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小生 作品

第74章 内阁决定

 内阁针对此奏疏做出了票拟决定: 

 从今以后每年由浙东盐运使直接向浙西提供一万石以较低税率征收到的食盐。 

 这样的安排虽然不能说完全解决掉了双方之间所有存在的分歧,但至少可以缓解部分地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因食盐花费过高带来的负担。 

 看到这里,坐在龙椅上的孙太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这并不是因为她对内阁所提方案本身有多么地满意或支持,而是在她看来,面对这样一个几乎贯穿整个大明国朝近百年的争议性话题时,能做到目前这般程度已经算是处理得相当公平公正了。 

 百年纷争绝非一日两日可以轻易平息的,内阁能考虑到如此层面,已属不易。 

 随后她的目光又转向了另一张纸张之上,那上面赫然写着先帝天顺帝亲笔留下的墨迹: 

 “春秋之时尚有移民移粟之举作为缓解粮食紧缺之策,更何况如今我泱泱大国四海为一统,又怎能容忍因地域原因造成内部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象继续存在呢?” 

 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种超脱时空局限的眼光及气魄。 

 这段批复不仅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当前争论的核心所在——即应摒弃地域偏见促进资源合理流动。 

 同时也用寥寥数语给长达数百载的东西之争画上了句号。 

 接下来她还翻阅了好几份同样经过先帝亲自批阅后的文件资料,发现无论涉及何种复杂情形,他的处理都恰如其分、妥帖无比。 

 这一刻,原本紧锁双眉正沉浸在深思之中的太后面容渐渐舒展开来,眼神也不再那么沉重了。 

 她扭头望向在一旁默默不语显得十分焦虑烦躁的儿子天顺帝身上,心中顿觉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呐。” 

 她轻声感叹道,随即嘴角轻轻勾起笑容。 

 她发现,如今天顺帝身边伺候的人极少,那些往日围在他身旁的宫女和宦官们现在都刻意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这变化如此明显,仿佛有一道无形的鸿沟将他们与这位曾经的年轻皇帝隔离开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寂静,甚至让她感到了寒意。 

 即使有人需要靠近为他递上笔墨或茶水,也都显得极为拘谨,生怕一个不小心便会招致责备。 

 此刻,坐在书桌旁认真翻阅手中厚厚一叠奏折的天顺帝对此并无察觉。 

 每当拿起一张新的文书时,他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了专注而坚定的光芒。 

 不仅仅是简单地勾画几句了事,从那缓慢移动、慎重落笔的姿态中可以看出,对于每一份文件他都投入了相当大的心思去考量。 

 虽然自己对政事一知半解,但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着复杂与微妙。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绝不会出现这般细致入微的态度。 

 很明显,这段时间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变故——特别是最近的出征以及李承影的到来,无疑让这位年轻的帝王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洗礼。 

 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成熟稳重正是太后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模样,或许也是整个帝国未来希望之所系吧? 

 正当她沉浸在这样令人欣慰又略带感伤的想法中时,“嗻——”随着轻轻一声低吟,打断了这份沉思。 

 “母后……”,天顺帝抬头望着步入房间中央站立不动的母亲,语气平静而又带着几分敬重地询问起来。 

 刚才听到的话语让他瞬间紧张起来,毕竟太后的严肃表情很少见。 

 “其实呢,哀家还有件事要同你好好谈谈。” 

 孙太后缓缓开口,声音虽不高却足够清晰有力,“关于你的老师,李承影先生,我打算替他牵个红线。” 

 这句话如同一道晴天霹雳般落在房间里,打破了所有的宁静。 

 “啊!这种事情竟然从未听李先生提过半分!” 

 惊讶之余,天顺帝忍不住提高了嗓门质疑起来。 

 要知道平日里师生之间感情深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应该事先通气才对呀! 

 “傻孩子,这是皇家给与李先生的特殊荣宠啊。” 

 孙太后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却毋庸置疑,“这样的恩赐怎么能随意推辞呢?” 

 说完这句话,她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紧握着的手背以示安慰。 

 在那一刻,空气中重新弥漫起了温暖的气息,同时也让人感觉到了某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在悄然形成。 

 孙太后显然有点生气了,她作为一国的太后,亲自为李承影做媒指婚,居然还会遇到不愿的情况!这让她不由得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