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二歌 作品

第二百六十三章 ,说降张辽(第2页)

 事情本来很顺利,聂壹成功将匈奴主力引到了三十万汉军的包围圈中。

 可匈奴兵马南下之时,匈奴单于发现了异常,随之派兵攻破了一座堡垒。

 在俘虏的口中问出了汉军谋划,发现有兵马埋伏,急忙退军,由此导致一场可以决定国运的包围战功亏一篑。

 从那以后,聂氏得罪了匈奴人,又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此沉沦。

 为了避怨,聂壹便改做了张姓,家族也逐渐由此衰败了下去。

 这件事本来是张辽的家族之密,即便是亲近之人也不知晓。

 但现在却从秦瑱的嘴里给说了出来,自然让张辽感觉惊讶。

 他自不知秦瑱有着史书作为情报来源,只觉眼前的秦瑱越发神秘!

 但他如此惊讶的神色,却让秦瑱看出了倪端,随之叹道:

 “说来此事亦是可惜,聂翁之谋本是利国利民之大计。”

 “不料竟然泄于小人之口,导致我大汉失去了大好时机,以致后来劳民伤财。”

 “在下每听此事,便觉可惜聂氏一家忠义之举,不得伸张,反使后人改名易姓,难以认祖归宗。”

 “故知将军为聂翁之后,瑱便甚为佩服,念我大汉忠臣义士血脉不绝。”

 “今日得见将军,故而有意结交,将军切莫有太多想法!”

 “来来来,我等再满饮此杯,乃助我大汉早日复兴!”

 如此说了一番,他自是有举起了酒杯,朝着张辽递了过来。

 可张辽看的此状,又看着手上的鸡腿,一时间便再不知如何是好!

 他这个人又不笨,如何听不出秦瑱的话外之意?

 先说敬他忠勇,言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又说起他祖先之事。

 言语间虽然满是赞扬,可实际上却是每一刻都在讽刺。

 他现在忠心吕布不肯投降,算是什么忠心?

 他祖先那般大义凛然,为家国无怨无悔才是忠心!

 而他祖先身为一介商贾,尚且愿意为国捐躯。

 他现在身为阶下囚,却还自持忠义,有心思喝酒吃肉,这算什么忠义之后?

 若他祖先知道自己子孙现在混成这个模样,又该是什么想法?

 可以说,秦瑱没一句话是在贬斥他,但他却感觉越发的羞愧。

 只觉整个身上都在发痒,想找个地洞钻进去好好躲着不出来了。

 想着刚才他对秦瑱的态度,一时都觉臊得慌。

 人家好心前来劝降于他,他不投降就罢了,反倒还威胁人家。

 听起来是挺帅的,可却丢了他聂氏祖先的脸面!

 他聂氏子弟不思重振门楣认祖归宗,反倒是这般小人举止,岂不惹人发笑?

 念及于此,看着秦瑱再度举起的杯盏,张辽嘴角泛起了抹苦涩的笑容道;

 “先生切莫再言,如此一番话语,已是愧杀了在下。”

 “若是再听先生言语,辽今日恐怕要自尽于此矣!”

 秦瑱自然是不想杀了张辽,闻得此言,便笑道:

 “将军切不可有此愿也,大丈夫即不惧死,何惧一言?”

 “瑱今日所以言之,乃将军身具上将之才,不忍杀之。”

 “如此前来规劝,只愿将军至此奋发,来日若脱得牢狱,当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将军若是自尽于此,岂不是愧对先祖之举?”

 “也罢,吾知将军须得时间细细考虑,吾也不劝!”

 “此中酒肉,将军只管吃喝,若是不够,待得晚间,我再令人送来!”

 言之于此,他便站起身来,对张辽拱了拱手,转身欲去。

 张辽见状,看着一地酒肉,只觉毫无胃口。

 在秦瑱抵达之前,他只觉得不降才是正确的选择,符合他心中对忠义的理解。

 可听了秦瑱一番话语,他却觉得现在他不投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为。

 毕竟,秦瑱现在代表的是刘备,刘备代表的又

是大汉正统!

 这不是曹操、袁绍那些诸侯可以相比的,投降刘备没有任何道德压力。

 反倒是吕布背盟相攻,本属不义之举,他帮助吕布,就是助之不义。

 现在被秦瑱俘虏,如此优待还要宁死不降,这压根就算不上什么忠义。

 且秦瑱现在对他是仁至义尽,一顿酒肉不够,顿顿都给你管够,这哪是对待俘虏的待遇?

 要是在坚持不投降,坚持之前那般自以为的忠义,那成什么人了?

 思来想去,他便叹了一口气,朝着秦瑱离去的方向遥遥一拜道:

 “先生且慢离去,辽愿从先生之言,投降贵军!”

 秦瑱听得此话,便露出了一抹难以察觉的微笑,急忙回身快步上前道:

 “将军此番肯弃暗投明,真乃国之大幸!”

 “今得将军之助,我大汉何愁不兴?快快起来,休要如此多礼!”

 张辽被他扶了起来,神情任旧复杂,虽然降了,心情却没有丝毫轻松道:

 “先生如此,辽心甚愧,此番虽降,吾却不愿与温侯为敌,还望先生应之!”

 秦瑱本来就没打算让张辽来打吕布,闻听此言便道:

 “将军放心,瑱从来不强迫他人做事,将军投降之后,只管练兵!”

 “至于对敌吕布之事,无须将军上阵!”

 张辽听着这话,心中好受了一些,随之又问道:

 “多谢先生,不过在下还有一问!”

 “敢问先生,此战之后,欲如何处置温侯?”

 但他这话问出,秦瑱却是罕见的露出了一丝迟疑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