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书生 作品

第64章 不同阶层的思想碰撞

立场、出身、所受教育、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等不同,人就会产生不同的言论和态度,做出不同的决定和选择。

 偏偏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人多地广。

 这无疑加剧了差异化。

 基于此,一场场战争、辩论被发起。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便是明证。

 最终秦朝一统,法家胜出。

 法家的条条框框很多,维护条条框框的手段说起来也很多,但归结起来就俩字——惩恶。

 法家最终被儒家取代。

 并非因为儒家有多好。

 而是因为它的手段归结起来也就两字——扬善。

 其实它俩就跟阴阳一样,一体而生,谁也离不开谁。

 为什么惩恶?因为希望人不要恶。

 为什么扬善?因为还有很多恶人。

 那为什么儒家能赢?

 归根结底是因为儒家说话好听。

 低情商:惩恶。

 高情商:扬善。

 前者听着就消极,但实际上很积极。

 后者听着就积极,但实际上很消极。

 人这种生物,是愿意听好话的,哪怕明知是假话。

 君王这种生物更不必说。

 于是儒家上位,越到后面伪君子越多。

 因为儒家给出了条条框框的关于‘仁义礼智信’的定义。

 有人便开始专门研究定义,照猫画虎,以求得到名和利。

 相较而言,道家就高明多了。

 一个‘道’字,涵盖了所有,不偏不倚。

 一个‘道’字,哪一家的学说都避不开。

 儒也好,法也好,别的什么家都好,都相当于是分了一块有形有质的蛋糕。

 而道本身是蛋糕的概念,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论。

 已经得道的张角,辩赢刘彻他们岂能不非常容易?

 但话又说回来了,吵不赢你还打不赢你?

 这便是张角无奈痛苦的地方。

 这也是他选择传道的原因。

 他想影响更多人,群策群力。

 李中孚看出来了,张角也想向刘彻传道,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所以才会一上来就语不惊人死不休。

 但很可惜,刘彻并没有明白,反而被气跑了。

 “他未必是错的,我也未必就是对的。”酒桌之上,张角如此感叹。

 李中孚‘嗯’了一声:“鸡子不撒尿,各有各的道。”

 “大汉已经积重难返,但愿他们来得及。”

 “你不打算帮忙?”

 “我该以何种身份帮忙?身份就是立场,立场就是倾向,倾向就是迫害,我不能去迫害,他们也不能允许我迫害。”

 张角狠狠灌了口酒。

 在此之前,李中孚以为自己懂张角。

 在此之后,李中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懂他。

 这个人真的太通透了。

 而且他还有他的执拗。

 谁又能猜中他的心思和行为呢?

 以前仁爱医馆来的都是高高在上的既得利益者和普通百姓,步调还算一致。

 所以当老朱想对付曹操时,李二他们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纷纷声援。

 张角则不同。

 他就像一条闯入陌生河流的鲶鱼,把水都给搅浑了。

 “还好我只是一个医馆主人,而不是什么皇帝教主,太难了!不管是对于天道还是人道来说,人都太小了。

 你瞧着吧,照此下去,仁爱医馆会变得更加热闹,要是嘛时候老子、孔子、孟子他们也来了,啧啧。”夜间,李中孚对着万贞儿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