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余舟 作品

第38章 分封与郡县 王绾再见。

    “公子。”尚谨走到扶苏身边,轻声唤扶苏,他们有几日没见过了。



    扶苏见到他立即喜笑颜开,又转而有些感慨,“我还是不太习惯啊。”



    “身边少了公子和王离,我也不习惯。”尚谨陪着扶苏走了一程,临了才说,“虽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可我们终会相聚。即使不能常常见面,我们也不会生分,这就够了。”



    以前都是他们三个有说有笑地学文习武,扶苏身边总是热闹欢快的,有心事也不用藏着掖着。



    如今尚谨成了朝中官员,日日要去章台宫里。而王离则去了军中,更是远离咸阳,没个一年半载恐怕回不来。



    “嗯,足够了。”



    思及明日要论的话题,尚谨提醒道“明日朝会,公子慎言。”



    “我明白了。”扶苏颔首,他知道轻重。



    王离长长叹了口气“哎”



    “叹气做什么”王贲最听不得别人长吁短叹。



    “这不是想家了吗”



    “你那是哪是想家了是想咸阳宫了吧”王贲无语地瞪了王离一眼。



    真要说家,他们父子都在军中,王翦也时常来军营,哪有什么可想的



    “你什么时候有些功绩了再想着这些。”



    王离觉得这个最难,如今天下统一,哪有那么多仗能打他要是早生个六七年就好了。



    翌日。



    王绾上书说“陛下,诸侯初破,像是燕地、齐地、楚地,都离咸阳极远,如果不设诸侯,如何能治理好这些地方呢臣上言,请立诸公子为诸侯。”



    “诸卿以为分封可行”



    大臣里有许多赞成分封的,这在嬴政意料之中,但这不是他想要的局面。



    嬴政微微眯眼,递给了李斯和韩非一个眼神。



    李斯立刻站出来反驳“臣以为不可行,有周在前,教训还不够吗不如设官各郡,皆由陛下一手任免。”



    嬴政心中赞同,他不愿行分封,也不知王绾怎么突然提起这个,要是个博士提出来,他倒是不惊讶,却不想王绾也这么想。



    “陛下,万不可行分封。陛下可还记得臣有扬权一篇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也不赞同,他一向认为君主是要集权于一身的,“皇权一旦分散,陛下如何执掌天下”



    嬴政认可地点点头,韩非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不知看了多少遍了,自然记得这一篇,很合他的心意。



    “天下如今统一,陛下身为天下之主,就可以静观诸臣之行。由陛下设置百官,再广开言路。自然比效法周更好。”



    尚谨看着李斯韩非联手与其他臣子辩论分封与郡县,不由得激动起来,这可是原本历史里不可能见到的场面。



    不过很明显,自从李斯和韩非表明立场,大部分大臣都偃息旗鼓,没有敢触霉头的。



    就是苦了王绾,一大把年纪了,一个丞相被廷尉和上卿说的快还不了嘴。不过也是他自己突然想不开提分封,恐怕要遭祖龙贬斥了。



    「我好想说话啊但是这个时候我插嘴是不是不太好反正王绾肯定说不过先生他们。」



    尚谨聚精会神地盯着他们辩论,觉得自己嘴也痒了,好想说点什么,但是不能说。



    嬴政只是缓缓扫视,观察朝上诸人的神色,便发现尚谨虽然看着还规矩,那双眼睛里写满了一行字好想反驳丞相。



    “尚卿似欲言”



    尚谨眨眨眼,来活了



    于是他站出来,斩钉截铁地回答“臣以为,分封不可行。说句不恭敬的话,若是依丞相之言,今日封一个公子做晋王,明日封一个大臣做楚王,岂不是要重回周初了”



    “陛下如今有二十三位公子,不能厚此薄彼,个个要封,到时候陛下子孙满堂,不说千年万世,单说像周这样八百年后,能出多少公子,多少功臣,岂不是最后每里地一个王公”



    不知怎么的想起来明朝那些王爷,明朝最后都快养不起了。



    “自然,这是玩笑话,也可见分封实在不可行,若是分封可行,为何周最终亡于诸侯”



    李斯接过话头“与其行分封,不如我等与陛下使官吏体制完备,一样可以治理好各郡。”



    嬴政又看向一直不曾说话的扶苏,抛出了考验“扶苏,你以为如何”



    扶苏镇静地说“儿臣觉得,不可行分封。秦自商君变法以来,便不行分封了,官员也不再世袭。商君曾言,不法古。何况即使分封,儿臣等人能否治理好各地,也不好说。”



    嬴政对扶苏的回答颇为满意,而且确实如扶苏所言,他这二十三个儿子,恐怕没几个比得上朝中有能力的官员。



    权力,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安心的。



    “王相,勿复多言。”嬴政一锤定音。



    王绾垂眸答道“喏。”



    公元前224年初。



    “果然大秦很不一样啊,别的朝代的皇帝要是开国登基改元什么的,那都是大赦天下,大秦倒是天下聚会饮酒,但是有罪者绝不饶恕。”尚谨感叹道。



    这几个月以来,他亲眼看着一条条制诏从章台宫中传达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