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作品

第237章 乱认祖宗(耶律大石:我们三帝并立,开启新三国吧。)

【#乱认祖宗,玩的有多花?#】

 【真君四年,公元443年。

 一位名叫李敞的北魏官员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他奉太武帝拓跋焘的旨意,要到大兴安岭深处的一个山洞里祭拜天地,同时奉祀北魏皇室的列祖列宗。

 在鲜卑拓跋部口口相传的史诗里,鲜卑人的起源是大鲜卑山里的一个石室。

 但是鲜卑人迁徙几百年之后,石室的具体位置已经不得而知。

 真君四年,时有马洛候国遣使朝献,进言:其地有石庙,民常祈请,而有神显灵。

 随后,北魏朝廷遂遣李敞赴石室,告祭天地,谟拜祖先,并撰祝文二十五行,一百零一字。

 这个故事听起来顺理成章,可是稍微细想一步就很不对劲。

 拓跋焘难道没有想过要是搞错了怎么办?

 又该如何证明乌洛侯国报告的山洞就是传说中几百年前被遗弃的鲜卑石室?

 答案是:对于太武帝来说,山洞的真假根本不重要。

 也许传说中的石室早就消失了,甚至压根就不存在。

 但是只要北魏王朝在这个山洞里举办了国家祭典,它就是真的石室,假的也是真的。

 石室是真的,拓跋家族的八十一代族谱就是真的,北魏统治者的祖先源自黄帝的孙子始均就是真的。

 认祖宗是一门大学问,它事关族群认同以及统治政权合法性。

 拓跋部把祖宗攀附到黄帝身上,就能证明它比慕容部、段部、宇文部都伟大,是鲜卑各部的天然共主,也是华夏贵族集团的一部分,是中原的合法统治者。

 在人类的历史上攀附祖先,简直像吃饭喝水一样普遍,是政治与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日常行为,只要有人类活动地方就有攀附,就有不断被发明出来的祖宗。

 明朝时期,华夏民间大修谱时代到来。

 嘉靖之后,随着大礼仪事件波及民间,家谱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包含整个宗族的广谱开始流行。

 明清两朝许多底层文人当上了修谱先生,帮客户编纂家谱,特别是解决明朝之前家谱缺失的问题。

 经验丰富的修谱先生可以为客户迅速找到年代、地域合适的同姓名人作为祖宗。

 还可以按照固定套路一直编排到黄帝身上。

 在这场大爆炸当中诞生的家谱,往往都免不了乱认祖宗的问题。

 即使是边疆土司也不能免俗。

 例如:云南鹤庆土司、姚安土司都是大理国权臣高升泰的后代。

 他们各自编了一本族谱,但是家族早期祖先是何许人也,两家都很困惑。

 原因在于大理高氏的不同土司在过去几百年间编出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祖宗。

 有的攀附汉朝将军,有的攀附诸葛亮部下,有的攀附孟获部下,还有攀附中古门阀渤海高氏的。

 明朝天顺、崇祯年间,鹤庆和姚安土司编修的家谱先后问世。

 两个版本的高氏家谱都是尽力缝合的产物,但他们对于始祖是谁并未达成共识,对于汉人祖宗定居云南的历程也有不一样的叙述。

 有明一代攀附汉人祖宗是西南各族群的一大潮流,虽然族谱的细节往往经不起考究,但是华夏身份认同正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

 而认祖宗的王者,非游牧民族莫属。

 突厥传说当中的乌古斯连存在于哪个时代都没有定论,上下误差多达3000年。

 而在所有传说中,有一条甚至直接可以归于神话:突厥英雄乌古斯,征服了女真部落和身毒、唐古特、沙木、巴尔汉,生育了6个儿子,分别是:太阳、月亮、星星、天空、海洋、大地。

 而在所有版本中,安卡拉大学的麦莱克教授的版本最为有意思,他说乌古斯汗姓刘。】

 大汉,长安。

 “彼其娘之,又和乃公有关系?”

 刘邦惊呆了,匈奴认乃公当祖宗就算了,这突厥又是哪儿冒出来的?

 “陛下,但凡姓刘,肯定和您有关系,跑不掉的,认命吧。”

 韩?只说真话?信,如是说道。

 大秦,咸阳。

 “怎么全去姓刘了,姓赢不行吗?”

 “跟着朕姓很丢人吗?”

 始皇又一次被伤到了,王朝没人家长也就算了,连个认自己当祖宗的都没有。

 始皇脑海里有个小白人说道:要不要等刘季来咸阳,赐他姓赢,试一试?

 脑海里,小白人被小黑人一脚踢倒:你是不是傻,你这是把正统性都给了他,就不怕自己死后,他造反吗?

 小白人站起身来:造什么反,他都姓赢了,万一能让大秦和大汉一样长寿,不是赚了吗?

 小黑人:都不是自己血脉,再长寿有用吗?

 小白人:都改姓了,礼法上他就是大秦后裔,实在不行,可以让他取宗室之女为妻,他的后代也算有了大秦血脉。

 小黑人:你被后人影响脑子了?

 始皇的脑海里正在天人交战。

 唐朝的贞观帝也没好到哪儿去,哀怨一声道:“汉高帝当真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