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阑珊 作品

第54章 参与义诊(2)(第2页)

 “读书,”林婉婉误会朱大夫的意思,“正经读书十二年,又学五年医学,总共加起来十七年。”

 《女戒》七篇显然不需要用十二年来读,那么林婉婉读的是什么书?以朱大夫浅薄的了解大约只有一种,士大夫读的书才需要这么长时间来学。

 士大夫和大夫只差一个字,地位天壤之别。

 原以为是以医书启蒙,谁知是弃文从医。

 又一个问题浮上心头,“你如今年岁几何?”

 朱大夫是尊长,林婉婉不可能打哈哈说是永远十八的小仙女。即使是十八岁,在长安也属于“老姑娘”了。

 “二十多。”具体多多少,闭口不言。

 这倒叫朱大夫意外了,看林婉婉相貌稚嫩性情天真,以为只有十来岁。

 其实她的脸型偏童稚,五官早就长开了。或许自幼周围环境好,没经过摧折,所以性情天真。

 “没成亲呀?”朱大夫有一些年长人的通病。

 “老家流行晚婚,三十岁前头婚都算早婚。”

 朱大夫以为的晚婚——十八岁以后。

 林婉婉以为的早婚——三十岁以前。

 “你家乡应该都是长寿之人。”朱大夫得出结论。

 早婚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早育,医者远比其他职业懂保养,朱大夫对其中不利隐约有认识。

 可世情如此,寿命摆在那里,不得不提前谋算延续香火。

 在寿命充足的前提下,才有晚婚的任性。

 “您真是火眼金睛,第一个猜出我家乡人长寿。”不是全然恭维,第一次听见有人将婚姻和寿命联系在一起。

 自己三人意外穿越是否会对人均寿命拖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后腿。

 “寿数如何?”朱大夫有了兴趣。

 具体数值林婉婉记得不甚清楚,“七十八岁左右,下一个目标是人均寿命八十。”

 人均寿命七十八岁!

 朱大夫第一反应是狂妄,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更是不敢想。

 七十八十都可称为人之瑞,居然还能人均。

 再想想又觉得合理,只有长寿之乡才能容忍女郎悠闲读书十二年,小辈三十成婚,才会容忍一个大夫学医五年却只学针灸一个月!

 在长安,等四年十一个月,病人早就凉了!

 周围人寿数多在三四十之间,所以十几岁还未长成时火急火燎地成亲生子延续香火。

 林婉婉看诊的新鲜感过去,看朱大夫吃完炊饼也休息好了,试探问道:“朱大夫,您来吧!”起身让位置。

 看病毕竟耗费精力,朱大夫觉得现在工作模式很好,只需把关即可。

 寿命长除了神仙庇佑外,医术必然有可取之处。他并不觊觎林婉婉的秘方,只想知道两方比较如何。

 看出来当初应聘说擅治妇科病只是托词,实际常见病症都会处理。不过女大夫对女病人的确方便。

 此时也不嫌弃林婉婉只是学医五年的半吊子大夫,“你继续吧!”

 林婉婉能怎么办,少一顿饭又不会饿死。说到底这是朱大夫给她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