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唱何须和 作品

第628章 一国两制分南北 君臣赌约见分晓(第2页)

 杜延年一听到这个“改”字,顿时头大起来,不

由得皱了皱眉。

 祁翀没有注意到他的表情,继续道:“要想鼓励举子出仕,一方面,七品以下的官员俸禄要有所提升,另一方面,要建立在八九品官员中遴选人才的机制,使他们在失去科考资格后还有其他途径获得升迁或转任。杜相,这就是内阁要考虑的事了!”

 “陛下高瞻远瞩,臣等受教了。只是,陛下,如此一来便要大动干戈了!大规模选拔人才是大事,同时,县域、州域变动也不是小事,关系到税收、民政等诸多事宜,如此大事是否从长计议?否则影响到今年的税收......”杜延年斟酌着劝道。

 “就是怕影响税收,所以才要速战速决!此事定下来越早,对今后的治理越好!选官的事还可以稍待几个月,但州县域重新划界却是刻不容缓之事。杜相,你觉得完成江南的州县合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至少也要半年吧!”

 “那就免江南半年赋税!半年之后,江南一切改革要到位,年底之前,所有官员要到位!”

 “陛下,江南各州由内阁直管,江北却仍由各路管辖,这一国之内两种官制,岂非乱套?”陆怀素也提出质疑。

 “一国之内两种制度未尝不可,正好比一下孰优孰劣。治国之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总要因时因地制宜。”

 “臣以为陛下所言有理,”罗汝芳见众人都在反对,忙出言维护自己的学生,“只是,此事毕竟事关重大,臣以为还需委派一老成持重之臣亲赴江南主持此事才行。”

 “嗯,这倒是可以。罗先生可有合适人选?”

 “臣以为项国公便可承担此任!正好他在江南,何不就将此事委任于他?”

 祁翀略一思索道:“项国公虽然合适,但是他还另有要事,只怕难以分身。诸公还有其他人选吗?”

 君臣之间正讨论的热火朝天之际,一直扒着车门往外看的秦征突然喊了一声:“陛下,追上了!”

 众人闻言齐齐撩开窗帘向窗外看去,林仲儒更是几乎将脸贴上了窗户。

 果然,一匹骏马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之中,正是林仲儒的那匹马!马上的骑手显然也听见了火车的轰鸣之声,也有些心焦,使出了浑身解数拼命催促着胯下的骏马。

 然而他的努力无济于事,双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直到追平,直到骏马被落在了后面,而此时,路程刚刚过半。

 林仲儒不可思议地望着无能为力的骑手和已拼尽全力的宝马,心情逐渐低沉。

 “好啊!”率先鼓起掌来的是鲁王祁檩,“陛下,这车还真是个好东西呀!拉得多、跑得快,以后臣要是用这个运盐,那盈利还得翻番儿呀!”

 “陛下,老臣想再问一句,这车一次最多能挂几节车厢?能拉多少人?能拉多少粮食?”赵昌国激动地声音都颤抖了。

 “您是想用它运兵和辎重?那您可跟朕想到一块儿去了!以这车目前的动力而言,一个车头挂五节车厢,拉一千人是能做到的。或者换成粮食,每节车厢至少可以装一千石粮食,整车就是五千石。不过满载的话,速度会有所减慢,但再怎么慢也是比马快的,因为它不需要休息,可以日夜兼程,只需要多配几个司机、司炉轮流休息即可。”祁翀耐心解释道。

 “那岂不是能顶一支千人运粮队?不不不,它比千人运粮队还要合算,因为它不吃饭啊!它运粮途中基本没有粮食损耗!好东西呀!好东西呀!”兵部尚书韦乾度也发现了其中的妙处,连连叫好。

 一直没说话的方深甫的脸上露出了得意之色:嘿嘿,这下没人再敢说我老方只会拍马溜须了吧?这车我是不会造,可这铁路——我主持修的!怎么着也有我一份功劳吧!

 祁翀微微一笑道:“那韦尚书,你觉得能造此物之人能顶多少士兵啊?”

 “至少能顶一万厢军——哦,不,能顶三万厢军!”

 “岂止呀!”赵昌国摇摇头又扒拉了一会儿手指道,“若用于运兵——只要火车足够多,就可以保证行军速度至少提高三倍,那就意味着我们能比敌人更早抵达战场,占领先机,甚至可以因此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所谓‘兵贵神速’,就是这个道理!照老臣看,发明此物之人功劳之大根本无法衡量!”

 祁樟、祁榛闻言都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