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公文包(第2页)

 “对了,还可以做钱包和皮带。”

 “钱包和皮带用同样的颜色的皮子做,花纹啊,商标啊,都弄成一样的。让张伯伯他们给你们生产实木的盒子,里边垫上绒布,把皮带和钱包放一起卖。”

 “我听我同学说,他爸去香港,就从香港带回来一套这样的,好像得两三百块一套呢?”

 “我看干脆你们去买一套,照着人家的样子做,人家卖三百,你们卖三十不行么?”

 卖三十会不会亏?

 当然不会,卖十三都不亏,钱包和皮带才能用多少皮子?

 我爹他们现在还没有品牌的概念,不知道一件商品,特别是皮具这种类似于装饰品和奢侈品的东西,卖出去的价格中,无形的价值应该占一大部分。

 他们现在衡量成本,都是按皮子的面积来的,顶多再加上人工、水电、税费之类的。

 我爹跟张伯伯早已经被震的说不出话来。

 钱包和皮带卖二三百?

 花三四个月的工资,就买个钱包、买根皮带?

 就算卖三十,那也半个月工资了。

 虽说现在大部分人工资都涨了,不是以前那种三十六快万岁了,可平时人身上顶多也就装个块儿八毛的,用个手绢一包就完了。

 谁会想到用钱包?

 那不是招小偷惦记么!

 不过那个公文包的话,倒是一条路子。

 “小南,你说的那个什么公文包,那是在香港那边,咱们这边会有人买么?”

 我爹没说话,张伯伯倒是先问了一句。

 “张伯伯,这要问你,如果有,你会不会买?对了,就是那样的。”

 电视里,不知道哪个台正在重播《流氓大亨》,方谨昌漫步在中环街头,旁边匆匆而行的人流里,好多人都背着公文包。

 “呃,要是···,要是不贵的话,倒是可以买一个。”

 我不清楚张伯伯是故意给我面子,还是心里真实的想法,不过不管哪一种都问题不大。

 “县里机关里的人,几乎大部分的人都是拿的张伯伯的这种提包,还有背军书包的。”

 “平时大家都这样,也就看不出来差距,但是我们老师说人是有攀比之心的。”

 “一旦有一两个人买了,拉开了档次,马上就会有人眼红,到时候肯定就会有人跟上。”

 “爸,我建议你生产出来之后,去县机关里面找那些平时装文件多的,经常往各个办公室跑的,什么秘书啊,通讯员啊什么的,送他们一人一个,马上就能把消息给散播开了···”

 “···”

 老张同志和老江同志对视半晌,最后老江同志才不敢置信的问了一句。

 “这些···,你都是从哪儿知道的?”

 “电视里啊!”

 我随手一指电视里的《流氓大亨》。

 “还有杂志,我看《读者文摘》里讲了好多企业转换思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呢。”

 《读者》那时候还叫《读者文摘》,要到1993年才改名。

 “对了···,《流氓大亨》里还有好多其他种类的女同志背的包呢,你要是还想做,就找个录像带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