送给大脑,从而让我们产生相应的触觉反应。

 第六感——意识。

 意识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核心要素之一,具有认识抽象概念、思考推理、想象创造等高级功能。

 它不仅能够处理来自外部环境的直观信息,还能深入挖掘内在心灵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意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自由驰骋于无尽的思维领域之中。

 在深邃的精神世界里!

 存在着!

 第七感——未那识。

 这不仅是产生物我区别的根源所在,更是超能力源源不断涌现的神秘泉眼。

 末那识乃是意识的根基与核心,其本质如同永恒审视和深思熟虑的精灵一般。

 正如佛教经典《金刚经》中所阐述的那样,其中最为关键的三句箴言便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种对于时间流逝中内心变化的洞察揭示了生命中的无常本质。

 正是由于末那识将如此虚幻不实之物视为真实的自我,才会引发贪婪、憎恶、愚痴、怀疑以及傲慢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烦恼情绪。

 末那识悄然隐匿于潜意识的广袤领域之中,虽然它自身并不会主动制造善或者恶的行为和业力,但恰恰因为它对自我的顽固执着,使得所有众生皆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沼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