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8章 谥号之争(第2页)

 如今朝中与吴岭相关的有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他遗折上提及征突厥之事。

 第二件则是对吴岭身后事的安排,丧仪祭礼、墓内有几个天井、用哪些陪葬品……都是细枝末节。

 最重要的是他的谥号。

 关乎吴岭一生的盖棺定论,以及往后的行事方向。

 祝明月认为第一件是大事,第二件无非虚名,往后可以慢慢讨论。

 偏偏朝中为吴岭谥号一事,差点吵翻天。

 白秀然娓娓道来,“太常寺拟了三个字作为候选,桓、烈、壮。”

 祝明月不通谥法,“从字面上看,都是好意。”

 再看的白秀然的表情,“文人最擅长文字游戏,中间藏着什么猫腻?”

 白秀然缓缓道:“三个都是上等美谥,却各有侧重。”

 “桓有开疆拓土之意。”

 吴岭的战功多偏向平定内乱、抵御外侵。

 祝明月知机,“那就是在烈和壮之间选择了。”

 白秀然微微点头,“烈常做刚烈解,但在谥法上则为,以武立功,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河间王所做所为,的确称得上一个‘烈’字。”

 “但第一个谥号为‘烈’的长平烈侯,虽然战功显赫,却为人谦逊,不干预朝政,因此,‘烈’字更偏向性情温和的武将。”

 祝明月哪怕没和吴岭直接接触过,也知道他的性格与温和两个字扯不上关系。

 只现在年老了,比年轻时好说话一些。

 这是位能当朝打死反对派大臣的主。

 更别提干预朝政这一条,南衙武将专注武事,不代表吴岭真的佛了。

 大吴每一次军事行动背后都有吴岭的影子。

 军事,本就是政治的延伸。

 再说卫青哪里不干预朝政了,他立在那儿,刘据的地位稳如泰山。

 太子,乃是国本。

 祝明月问道:“那壮呢?”

 强壮有力还能怎么坑,对应有勇无谋?

 白秀然:“兵甲亟作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共圉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武而不遂曰壮,屡征杀伐曰壮。”

 “整体上是一个美谥,但内含贬义。勇猛骠悍,多次出征杀伐,但也有穷兵黩武,却未能达成最终目标之意。”

 关键吴岭在遗折中还有征伐突厥之意,朝中对此未能达成一致。

 “死于原野,为了国家利益而死在外地,恰合王爷薨逝并州。”

 祝明月摸着良心讲,“壮”字的每一条都符合的吴岭,但吴岭不该只得一个“壮”字。

 近来不爱读书的南衙将领们,彻夜通读谥法,就为了给吴岭撕来一个好谥号。

 或许在内心深处,也曾暗自思量,自己未来与哪个字相得益彰。