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朝事(第2页)

 这一转手便能赚八十两! 

 此时眼睁睁看着沈逾白将卫风请走,就如看到煮熟的鸭子飞了。 

 出了铺子,卫风拱手:“多谢逾白兄解围,我实在惭愧,竟落魄到来卖字画。” 

 “卫兄靠才学糊口,有何惭愧。” 

 沈逾白淡然道。 

 卫风抬头去看沈逾白,见他脸上没有一丝轻蔑,就知他是真心,心底不由对沈逾白更亲近了几分。 

 作为文人,他有着自己的傲气。 

 可家里多张嘴等着吃饭,总不能为了自己的傲气让家人饿肚子。 

 自他入了翰林,就将家中父母妻儿都接了过来,一家子指望他的俸禄过活,日子过得清贫,省一省倒也能过下去。 

 如今粮食大涨,他那点俸禄就不够了。 

 “我苦读圣贤书二十载,一张字却只值五两银子,实在可笑!” 

 卫风愤懑不平。 

 沈逾白宽慰道:“商人逐利,要将字贬低得一无是处才能压价,卫兄何必因他人之言而自轻自贱?” 

 卫风拱手:“多谢沈兄点拨,让我豁然通达。” 

 又想到那掌柜的脸色,他心情大好也就有了闲心与沈逾白闲聊:“沈六元怎的来颜料铺子了,难不成也是卖墨宝补贴家用?” 

 沈逾白笑道:“我来看看颜料,家中女眷……” 

 卫风的笑僵在脸上,又想起沈逾白北宝胡同里的宅子,便悲愤道:“好了,你莫要再说了!” 

 他不想听这位说家中女眷如何如何。 

 沈逾白颇惋惜地闭了嘴,末了又道:“卫兄莫着急,粮价过些日子就要跌了。” 

 卫风只以为沈逾白是安慰他。 

 南边受灾严重,粮价不再涨就不错了,哪里会跌。 

 不过他还是承沈逾白这份情。 

 只是没料到,京城粮价果真渐渐跌下来了。 

 起因是建康府知州崔明启给天元帝进献了一种“红薯”,能亩产八百斤。 

 天元帝特意将“红薯”煮熟尝过,甘甜软糯,实在美味。 

 如此好吃之物,又如此高产,自是龙心大悦。 

 今年春种时,崔明启将此红薯全府推广,并承诺红薯按每斤十个大钱回购,又因沈族的红薯本就声名远播,因此并未费什么劲就将红薯推广开。 

 今年的建康府又是风调雨顺的一年,红薯在八月大丰收,家家户户除了留下口粮,其余全卖给了府衙。 

 而崔明启又将一小半送到了京城。 

 倒不是他舍不得,实在是人手不够。 

 得知这一消息,天元帝立刻派兵马前往建康府,将红薯尽数押到灾区。 

 至于运到京城的红薯,自是被拿来售卖,以缓解京城粮荒。 

 一时间,京城高门间以吃红薯为荣,倒是让得粮价跌了一成。 

 虽跌得不多,终归是能让更多人吃得起粮食,而翰林们也终于能吃饱肚子,翰林院的气氛总算好转。 

 而沈逾白又被天元帝召进宫了。 

 按照惯例,他该跟着徐直一起轮班,其他时候在翰林院修史,可天元帝时常插手翰林院的轮值,准确地说是插手沈逾白的轮值,这不,此次沈逾白就是跟随姜清月一同入的宫。 

 到用午膳时,沈逾白又被召到御书房。 

 此次不等天元帝发话,沈逾白主动献上自己带来的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