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天 作品

第20章 神在用兵

 题记:

 身为红军的一名团长,回首往昔,在那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岁月长河中,其中四渡赤水之役犹如一部波澜壮阔、动人心弦且充满着无尽惊险与奇迹的英雄史诗。其情节之跌宕,战斗之惨烈,决策之精妙,皆深深铭刻于我灵魂的核心之处,仿若永不磨灭的印记。其间的每一处细微末节、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每一回上级领导英明卓绝的战略抉择,时至今日,依旧如同昨日重现,清晰而鲜活地在我心间萦绕,令我难以释怀。

 我,有幸亲身参与这一伟大的战略行动,成为历史洪流中的一滴水,见证了奇迹的诞生。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那些突如其来、短兵相接的遭遇战,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触动与无尽思考。每一次与敌人的狭路相逢,都是生与死的考验,都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从最初的紧张应对,到逐渐地冷静分析,再到后来能够迅速洞察战场局势,精准把握战机,我在战火的洗礼中,实现了自我的一次又一次跨越与成长。四渡赤水,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系列战斗的集合,更是一座锤炼我军事素养的熊熊熔炉。

 当谈及四渡赤水,那其中所蕴含的军事智慧与战略精髓,已远远超越了我以往对于用兵之道的认知与理解。这绝非寻常意义上的“用兵如神”,那般表述似乎仍不足以彰显其精妙绝伦与超凡脱俗。它分明是一种更高层次、近乎于“神在用兵”的境界。

 仿佛有一只无形却又无比强大的大手,在巧妙地操控着战争的棋局,将敌军的动向尽收眼底,把每一处山川河流皆化作克敌制胜的关键要素,使我军在看似绝境之中,总能绝处逢生,一次次成功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每一次渡河的时机、地点的选择,每一步战略佯动与真实意图的切换,皆如神来之笔,恰到好处,令敌人晕头转向,疲于奔命,而我军则始终牢牢掌握着战略主动权,向着胜利的方向稳步迈进。

 部队经过数天的休整之后,终于迎来了新的指令——继续行军。同时,一道命令下达至各个团级单位,要求所有团一级的干部立即前往师部参加重要会议。接到通知后,我与小鬼以及我们团部的领导一同匆忙赶往师部。

 当我们踏入师部会议室时,一股凝重的氛围扑面而来。只见师长端坐在首位,面色铁青得仿佛能滴出水来,那严肃的神情让人不寒而栗。整个会议室里异常安静,没有人敢交头接耳,所有参会人员全都正襟危坐,腰杆挺得笔直,脸上的表情也都格外肃穆。

 我见状不敢有丝毫耽搁,迅速找到一个空位坐下,然后静静地调整呼吸,默默地等待着会议的正式开始。此时此刻,仅仅凭借着会场内弥漫着的压抑感,我便能清晰地感觉到接下来所要讨论的会议内容必然非同小可,其严肃性不言而喻。

 没过多久,师长环视一圈见众人皆已到齐,便毫不犹豫地直接宣布会议开始。他微微前倾身体,双手撑住桌面,用一种特别沉重且严肃的语气缓缓说道:

 在战术转移初期,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战略转移开始后,红军又在军事指挥上屡屡失误,导致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士气受挫,并且始终处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

 我军战术转移到达贵州后,蒋家王朝妄图将红军围歼于川黔滇边境地区。他调集了中央军、川军、滇军、黔军及湘军等多股势力,总兵力达数十万之众。川军沿长江布防,阻止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滇军在云南边境严守,防止红军入滇;黔军则在贵州境内对红军进行围堵;湘军于东面配合中央军进行追击。敌人在交通要道、城镇关隘构筑了大量碉堡工事,形成了严密的封锁网,使我军的活动空间被极度压缩,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我军处境就像笼中之鸟。

 同时,我军自身面临着诸多困难。长途行军作战让部队疲惫不堪,物资补给严重短缺,武器弹药匮乏,而且军队士气也需要重新振奋。在此关键时刻,遵义会议召开,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确立了教员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新的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突破敌人重重包围、摆脱困境并带领红军走向胜利的艰巨任务,这次由教员直接指挥所有部队,希望能为我军赢得一线生机,请大家回去告诉自己的部队,这次绝对要服从命令,做到命令到,立执行。请大家回去落实这次的战斗指示。

 随着部队的前行我部队都能感受到四周的压抑气氛,我在当时不知道的是这已经到了,一渡赤水之际,局势可谓是千钧一发、岌岌可危。蒋家王朝亲调集约 40 万装备精良、来势汹汹的兵力,精心构筑起重重封锁线,妄图将红军一举围歼于川黔边境这一狭小区域。我团接到紧急指令后,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全速奔赴土城。

 抵达土城那一瞬间,战斗的硝烟便如恶魔般瞬间弥漫开来。敌人的炮弹如倾盆暴雨般呼啸而至,无情地砸落在阵地上,一时间,阵地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大地都在剧烈颤抖。战士们毫不畏惧,迅速依托有利地形奋勇还击。他们紧紧握着手中的武器,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果敢,每一次射击都带着必中的决心。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由于情报出现偏差,敌军实际兵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估,且他们的武器装备更为精良,火力网密不透风。经过长时间的苦战,我敏锐地察觉到,若继续僵持下去,部队必将遭受重创,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中央毅然决定西渡赤水,向古蔺、叙永地区实施战略转移。

 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