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鼓相当 作品

第338章 仲达,对于未来如何判断?

 河内郡,温县,司马家。

 大汉朝廷内部发生的政变已经过去多日,作为洛阳令的司马防并没有参与此次政变。

 司马防为人耿直公正,颇有威仪,但是行事风格却小心谨慎。

 贾复、李广、荀绲等人都曾经邀请过司马防参与此事,司马防却以家中儿子生病为由拒绝了此事,并返回了温县老家。

 司马防不愿意参加政变的原因很简单,他无法判断谁的赢面更大,如果能成为从龙之臣帮助皇帝推翻董卓的统治固然是好,必定能为家族带来巨大的利益。

 但是如果失败的话,以董卓残暴的性格,家族覆灭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如此高风险的政变并非一生行事小心谨慎的司马防会去做的。

 别看洛阳令的品级不高,但是职责、权力却非常之大。

 洛阳令是洛阳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洛阳地区的行政事务,包括户籍、税收、治安等。

 不仅如此,还要维护地方秩序,确保法律的实施和社会的稳定,洛阳令的官职相当于县长级别。

 在大汉,县长的俸禄是六百石,而由于洛阳是大汉的首都,洛阳令的品秩比一般县令要高,达到了一千石。

 不过,县令和县长虽然都是每个县的最高行政官,但是还是有些区别的。

 县令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期,秦国在实行商鞅变法后,改变固有氏族聚集模式,整合小乡为县,最高行政长官就被称为“令”,这时候县令是直接隶属于秦国国君的。

 秦国变法的成功,刺激了其余六国,六国开始纷纷效仿。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的郡县两级制彻底形成,其余六国见到此制度如此好用,再次开始效仿。

 秦始皇统一华夏后,在李斯的辅助下,完善了郡县制,并引出了县长的称呼。

 汉承秦制,刘邦建立大汉后,郡县制同样被继承了下来。

 秦汉时期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即五万人以上,最高地方行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则称县长。

 县令的俸禄一般会略高于县长。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汉末三国时期,到了两晋时代,由于汉末三国造成的战乱、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人口大面积锐减,万户以上的县越来越少,县长的称呼渐渐稀少,基本上都称呼县令。

 到了南北朝时代,县长的称呼彻底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地方的最高行政官开始统称为县令。

 司马防没有参与政变,自然不能算是当朝皇帝的心腹,而洛阳令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刘协自然想留给身边人或是在此次政变中出了大力的官员。

 这一日,携带司马防任命书的使者来到了司马家,并正式宣读了陛下的旨意。

 司马防的官职也从六品的洛阳令升迁为五品的太乐令,务必请司马防三日内返回京城,与新上任的洛阳令做好工作交接。

 看似升迁了,从六品升为五品,然而洛阳令是掌管整个洛阳政务的实权官职,而太乐令则是掌国家祭祀,为祭祀安排音乐的官吏,属九卿之一的太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