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十一月,正当袁绍图谋关中之时,刘备军麾下关羽再次突然出现,打破了袁绍的计划。
事情如此,自需得秦瑱北上之时说起,彼时秦瑱听从了荀攸之计,采取围魏救赵之策。
随后他除了加紧率领兵马北上之外,又派遣了两个信使分别前去知会关羽和刘备两军。
信使得信之后,就一路北上又朝着东边行进,在袁绍的眼皮子地下来到了洛阳城内。
自从徐庶进入洛阳城后,其人便一直在收拢附近的山贼和武装力量,时刻准备朝着北边进军。
因是现在他们的地盘已经形成了一个u字形,东边青州多出了一块,而在陈留和洛阳夺取之后,这里又多出了一块。
也即是说,在他们没有全部夺取兖州之前,袁绍的兵马随时可以从兖州突入他们的腹地豫州。
故而在夺取洛阳之后,他们必须占据有利地势,才能在以后和袁绍对敌之时打出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趁着袁绍主力在西边之时,夺取东郡以南的诸多郡县最为妥当。
可徐庶却不然,在他经过缜密的思考之后,觉得夺取兖州,远没有夺取河东北上并州更好。
毕竟,他们的主攻方向并非中原一地,以后刘备夺取长安、洛阳之后,多半会继续以此地为都城。
如果他们现在错过机会,选择夺取中原,那以后他们从关中出兵之时,袁绍就能以骑兵不断骚扰兖州。
可如果现在他们夺取了河东、河内之地,那以后便可依山而守,从并州、中原两个方向进攻袁绍。
只要他们兵力足够,那只需要一战,就可以收服整个河北之地,抱着这等想法,徐庶开始了长时间的准备,直到关羽到来。
关羽的到来,让徐庶意识到了一件事,秦瑱的想法可能和他一样,都是想要先夺取了并州之地。
所以在秦瑱的信使到达之前,他已经和关羽整备了月余兵马,随着秦瑱信使一到,二人便领军又朝河内杀去。
十月十九日,当荀谌才出使长安,关羽和徐庶已然带着六万大军从孟津港北渡黄河。
十月二十日,大军还未渡河完毕,关羽便带兵对温县发起了猛攻,是日温县陷落。
十月二十四日,河阳、野王、波县相继被关羽夺取,袁尚后知后觉,忙带兵前来抵御。
十月二十七日,袁尚兵败遁往魏郡,关羽亲率五千兵马越过王屋山,奔袭河东绛县。
十一月初五,绛县遭到关羽袭取,徐庶大军夺取了河内大半城池,此时消息方才传到袁绍军营之中。
袁绍此时正因为恼怒夏侯惇诈降而猛攻长安,听得东边急报,便是大惊失色,忙令撤军。
可沮授见之,却急忙劝解袁绍退不得,因为关羽开始动军,意味着秦瑱很可能已经抵达长安。
他们现在一退,就会遭到秦瑱追击,倒时候他们前面被关羽挡道,后面又有秦瑱追击,那便会一败涂地。
现在如果能将长安夺取,那不仅秦瑱会退兵,就连关羽也难以持久作战,可徐徐败之。
而这一次,田丰再度与沮授持着相反意见,他觉得现在城内足有六万大军,短时间压根不能击破。
现在趁着敌军没有达成合围,他们撤军还来得及,如果现在不撤,让刘备军达成合围,那一旦马腾、韩遂反叛,他们将全军覆没于此。
两个此时本来已经去世的智者抱着不同意见劝解袁绍,自是让袁绍难以抉择,一连几日都未动作。
可他这么一耽搁,却叫秦瑱看到了机会,于建安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对袁绍大营发起进攻。
在此之前,他的兵马动向并没有被袁绍获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秦瑱在抵达蓝田之后,就遁入山中。
这里便得说一句,蓝田位于如今的蓝田县以西,乃是前往长安的必经之路,位于两山之间。
但秦瑱抵达此处之后,知晓东边消息传来,袁绍必然撤军,所以他就选择了迂回前进。
没有从蓝田杀入长安,而是从蓝田往东的山谷之中,绕道至郑县以西,也即如今的渭南市。
这也是秦瑱的惯用手段,不按正常道路进军,往往会通过预测敌军反应,先行埋伏于敌军的必经之路上。
这一招在能准确预测敌军目的之时,通常会有奇效,可惜这一次他遇到了袁绍,这个优柔寡断的君主。
在面对东边急报的情况下,袁绍没有选择第一时间做出决断,就让秦瑱陷入了一阵思考之中。
毕竟,袁绍如果直接撤军的话,那经过潼关,在风陵渡渡河便是其人最快的回军道路。
可如果袁绍一直耽搁,那或许会选择先行北上,经过蒲坂直接东渡黄河,绕过他现在的埋伏地点!
也即是说,袁绍没有反应,就意味着他的埋伏很可能失败,他必须采取主动进攻之策!
在经过仔细思考之后,他最终决定,让荀攸进入长安城内,联合他对袁绍的大营发起进攻。
本来荀攸作为曹操军师,是不能放回去的,但秦瑱笃定荀攸不会再叛,唯有放回,才能获取最大战果。
于是在他的决断之下,荀攸得以孤身返回,进入长安城内,和荀彧、郭嘉等人汇聚。
众人聚在一处,自是免不了一阵嘘寒问暖,可当众人问起他是怎么回归之时,荀攸便道:
“乃因秦瑱北上之时带我随军,我见路上并无防备,断定主公必令降于刘备,由是与之助力!”
“如今秦瑱已经率兵抵达鸿门以东,意图与我军里应外合,共破袁绍,故派在下前来。”
他一说罢,众人脸上神色便都有些诡异,虽然曹操已经下令投降,可在刘备受降之前,他们还未隶书刘备麾下。
结果秦瑱可好,什么都不管,就让荀攸前来让他们助力,这显然是有些不符合投降程序的。
不过荀攸见得众人如此,索性即沉声道:“如今曹公已为国事而丧,临终之前,尚且谋划。”
“诸公即已议定投降,何必还在此处犹疑?现在若不击败袁绍,来日战争无休无止,岂不反害大汉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